专家给你支招(11)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1
文 | 朱璟
自从开始写正常发育的孩子干预的案例,很多朋友开始问我一些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为如何处理。作为一名行为分析师,真的很高兴看到这个变化。我自己的专业方向是自闭症个案的行为干预,碰到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常常会回答说需要更多的信息,因为自闭症孩子的学习方式不一样,自身也有很多的困难,所以不适合马上给出建议。但对于正常发育的孩子,很多时候是可以直接给建议的,并且即使家长没有百分百地去执行建议,往往效果也不错。所以,很欢迎大家来提问,也等于给我提供了案例,然后分享给更多的爸爸妈妈们。
和以往一样,7岁的果果放学后在校门口等爸爸来接他,然而爸爸却没有按时出现。同班好朋友的妈妈陪着果果一起等,五分钟后,爸爸到了,带着4岁的小弟弟。果果很生气,不等爸爸解释,冲过去抬脚就踢向弟弟。因为弟弟站在爸爸身后,果果没有踢到弟弟,却踢到了爸爸。爸爸什么话都没有说,平静地让果果上车回家;而果果因为踢了爸爸,也安静了下来。到家后,果果躲进了房间。妈妈到家后,爸爸告诉了妈妈发生的事情,妈妈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也没有跟果果提这件事,按原计划带了果果去游泳。晚上,妈妈觉得这件事还是需要处理,告诉果果,他踢爸爸是不正确的,但因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实在是太容易,所以妈妈让果果写封信给爸爸道歉,果果平静地答应了。妈妈仍然觉得这件事的处理似乎不妥,所以来问我的意见。
在和朋友的对话中,她一直都在强调,“果果挑软的捏,明明不关弟弟什么事,他冲过去就只踢弟弟。”我问朋友,“那如果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爸爸,你就可以接受他踢爸爸的行为了吗?”朋友愣了一下,回答我说,“当然也不可以啊”。我向朋友解释:我们要做到客观地来分析行为,而不是主观地去诠释行为。换句话说,在我们分析行为的时候,需要看行为本身是不是合适的(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踢人”这个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不应该当“法官”来看这个行为是不是有合适的原因。要知道,不论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不会使一个错误的行为变成正确的行为
我向朋友肯定说,爸爸当时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如果当时爸爸马上指责果果踢人的行为,果果也一定会马上“据理力争”,当时的情况下他也很生气,因为爸爸的迟到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双方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场面,到最后要不就是不了了之,要不就是果果屈服在爸爸的权威之下。无论是哪种情况,果果都不可能从中学到什么,对于他未来处理类似的情况都不会有所帮助。
妈妈到家后没有马上和果果讨论这件事,误打误撞地也做对了。虽然这个时候,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明显果果还处在自己的情绪里,否则他就不会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如果妈妈马上和果果讲道理,果果也许会为自己踢人的行为而道歉,但刚过去不久的情绪又会被勾引出来,仍然会出现果果试图为自己辩解的情况,而这一场讨论势必又回到了谁对谁错的争论里去,也并不会帮助果果从中学习以后该怎么办。
隔一天(甚至隔几天都没有关系),找果果心情好的时候,妈妈再来和果果讨论这件事情。在讨论的时候,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情景回顾,可以使用第三者讲故事的方法,只讲述场景和事件,未必需要让果果成为事件的主角。这样可以避免果果因为害怕挨骂而拼命替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谈话目的是为了让果果学习在未来类似的情况下该如何做,而不是为了让果果承认当时他做错了。
第一部分:放学时间却没有和往常一样看到爸爸,这个时候除了生气,还有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妈妈可以以自己为例子,引导果果去感受。比如,爸爸说好回来吃晚饭的,可是到点了还没有到家,妈妈除了生气爸爸爽约,可能更会担心爸爸是不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很麻烦呢;也会想有可能爸爸在路上碰到老朋友,所以会和朋友说几句话,这样的话就没关系;也有可能爸爸在路上碰到需要他帮忙的人,所以爸爸很好心地先去帮助别人,妈妈会觉得爸爸这样做很有爱心,所以会支持爸爸。因为妈妈很信任爸爸,知道爸爸一定会尽快回来,所以虽然会有点心急,但也会耐心地等待。等爸爸回来之后,可以问问爸爸为什么回来晚了。这个部分的讨论,是为了帮助孩子扩展思维,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只是“自私”地因为事情没有按自己所期望的发生而生气,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件。
