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的症状开始于儿童早期,会伴随人终身。孤独症康复讲求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识别早期儿童孤独症,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在孩子发育的关键期提供必要的干预支持,取得比较好的康复效果。
孤独症的两大核心障碍为:第一,社交沟通障碍;第二,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患者主要在社交、语言、行为方面存在异常表现。有研究显示,儿童孤独症越早开始干预,甚至从婴儿期开始干预,越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对早期干预孤独症、改善孤独症患儿预后非常重要。
识别早期儿童孤独症,家长有必要了解婴幼儿时期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
(1)目光对视少
普通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即与母亲有良好的目光对视,而孤独症患儿自出生后2个月,对他人眼睛的注视开始逐渐减少,甚至与他人完全没有目光对视。孤独症儿童对社交情景、对人、对人的面孔和眼睛缺少兴趣,不关注周围的人,也缺少目光对视和交流,会更加关注周围的非生命物体。
(2)缺乏社会性微笑和互动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性微笑和互动方面均发展落后,他们常常不会看着妈妈等周围人的面孔微笑,对妈妈等周围人的逗弄也常常缺少反应。
(3)唤名反应少
正常发展的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叫其名字时会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但孤独症儿童对唤名却缺少或缺乏反应,但并不存在听力异常。同时,患儿可能对某些感兴趣的声音非常敏感,部分患儿可能对某些声音过分敏感而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
(4)对主要抚养者缺少依恋
普通婴儿出生后6个月,开始对主要抚养者产生依恋,出现分离焦虑。但孤独症儿童依恋发展落后,甚至对主要抚养者缺乏依恋,看见妈妈离开无所谓,妈妈回来也似未看见。
(5)模仿少
普通发展的婴儿自出生后第1个月,即能够对他人的表情进行部分模仿,至出生后9个月,模仿越来越丰富,他们会模仿双手作揖表示“谢谢”等。但孤独症儿童此方面发展落后,自发模仿少,也不学习和模仿大人教的动作。
(6)语言发展落后
正常发展的婴幼儿1岁后开始逐渐出现语言,会有意识地叫“妈妈”“爸爸”,并渐渐会说更多的名词,比如 “糖”“苹果”,或“要”“拿”等动词,2岁时会说简单的句子。
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则慢于或晚于同龄儿童,他们可能1岁多会说话,但语言进步非常缓慢;可能2岁甚至2岁后还不会发单音;倒退起病的患儿则会出现语言能力的倒退,甚至完全丧失语言。而在语言发展落后的同时,孤独症患儿也常常不会以点头、摇头来辅助表达,而正常发展的儿童1岁半前都会自然发展出这种功能。
(7)对小朋友缺少兴趣
正常发展的儿童在1岁半左右对其他儿童逐渐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会关注其他小朋友,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与小朋友有逐渐增多的互动与交流。
但是孤独症儿童对小朋友缺少兴趣,不主动找小朋友,甚至回避小朋友。或者只对大孩子感兴趣,对同龄儿童不予理睬。
(8)异常的兴趣和刻板重复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对人缺少兴趣,但对周围的非生命事物或物体,比如天气预报,旋转的物品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他们还可能出现一些刻板重复的行为,比如重复开关门,或将手放在脸前凝视和扑动。
如果孩子持续出现以上症状,还有诸如喜欢转圈、翻动手指、踮脚走路等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且时间较长,家长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专科医师处就诊,进行专业的孤独症筛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