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34——提要求(6) 要求信息(2)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2-04-03

在之前已经介绍过的要求信息(1)的训练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进行基本信息的提问:什么?哪里?谁?。然而,生活中需要通过提问来获取的信息的形式很多,比如什么的问题,不仅可以问是什么东西,还可以问是什么类别、功能、颜色、形状等;比如关于谁的问题,我们不仅可以问人物,还会问所属“谁的”;再比如哪里的问题,我们不会限制于提问某个场所是哪里,还会问东西在哪里,人物在哪里。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及了上述扩展提问中的一部分,本文将再介绍几种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的问句形式的教学。

 

训练一

针对功能提问“它是做什么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不认识的东西,我们不仅会问“这是什么”,我们还会想要知道这个东西的用途是什么,这时便会用到提问功能的句式“它是干什么用的?”。因为提问是要求(信息)训练,所以在训练时首先要建立孩子提问的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命名物件功能”的任务来建立孩子提问的动机。因为孩子必须要能说出物件的功能才能获得代币(之后用于交换强化物),所以当孩子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会有需求去找到答案,也就是提问的动机。

 

目标行为:当孩子看到不了解其功能的物件时(无论是否能命名该物件),能在2秒内使用“它是干什么用的?”来提问。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 训练中精熟卡片与陌生卡片的配比按孩子的能力,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陌生卡片多一些,比如3(陌生):1(精熟),最终两者比例反转为1(陌生):3(精熟)。
  • 每一个回合6-10张卡片(根据孩子等待强化物的能力)

教学材料:

  • 物件卡片,其中包括精熟卡片(孩子能熟练命名功能的物件)和陌生卡片(孩子不认识或不能命名功能的物件)。精熟命名指在功能命名测试中,孩子能在看到卡片就能马上说出其功能,并且正确率达到100%。
  • 建议不要固定使用精熟和陌生的卡片,特别是陌生的卡片,经常更换有利于避免孩子在训练中逐渐掌握这些卡片,从而失去了提问的机会。
  • 当孩子在训练中独立正确说出了陌生卡片的物件功能时,在下一次训练中换掉该张卡片;注意这张卡片不符合“精熟卡片”的要求,也不符合“陌生卡片”的要求。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将准备好的一叠卡片拿在手中;

3.   教导者向孩子说明规则(建立动机):“你来说一说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当你碰到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可以问我‘它是干什么用的?’,我会告诉你答案。我们讲完全部的卡片就可以得到【强化物】”;

4.   教导者将卡片呈现在孩子面前,并给指令:“你来说一说它是干什么用的吧”。

  • 因为这个训练是要求孩子连续命名物件功能,所以指令只需要在第一张卡片的时候给,或中间在孩子停顿超过两秒的时候给。

5.   当呈现精熟卡片时,孩子应该能正确命名功能。当呈现陌生卡片时,孩子可能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1)停顿(2)随便说一个错误的答案(3)回答“我不知道”。教导者按孩子的反应给予辅助:

  • 当孩子停顿超过2秒或回答“我不知道时”,教导者提示:“你不认识的话,可以问我,你要问‘它是干什么用的?’”;
  • 当孩子随便说一个错误的答案时,教导者提示:“不对,你不认识的话,可以问我,‘它是干什么用的?’”;
  • 如果孩子没能正确命名精熟卡片的物件功能,教导者给予从少到多的提示:第一个字的起始音➡第一个字完整示范➡完整描述,每级提示之间停顿2秒;(本情境在训练中应该极偶尔出现,如果孩子在同一张卡片上卡顿超过2次,那么这张卡片不能作为精熟卡片在训练中使用,建议换其他卡片);

6.   当孩子正确提问后,教导者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让孩子仿说,即完成命名功能;

7.   在每次孩子正确命名功能后(无论是独立说的还是仿说的),教导者给予一个快速的反馈“对了”,然后翻下一张卡片,重复步骤4-7,直至孩子命名完所有卡片的物件功能;

8.   教导者夸奖孩子:“太棒啦,你完成了所有的卡片,现在你可以玩/吃【强化物】了”,同时将强化物递给孩子。

数据记录:

  • 只记录孩子对不认识的卡片的反应,即孩子是否提问“它是干什么用的”,不记录命名功能的正确与否。
  • 提问行为的正确反应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为:独立且正确提问的回合数/陌生卡片呈现且孩子无法说出功能的回合数(如果孩子正确回答了功能,就不再归为陌生卡片)x100%
  • 例:如果在准备的10张陌生卡片中,孩子正确说出了2张卡片的物件功能;独立提问“它是干什么用的”的次数是5次,辅助下提问的次数是3次,那么,这次训练的正确反应百分比为5/8=63%。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即:孩子在不知道物件功能的时候能独立提问)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呈现新的物件,孩子会提问“它是干什么用的”。如果孩子不能独立提问新的物品,继续训练新加入的物品。

训练二

针对类别提问“它是什么类的”

 

