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7:命名(5)身体部位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张芳萍 廖庆文

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从一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而他们探索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有时,我们会看到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自己的手或脚,再大一点的孩子在照镜子时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自己,做出各种表情。而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已经在不经意间教导孩子学习区辨和命名自己的身体部位,比如洗澡时,会告诉孩子洗脸、洗手、洗脚、洗背,也有很多的儿歌和歌曲跟教导孩子学习身体部位有关,比如,《头发肩膀膝盖脚》,《小手拍拍》等等。同时,我们也会借助扮家家的游戏、看绘本等活动进一步地教导孩子学习身体部位。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胳膊被蚊子咬了,我们会很自然地教导孩子说“胳膊痒”;如果摔跤了,我们就会教导孩子说“膝盖破了”;有时我们会在给指令时很确地说明使用的身体部位,比如“用手推”、“用脚踩一踩”。可见,身体部位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基础项目。如果日常生活的教导无法帮助孩子完全掌握对身体部位的区辨和命名时,我们就需要通过相对系统和反复的训练来帮助孩子建立这些认知。在基础认知系列里,我们介绍了怎样教导孩子进行身体部位的区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命名身体部位及命名其相应的功能。

命名身体部位的训练,可以从单一的身体部位开始,也可以呈现完整的头部或人体的图片来让孩子命名。呈现单一的身体部位图片优势在于没有其它部位的干扰,而呈现完整头部或人体图片的优势则可借助孩子对于整体的熟悉度来帮助判断和记忆。这两种呈现方式并不存在绝对的任务难度上的区别,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决定训练的先后顺序,即孩子更适应哪种呈现方式就从哪种方式开始。本文的介绍顺序从命名单一身体部位的图片开始。

第一阶段

命名身体部位(局部)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将某一身体部位的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什么部位?”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正确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常见的单一身体部位图片(如下图所示) 

  • 一般而言,每个阶段教导三个身体部位。

  • 所选择的卡片大小以及底色最好都是一样的,卡片正面避免带有文字。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对视或注视图片。

3.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身体部位卡片在孩子面前。

  • 卡片握在教导者手中,正面朝着孩子,位置处于教导者和孩子之间(不要过份接近孩子的脸部/眼睛),高度基本与孩子的视线持平或略偏下。

4. 教导者提问:“这是什么部位?”。

  • 在每次训练中,呈现的身体部位卡片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 在每次训练中,每张卡片呈现的次数相同。

5. 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如,嘴巴。

  • 在使用全辅助时,在指令后略停顿半秒,然后给出辅助(尽量避免“指令”和“示范辅助”无停顿地连在一起)。

  • 辅助在孩子出错反应之前给予。

6. 当孩子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这是【身体部位名称】”,同时给予代币。

7. 教导者记录数据,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6步。

  • 每次训练进行12-15个回合,保证每种身体部位有3-4次练习的机会。

辅助方法:

口语示范:教导者直接示范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

辅助的撤销:

  • 逐渐减少口语示范:【全部口语】→【第一个字】→【第一字的起始音】→【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以命名【嘴巴】为例:全辅助时,教导者直接示范完整的身体部位名称【嘴巴】;随后在辅助撤销过程中逐步降低为:示范身体部位的第一个字【嘴】→示范身体部位第一个字的起始音【z】→示范身体部位第一个字【嘴】的口型→最后到无需辅助孩子能独立完成。

  • 辅助撤销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按照这个撤销步骤来进行,如果孩子学习能力较好,可以跳过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辅助级别。

  • 除全辅助之外,在提供所有其它级别的辅助时,均在指令后等待0.5-2秒。等待时长的确定标准为:(1)给予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即在指令后,教导者在确定孩子不会乱说的前提下,略停顿,给孩子机会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2)确保孩子基本不出现错误反应,即如果教导者确定孩子在不会的情况下会乱说的,则只停顿非常短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是不会乱说的,则可多等一下,但等待的最长时间不要超过2秒。

注意:

辅助撤销的过程不是“考”孩子的过程,所以当教导者降低辅助的力度或延迟给予辅助时,如果孩子频频地出现错误反应(比如,连续2次错误反应),则说明所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和在时间上的及时性。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总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零错误教学,教导者要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并给予反馈:“不对,我们再来一次。”如果孩子不能接受错误反馈,教导者可以给予中性反馈:“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再次展现出错的那张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什么部位?”。

3.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辅助,比如直接完整示范身体部位的名称,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错误的回合中,教导者给与的辅助是示范身体部位的第一个字的起始音,那么这次辅助教导者就直接示范身体部位的第一个字,在这里不使用时间的延宕。