第二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果果讨论,当爸爸该接果果,但却没有出现的时候,果果可以怎么办?比如,和小朋友以及小朋友的妈妈一起等,这个时候可以先和小朋友玩一下。妈妈可以和果果开玩笑说“爸爸迟到了,你还赚到了呢,可以和小朋友多玩一会儿才回家”。如果没有小朋友妈妈陪伴,果果还能怎么办呢?比如去学校的办公室找老师,可以呆在办公室里等,可以请老师给爸爸打电话,等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孩子会焦虑会着急,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教会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的情绪就不会起伏那么大,也就不会出现看到爸爸就急于发泄情绪的情况了。
第三部分: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表达。这个时候需要和孩子讨论,“踢人”这个行为是不是正确;并且和孩子讨论,在觉得生气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告诉爸爸“我很生气”,比如要求爸爸道歉,比如要求爸爸给予一定的“补偿”(比如,因为你迟到了,我有点生气,但如果你在回家的路上给我买一个冰激凌,我就不生气了;当然要求必须合理)。如果孩子能学会更适当地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就会代替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整个讨论不宜过长,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没完没了。在讨论的过程里,尽量不要讲道理,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家长可以给建议,然后让孩子主动来做出评价和选择。整个讨论,只要能保证孩子是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家长会看到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要保证孩子情绪平稳,家长一定不要过份强调孩子当时做错了——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需要的是着眼于未来,帮助孩子在未来做正确的事。
在讨论结束之后,需要帮助孩子练习。对于正常发育的孩子来讲,并不需要过多的重复练习,所以练习的过程并不困难。在某天接孩子的时候,爸爸可以刻意迟到五分钟,然后看孩子的表现怎么样。如果孩子完全忘了讨论过的这些策略,爸爸最好能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之前就提醒一下孩子,“我们讨论过的,爸爸迟到了,你可以怎么做呢?”时不时地做这样的练习,直到孩子能平静地处理这个情境。
对于正常发育的孩子来讲,家长会看到新技能的自然泛化。孩子不仅学会了怎么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中处理自己失望和生气的情绪,在其它一些类似的情境下,孩子也有可能会使用正确的行为来应对。
以上的策略是建议给正常发育的孩子的家长的,同样的策略也可以使用在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身上。类似的行为问题,在自闭症孩子的身上更常见,所以家长更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需要指出的是,在帮助自闭症孩子时,需要加入以下元素:
在讨论的时候,加入其它的辅助,比如画和写,使用思维导图,会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与记忆。
需要刻意地安排更多有计划的练习机会。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事件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期望,是一件十分不能接受的事情(与自闭症孩子的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的特点有关),因此他们的情绪反应会可能更激烈。所以,他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技能,而这个技能需要更多的练习。
在练习的时候,最好能逐渐增加任务难度:比如,先是让老师通知孩子“爸爸今天会晚一点点来接你”;然后过渡到没有通知,但爸爸只晚了两分钟;最后再慢慢过渡到5-10分钟。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好能安排一个人去辅助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比如辅助孩子去向他人求助。
以上方法并不适合小年龄或能力弱的自闭症孩子。对于这个群体的孩子,建议家长们做好预防,1)安排好自己的日常活动,尽量不要让意外的情况发生;2)事先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安排。比如,对于接孩子放学这件事,不论爸爸是不是会迟到,一开始就安排孩子在教室或者老师的办公室等,这样“迟到”就不会成为一个导火线,也不会成为安全隐患。具体的讨论,不再在本文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