目标行为:当孩子看到不明确其类别的物件时,能在2秒内使用“它是什么类的?”来提问。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教导对类别提问的情景设置和训练1提问功能类似,不同在于,教导者要求孩子说出所给卡片的类别。

选择教学材料时与功能的提问略有不同:涉及功能时,我们可以不知道物件叫什么名字,只去关心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但在提问类别时,一般我们会针对已经认识的物件去归类。所以,所有在训练中使用的卡片应该都是孩子能命名的,但其中一部分是孩子能精熟命名类别的物件,而另一部分是孩子认识但不常接触的物件,所以可能不能正确命名类别,也可以在训练中加入孩子未学习过的不常见的类别。

 

训练三

提问“这是什么颜色\形状”

 

目标行为:当孩子看到不认识的物件颜色或形状时,能在2秒内使用“它是什么颜色/形状?”来提问。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在颜色和形状的命名训练中,我们已经教会孩子命名常见的颜色和形状,在进行提问训练时,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孩子未曾接触过的颜色(如卡其色、墨绿色等)和形状(如八角形、环形、麦穗形)。对于能力好的孩子,可以使用物件图片,而不是单纯的颜色或形状图片,以增加学生无法命名的可能性。训练程序同训练1。

 

 

训练四

针对物件所属提问“这是谁的”

 

目标行为:当孩子遇到不知道物品所属的物件时,能使用“这是谁的”来提问。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教学方法:

  • 随机教学法

教学材料:

  • 准备属于三个不同人物的物件各5个,其中部分是孩子不知道物件所属的;对于能力好的孩子,可以使用物件图片。

先备技能:

  • 能区辨物件所属(如:听到指令:哪个是爸爸的,孩子能拿出对应物件)
  • 能命名物件所属(如:当被问到:这是谁的,孩子能回答爸爸的)
  • 对于知道所属的物品能按物件所属进行分类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将准备好的物件摆放在孩子的右手边;

3.   教导者向孩子说明规则:“你将这些东西按属于谁的来分一分,分完就可以得到【强化物】。当你不知道这个东西要分给谁时,可以问我‘这是谁的?’,我会告诉你”;

4.   教导者发指令:“你来分吧”;

5.   对于已知所属的物品,孩子应该能将物品放在指定位置。如果某个物品他不知道要给谁,孩子在分的过程中可能会愣住或者随意放。此时教导者阻拦孩子并告诉他“这个不是XX的(如,这个不是妈妈的)”并告诉孩子“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给谁,你可以问我‘这是谁的?’”;

6.   孩子提问后,教导者回答“这是XX的(如,这是爸爸的)”;

  • 如果孩子未能将已知所属(包括教导提示的)的物品放在正确的位置,教导者阻挡后给予口语提示(如:和爸爸的东西放在一起);
  • 如果孩子仍然未放对,教导者手势指示正确的位置,同时给予口语描述(如:这是爸爸的,和爸爸的东西放在一起);

7.   所有物品分发完毕,教导者夸奖孩子“太棒啦,这些东西你都分完了,现在你可以玩/吃【强化物】了”,同时将强化物递给孩子。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即:孩子在不知道所属的时候能独立提问)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呈现新的物件,孩子会提问“这是谁的”。如果孩子不能独立提问新的物品,继续训练新加入的物品。 

关于泛化

 

提问是一个需要动机来引发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孩子自己想要得到相关信息的时候,他才会主动来问问题。在训练中,我们通过特别设置的任务来建立动机,但也只能教会孩子在该情境下使用提问的句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相关动机,孩子提问的行为就不会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已经完成以上训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很少提问。然而,无论本技能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泛化,问句句式的教导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孩子要能提问首先要会提问,否则,即使孩子有提问的动机,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我们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活动中,在发现孩子对某些物件或活动感兴趣时,尽量创造让孩子提问的机会,以促进孩子对问句的使用。

  •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表现出想加入的动机,家长不用急着带孩子去加入游戏,可以先假装不明白孩子要什么,让孩子说清楚他要干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别人玩的游戏是什么,家长可以辅助孩子提问:他们在玩什么?在孩子提问后,家长再给出答案,然后再辅助孩子正确地提要求“我想去玩【游戏名称】”。
  • 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物件放到所属者的房间里,如果孩子不知道物件是谁的,家长辅助孩子提问“这是谁的?”,在得到答案后让孩子完成放物件的动作。
  • 比如:当孩子对某个新物件感兴趣想要把玩的时候,家长可以先把东西拿在手里,要求孩子正确提要求,这时孩子说不出物件的名称,家长辅助孩子提问“这是什么”。
  • 对于物件功能、类别、颜色、形状这一类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自发想要了解的动机会比较小,所以借助自然活动创建提问动机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如果家长想要和孩子练习,可以和孩子玩竞答游戏,即知道答案的人可以得到奖励,学生需要从他人处获得答案就需要去提问。

 贾丽娜 博士

(BCaBA,北京)

 

张蕾

(BCaBA,北京)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