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35 回答常识问题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2-05-30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小年龄孩子对话时最常见的形式是问答,即成人提问,孩子回答。我们经常会问孩子一些个人信息的问题,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也常常会问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比如“小猫是怎么叫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轮船在哪里开?”、“什么东西吃起来是甜甜的?”。在一问一答的交替中,孩子与大人的互动就逐渐展开了。

 

我们看到常识问题涉及的基本都是基础认知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在早期干预的课题中教导过的。然而,孩子们在通过了大量单项基础认知训练后,却有可能仍然无法回答家长的问题。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到小猫,家长问:“看,这是什么呀?”(命名动物),或者“小猫吃什么呀?”(命名动物的食物),或者“小猫怎么叫的呀?”(命名动物叫声),孩子会出现不回答的情况。很多家长觉得很奇怪,在课上孩子回答得很流畅呀,为什么到了生活中就不会回答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在具备哪些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回答一个常识问题。

 

 

当我们听到问题:“香蕉是什么颜色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能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香蕉”和“颜色”。第二步,我们需要在脑海中出现香蕉和颜色这两个概念。在这里,香蕉是一个有具体形态的物件,而颜色是一个合集,涉及了很多不同具体的色彩。第三步,我们把香蕉的颜色特征和具体的颜色配对起来。第四步,命名颜色。

那么,我们在训练中又教导过孩子哪些技能呢?

 

区辨问句

第一步听(理解)问题的技能,我们在区辨问句的项目中专门教导过。在训练中,我们会交替给出两到三个不同的问句,比如“这是什么颜色?”与“这是什么形状?”两个问句随机出现,或者“这是谁?”、“这是哪里?”、“他在干什么?”三个问句随机出现。在这个情况下,孩子如果不听问句或听不懂问题,就无法根据看到的图片做出正确的反应。这个设置把训练的重点放到了“听”的技能上,当孩子能根据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就说明学生有去听问题,并且听懂了问题。

 

 

区辨问句的训练还有什么特点?见上图所示,在展开训练时,我们在给出问句的同时,还给出了图片,这样把训练的重点完全地放到了问句上,降低了训练的难度。

 

配对

第三步的颜色配对,我们有专门的颜色配对训练。颜色配对训练的最终阶段实现孩子可以将任何相似色(无论是物件对色卡,还是物件对物件)放到一起。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关注到物件的颜色特征,并且理解颜色之间的相似与不同。

 

命名

第四步是说出颜色名称,也就是命名颜色,是早期干预中认识颜色的训练项目之一。在命名颜色的训练中,我们给出色卡或物件,提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训练完成后,孩子可以根据看到的物件或色卡说出颜色的名称。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回答常识问题,我们还差其中的第二步没有专项地展开过训练。试想,如果孩子在听到关键词后无法在信息库里提取到与其相关的信息,那么孩子就无法做出相应的回答。所以,在回答常识问题的训练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训练中,我们使用图片辅助,这一辅助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问句中的刺激和刺激相关信息之间的关联。然后我们逐渐撤销图片辅助,最终实现孩子可以在不看到图片或实物的情况下来回答问题。

 

训练

回答常识问题

 

目标行为:

当教导者给出一个客观常识问题时,孩子能独立在5秒内说出对应的答案。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听明白。

  • 根据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确定答案的要求,可以是单词,也可以是完整句子。

先备技能:

  • 孩子掌握常见的物件、特征、类别、功能、事件等命名。
  • 孩子已经通过区辨问句的训练。

问题的选择:

  • 每个阶段训练选择6-10个问题(根据孩子的能力决定问题的数量)。
  • 使用在之前训练中用过的问题,如“XX是什么颜色/形状/类别?”、“XX是干什么用的?”(功能)、“做XX事需要用什么?”(功能)、“XX动物怎么叫?”等。
  •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阶段中选择5-6个问题。见下表中列出的固定问句。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我们在同一个训练阶段中不变化问句,直到孩子能精熟掌握。但如果孩子的能力好,我们也可以在一开始就提高训练的难度。每个阶段的训练仍然使用5-6个问题,在基本问句句式不变的情况下,略变化问句的内容,见下表中列出的问句变化的例子。
  •  

教学材料:

  • 根据问句准备相应的图片(可以使用之前专项训练中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接触并保持至少1秒)。

3.   教导者随机给出一个问题,如:“草莓是什么颜色的?”。

4.   如果孩子没有回答,教导者呈现图片,再次提问;

5.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回答或没有正确回答,教导者指着图片,同时强调问句中的关键字,如:“什么颜色?”。