注意:在纠错环节中一般我们都会提高辅助的级别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但是当我们提高辅助级别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反应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我们给予孩子重复纠错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也就是说不能持续让孩子犯错,要及时提高辅助的级别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而得到强化,比如:

  • 在错误的回合中我们给予的辅助方式是第一个字的口型,那么在纠错环节中我们提高一个级别的辅助是给予“说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如果这时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那么第二次纠错时就要提高到辅助“说第一个字”,若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的话,第三次纠错时就一定要给予全辅助,也就是直接示范身体部位的名称,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一般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时直接给予全辅助,这里说到的最多不超过三次不是说一定要用足三次机会。

  •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训练中孩子在命名时的语音清晰度不够,没有说清楚时我们进入纠错程序,这时是直接给予全辅助让孩子仿说,尝试机会最多也是三次。但我们会建议您,如果孩子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尝试时语音的清晰度已经达到孩子能力所及的水平的话,这时就可以给予强化,以避免在第三次尝试时孩子说得可能还没有前面两次清楚。

4. 当孩子正确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时,教导者给予孩子口头夸奖:“对了,这是【身体部位名称】”,同时给予强化。

  • 在这里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选择给或不给强化。如果不给予强化会减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配合度,那么建议教导者在纠错程序中也给予强化,当然强化物必须要跟随正确反应(包括辅助下的正确反应)。相反,如果孩子表现出了辅助依赖,即不辅助就不说,一直等待教导者给辅助,那么教导者可以选择在纠错程序中不给予强化,以增加孩子独立反应的动机。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 本阶段教授命名的身体部位进入维持教学,教导者选择另外3个身体部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能独立且正确命名常见身体部位图片(根据孩子现有年龄和能力选择)。假设我们想要教导孩子15种常见的身体部位,则分5个阶段进行训练(每个阶段教导3种)。孩子通过了全部阶段的训练时,本项目完成,进入维持和泛化。

常见身体部位清单:

维持

  • 当孩子在训练中学会了正确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并不代表孩子对于这一技能已经掌握娴熟,我们仍然需要让孩子对这些习得技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提高孩子对技能掌握的精熟度。维持练习的建议如下:在维持训练中首先是减少每次训练的回合数,比如在教导阶段,每个刺激物呈现4-5次,那么在维持中就可以减少到每个刺激物只呈现2次,最后减少到只呈现1次。

  • 当孩子在减少训练回合数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正确反应(80%以上),就可以开始减少维持训练的次数,比如,由开始的每天都进行维持到每两天一次,再到每三天一次等,最后可以进行不定时的测试。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提前给予孩子辅助,而是让孩子先独立反应,如果孩子反应正确,则夸奖;如果出现错误反应,则使用纠错程序。纠错程序的步骤与训练中相同,但在此纠错程序中不再给予强化。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对孩子的反应给予连续强化,也就是说不再是每一个反应都给予一个强化(实物或代币),这时可以每2-4个反应给予1次强化,并且强化物直接跟随的反应必须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正确反应。

  •  当完成多个阶段训练后,可以合并所有孩子在之前阶段中已经掌握的身体部位名称,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帮孩子维持复习。比如,孩子已经完成了4个阶段的训练,能命名共12个身体部位。我们的计划是每次维持做9个回合,则随机从这12个身体部位中抽取9个来给孩子练习就可以。

注意:刚完成阶段的身体部位需要先连续进行几次维持练习,然后再和之前的身体部位混合起来随机练习。

泛 化

教导孩子任何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以如果孩子仅能命名教导过的身体部位的卡片是不够的。换句话,在完成训练后,我们需要测试孩子是不是能够灵活的命名身体部位。我们建议至少进行以下的泛化测试:

  • 变化不同的身体部位图片,比如孩子已经能命名眼睛,在泛化测试中,给出不同样子的眼睛图片进行测试。

1)   不同的图片(如下图所示,局部)  

2)   简笔画图片(如下图所示,局部)

  • 由不同的人来给指令。

  •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第二阶段

命名他人的身体部位(整体)

 

目标定义:当教导者指向某一身体部位,并给予指令:“这是什么部位?”时,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用口语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如:鼻子。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训练材料:教导者自身,或他人,或仿真娃娃

 我们先教导命名他人的身体部位是因为孩子能观察到呈现的完整的人体,相比于命名自身的身体部位,可能相对简单些。因为,自身的身体部位有一些孩子不能直接看到,相比较于命名他人身体部位,孩子能观察到呈现的完整的人体,所以首先教导命名他人的身体部位会更合适。 

教导程序:

