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语言训练33: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涉及到对于基础知识的关联应用,所以要学习这个课题的孩子,必须已经掌握对于常见人物、物件、场所、事件等的命名,同时需要掌握基础的人物、事件、物件之间关联关系的命名,比如去哪里看病(医院)、生病了要找谁(医生)、医生是干什么的(看病)。
有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案,比如:下雨的时候想到伞是可以用来挡雨的,所以要打伞;生病的时候想到医生是治病的,所以要看医生。
然而,在专项训练中掌握了命名技能的孩子并不一定能灵活地使用这些信息,因此当听到他人问“怎么办”的问题时,孩子会回答不上来。针对这一类孩子,我们进一步教导“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训练一
给出一个答案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给出一个怎么办的问题时(如,口渴了怎么办?)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说出可以做什么。根据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确定对答案的要求,可以是单词或完整句子(如:喝水或口渴了可以喝水)。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听明白。
先备技能:
孩子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功能关系(如:
雨伞是用来挡雨的)和因果关系(如:
- 因为下雨了,所以要打伞)。
教学材料:
- 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图片,如下图所示:
- 每个阶段训练选择5个问题(能力好的孩子可最多增加到8个问题),涉及的事件需要孩子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接触)。
3. 教导者随机给出一个和情境相关的问题,如:“出门时,外面下雨了怎么办”?
- 每次训练中,每个情境以随机无规律的形式呈现。
- 每次训练中,每个情境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教导者提供辅助;
- 口语提示孩子,比如:“想想什么可以用来挡雨?”(提示的问题应该是在孩子已有的认知范围内的);如果孩子未能回答,教导者出示图片,再次提问“什么可以用来挡雨”;如果孩子仍然未能给出答案,教导者直接提示“雨伞是可以用来挡雨的”;
- 当孩子能说出“雨伞是用来挡雨的”,教导者再次提问“出门的时候如果下雨要怎么办呢?”
- 如果孩子仍然无反应(可能孩子未掌握“打伞”或“带雨伞”等词汇)或孩子说出任何与雨伞相关的答案,教导者示范正确的答案“出门的时候如果下雨,我们要打伞”,并且要求孩子自己说一次;
5. 当孩子说出正确的答案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出门的时候如果下雨,我们要打伞,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淋湿了”,然后给予一个代币;
6. 教导者记录数据。
7. 重复步骤2-6,进入下一回合的教学。
- 每次训练进行10个回合(每个情境练习2次)。
- 当孩子集满代币后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消化完食物(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3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训练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训练二
给出两个以上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仅仅只有一个方法,而常常是有多个方案。比如,下雨了可以带伞,也可以穿雨披;冬天下雨可能需要穿雨靴,夏天下雨除了穿雨靴还可以穿凉鞋。所以在扩展训练中,孩子需要对每个怎么办的问题给出两个以上不同的答案。
在进行这个训练时,孩子已经至少能给出一个回答,教导者根据与上面训练类似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更多的答案,但最终要实现孩子能独立说出2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提问:“出门的时候,外面下雨了怎么办?”,孩子回答“要带雨伞”。
2. 教导者反馈:“对了,下雨的时候,出门要带雨伞。” 然后继续提示:“除了雨伞,还可以怎么办?” 如果孩子没有反应:
- 教导者提示:“有没有穿什么衣服是不怕淋雨的吗?”
- 使用图片:呈现穿雨衣在雨里走的图片
3. 教导者示范正确回答:“出门如果碰到下雨还可以穿雨衣”
4. 在孩子说出第二个答案以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给出完整的反馈:“对了,下雨天出门的时候,可以带雨伞,也可以穿雨衣。”
5. 如果问题有多个答案并且孩子也有能力学习更多的答案,可以按照上述步骤继续提示。
生活中的泛化 * 举例
- 出门的时候外面在下雨,问孩子“下雨了怎么办呀?”(回答:要打伞),然后带孩子去拿雨伞。
- 孩子玩的时候弄脏了手,可以问:“手脏了怎么办?”(回答:手脏了要去洗手),然后带孩子去洗手。
- 当孩子指甲长长了的时候,提问孩子“指甲长这么长了呀,应该怎么办呢?”(回答:剪指甲或用指甲刀剪指甲),然后带孩子去拿指甲刀帮孩子剪指甲。
- 孩子不小心把酸奶打翻了时,提问孩子“东西打翻了应该怎么办呢?”(回答:拿抹布擦桌子),然后带孩子拿抹布擦桌子。
- 当孩子头发长长了,可以提问“头发长了可以怎么办?”(回答:剪头发或去理发店理发),然后帮孩子剪头发或带孩子去理发。
去游乐场跟爸爸走散了,提问孩子“我们要怎么样找爸爸?”(回答:给爸爸打电话),然后让孩子给爸爸打电话。
邓晓蕾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