6.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回答,教导者示范正确答案,可以是完整回答,也可以答案的第一个字,辅助的力度需要确保孩子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7.   当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草莓是红色的”,然后给予一个代币;

8.   教导者记录数据。

9.   重复步骤2-8,进入下一回合的教学。

  • 每次训练中每个常识问题练习2次,问题出现的顺序需随机。
  • 在孩子集满规定数量的代币后,让孩子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吃完(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在孩子接触强化物2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当给出一组新的问题时,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能达到80%以上。

 

预备训练

降低任务难度

 

如果我们在做回答常识问题的训练时发现无法撤销图片辅助,可以通过改变问句的复杂性来降低任务的难度。

在回答常识问题的训练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的问句。在降低难度时,我们在每个训练阶段只使用一类问句,比如只提问颜色,或只提问形状,或只提问功能。

这个训练在形式上与我们之前做过的命名训练类似,唯一的区别是我们要把之前训练中使用的图片慢慢撤销掉。以命名物件功能为例,在之前的训练中,我们先出示物件图片,然后问孩子“XX是用来干什么的?”。在当前训练下,我们不再呈现图片,直接提问。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接触并保持至少1秒)。

3. 教导者提问,如:“手机是用来干什么的?”。

4. 如果孩子没有回答,教导者呈现图片,再次提问,在提问结束时撤回图片;

5.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回答,教导者再次呈现图片,并提问,这次不撤回图片;

  • 这个步骤与命名物件功能的操作完全相同,孩子应该可以回答。

6.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回答或没有正确回答,教导者示范正确答案,可以是完整答案,也可以答案的第一个字,辅助的力度需要确保孩子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7. 当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然后给予一个代币.

8. 教导者记录数据。

9. 重复步骤2-8,进入下一回合的教学。

  • 每次训练包含5-6个物件,每个问题练习2次,问题出现的顺序需随机。
  • 在孩子集满规定数量的代币后,让孩子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吃完(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在孩子接触强化物2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在完成当前阶段后,换5-6个刺激物,给出相同的问句,测试孩子是否能正确回答。(1)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回合,再次介入训练;(2)如果孩子能正确回答,换一个类型的问句,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 训练完成标准:每完成3-5个阶段的训练,回到回答常识问题的训练,检查孩子是否有能力学习。如果能学习,则不必要把所有的命名项目都练习一遍。

说明

问:为什么在之前的命名训练中不加入这个训练?

 

1 在这个训练中,因为我们不再呈现图片,所以对孩子“听”问句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尚在学习基础命名阶段的孩子通常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无法展开训练。

2 在后期的一部分命名训练项目中,包含有这个训练,比如根据功能命名场所,根据功能命名职业。这一类训练中,由于答案直接包含在图片中,所以在训练时通常会把图片逐渐撤销掉,要求孩子直接根据问题来回答。

3 最后,大部分的孩子不经过这个降低难度的训练也可以学习“回答问题”的技能,所以我们一般不把它作为一个必须开设的训练项目。

 

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孩子会参与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随时和孩子进行问答练习。在练习时,家长可以根据当前的活动随机地去提问,也可以变换不同的句式。下面举一些生活场景的例子:

  • 超市购物:家长可以提问“我们去买水果吧,我想要买个甜甜的水果,你觉得我们可以去买什么水果呢?”,如果孩子无法回答出来,家长可以简化问题后重新问孩子,可以提示孩子“哪个水果是甜甜的?”、 “西瓜甜吗?”等,如果孩子还是没有回答出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买水果的区域,在看得见水果的情况下再去提问孩子。
  • 菜市场买菜:妈妈可以问孩子“我们今天要买红色的蔬菜,你觉得我们可以去买哪些蔬菜呢?”。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家长可以提示“红色蔬菜有什么?”、“辣椒是红色的吗?”,也可以倒过来提问,“我想买辣椒,辣椒是什么颜色的?”。
  • 逛动物园:家长可以提问“我们去看有长长鼻子的动物吧,你告诉妈妈是什么动物呀?”。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家长可以提示“长长鼻子的动物是什么呀?”、 “大象的鼻子怎么样呀?”。如果孩子还是说不出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大象,在孩子看到大象的时候再提问。
  • 竞猜游戏:晚饭后休息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坐下来,一个人当裁判,另一个人和孩子一起当选手。裁判提问,如“在天上飞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两位选手抢答,答对的得1分。一轮10个问题,分数高低都有奖品,但奖品可以不同。

张芳萍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