因为孩子已经通过了第一阶段的训练,在训练前,先通过基线测试来判断孩子是否已经能命名部分或全部教导过的身体部位,根据测试的结果,对于正确率未达到通过标准(正确率为80%)的那些部位,则将进一步进行训练。

本阶段的训练程序和注意事项与第一阶段基本相同,请参考第一阶段相关内容。下面只做教学程序上的简单说明。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中间不要有桌子。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对视或注视图片。

3. 教导者随机指自身的某一个身体部位(当前阶段中的目标部位之一),并发指令“这是什么部位?”。

4. 教导者给孩子1-2秒的反应时间;如果孩子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如,嘴巴。

  • 第1-2次训练时,建议使用全辅助,即在指令后略停顿半秒,然后给出完整的示范。

  • 从第3次训练开始,就可以尝试使用从少到多的辅助(口型→第一个字的起始发音→第一个字→完整示范)。

5. 当孩子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这是【身体部位名称】”,并且同时给予代币。

6. 教导者记录数据,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5步。

7. 每次训练进行12-15个回合,保证每种身体部位有3-4次练习的机会。

第三阶段

命名自身的身体部位

 

我们把命名自身的身体部位放到第三阶段才开始训练是因为有些身体部位是孩子自己无法看到的。如果只是教导孩子指向正确的位置,并不代表孩子知道该身体部位是什么、长什么样子,所以我们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希望能真正帮助孩子认识和区辨该些身体部位。

  • 如果有需要,本阶段的训练可以在镜子面前做,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使用镜子,直接教导即可。

  • 另一个可用的设置是,教导者握着孩子的手指向自己的身体部位,而不是由教导者用手指着。这个设置是因为孩子已经通过了区辨身体部位的训练,即在听到指令的时候,他们能正确指向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我们让孩子自己指,可能能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我们要求孩子命名的是哪个部位。

目标定义:当教导者指向孩子某一身体部位,并给予指令:“这是什么部位?”时,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用口语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如:嘴巴。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导程序:与第二阶段基本相同。

第四阶段

命名动物的身体部位

 

目标定义:教导者呈现某一动物图片,并手指指向某一身体部位,同时给予指令:“这是什么部位?”,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用口语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 如果孩子有较好的命名能力,能连续说5个字以上的短语,也可以让孩子回答“大象的鼻子”“鸭子的嘴巴”,但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做这个要求,只需要孩子能说出“鼻子”“嘴巴”即可。

教学材料:常见动物卡片(如下图所示)

教导程序:

与第二阶段基本相同。

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最为特殊的地方是动物的身体部位与人体并不相同,很多身体部位有非常明显的个体特点,比如大象的鼻子是长长的,鸭子的嘴是扁扁的,脚掌带蹼,所以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家长需要做以下操作:

  • 手指着相应的身体部位,先给予正确反馈,然后描述该身体部位的特点,如“对了,这是大象的鼻子,大象的鼻子是长长的”。

  • 注意,对于语言较弱的孩子,尽量保持反馈的简短;同时不需要将每个部位的全部特征都描述一遍,只需要挑最主要且明显的特征做出说明就可以了。

第五阶段

命名卡通人物的身体部位

 

目标定义:当教导者呈现某一卡通人物图片,并手指指向某一身体部位,同时给予指令:“这是什么部位?”时,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用口语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名称,如:托马斯的眼睛。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常见卡通人物卡片(如下图所示)

教导程序:

与第二阶段基本相同。

卡通人物的五官或其它身体部位有时会与人体非常不同,而且一般不会具备所有人体具备的身体部位。有些卡通人物,我们无法完全通过特征来判断身体部位,比如匹诺曹的长鼻子和我们人体的鼻子完全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换言之,如果单独呈现它的长鼻子,我们谁也不会说“这是鼻子”。我们对于鼻子的判断是通过它的位置以及与其一起呈现的其它身体部位来判断的。所以,如果在命名这些身体部位时卡壳,家长可以在反馈时说明,“它在眼睛的下面、嘴的上面,所以它是鼻子”。

第六阶段

命名身体部位功能

 

目标定义:当教导者将某一身体部位的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身体部位名称】用来干什么?”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正确说出该身体部位的功能。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单一身体部位的卡片(如下图所示)

教导程序:

教导程序基本与阶段一一致,但指令不同,以下将做简单说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参考第一阶段。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1.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对视或注视图片。

2.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身体部位的卡片,并提问:“【身体部位名称】用来做什么?”(如,鼻子用来做什么?)

3. 教导者马上提供全辅助。

  • 注意口语示范与指令之间停半秒,不要让两者完全连在一起。

4. 当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身体部位名称】是用来【功能】的”(如,鼻子是用来闻气味的),同时给予代币。

5. 教导者记录数据,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4步。

6. 每次训练进行12-15个回合,保证每种身体部位有3-4次练习的机会。

在生活中的练习

当孩子已经熟练掌握命名身体部位的技能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在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中加入命名身体部位的练习。

游戏一:蚂蚁上树

游戏程序:

“蚂蚁上树”接龙:教导者手指放在孩子膝盖上,手指在孩子身上做出攀爬的姿势,一边爬,一边念“蚂蚁上树了,爬呀爬呀,爬到_____”教导者停止动作也不再继续说儿歌,期待的看着孩子,等待孩子命名该身体部位,假如教导者这个时候手指停在孩子的脖子上,等待孩子命名“脖子”,如果孩子等待2秒并没有回应,教导者可以再次重复“爬到_____ ”,并提示孩子说“脖子”,当孩子说出脖子的部位时,教导者回应“爬到脖子上了”然后可以用手指在孩子的脖子上轻轻的挠一挠,然后继续念儿歌,手指继续在孩子身体上攀爬,然后停顿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上(见视频示范)。

游戏二:儿歌接龙

游戏程序:

“头发肩膀膝盖脚”接龙:教导者和孩子一起唱着“头发、肩膀、膝盖、脚,膝盖、脚,膝盖、脚,头发、肩膀、膝盖、脚”然后一边和孩子一起摸相应的身体部位,当剩下最后一句歌词时,教导任意摸自己的某个部位,如“肚子”然后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等待孩子唱“肚子”,当孩子说出该身体部位名称时,老师继续摸下一个部位,如“嘴巴”等待孩子说出“嘴巴”,当孩子连续说了3个部位后,歌曲重新开始(见视频示范)。

游戏三:瞎子摸人

游戏程序:

1. 教导者先向孩子说明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玩瞎子摸人的游戏,一会儿我会用这个眼罩蒙住你的眼睛(出示眼罩),然后我会拉着你的手去摸不一样的身体位置,由你来说摸到的是什么。

2. 教导者帮孩子蒙住眼睛,然后跟孩子说,“游戏开始啦!”

3. 教导者握住孩子的一只手,轻轻地引导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任一的身体部位上,请孩子摸一摸,然后提问“这是什么?”

  • 允许孩子用手探索目标身体部位的周边,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判断摸到的位置(比如,前胸、后背)。

4. 当孩子说出该身体部位名称,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并给出正确的肯定,如“对了,这是鼻子”,然后将孩子的手引向下一个位置,继续游戏。

  • 如果孩子语言能力较好,在反馈中加入一些形容词(如,吃东西的嘴巴),可能会增加互动时的趣味性。

  • 如果孩子没有能说出正确答案,揭开眼罩,让孩子看到手碰触的位置,并且抚摸该部位周边的位置,让孩子有更明确的感受。

游戏四:快速反应-我指你说

游戏程序:

游戏者围成圆圈坐好,每位游戏者手中都有10个代币(代币可以是任何的小物件,比如积木块、雪花片、弹珠)。

游戏开始时,第一个游戏者随机选择另一位游戏者,向其发出指令,如“宝宝,摸头”。被点名的游戏者要做出即时的反应,当完成动作后,由该游戏者随机选择一位游戏者并向其发指令,以此类推。

注意,选择游戏者不需要按顺序,甚至可以选择给自己发指令,由自己来完成动作。

当出现以下错误时,该游戏者损失一个代币:

  • 被点名后未在两秒内做出指定的动作。

  • 被点名后未做出正确的指定动作。

  • 未被点名时跟着指令做出动作(无论正确与否)。

在游戏结束时,手中代币数量最少的游戏者输掉游戏,接受惩罚(比如被刮鼻子)。

游戏五:我说你来猜

游戏准备及材料:

  • 若干张不同的身体部位的卡片(孩子认识字可以使用文字)。

  • 所选择的整个身体的图片最好大一点(A4大小)。

  • 需要一位第三者负责翻身体部位的图卡。

 

游戏程序:

先让孩子站在指定位置背对着身体部位的图片,第三者站在贴有身体部位的图片的旁边,图片贴在孩子的背面(如使用画有不同身体部位图案的图片重叠贴在墙上,最上面盖有一张白纸),游戏开始时,第三者将最上面的白纸拿走,教导者站在孩子的面前(如,距离0.5米外),根据第一张身体部位的图片描述该身体部位的功能,如“闻味道的”或者外形“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等特征,但是不能直接说出名称,让孩子猜是哪个身体部位,每猜对一张,第三者就需要呈现下一张图片,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猜对(根据孩子的能力确定),可以换下一张图片,在一段时间内猜对了规定的张数(根据孩子的能力确定),则给予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