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是时候扭转这种观念了

作者:ALSOLIFE 2022-05-30

沟通是一个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当个体有需求时,会通过发起某个行为然后再接收外界的回应以此来解决自己的需求,个体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习得沟通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许许多多的需求,由此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沟通——

· 婴幼儿饿了,通过哭声来索要食物;

· 超市货架前,女儿通过抱着爸爸的腿哭喊着要糖果;

· 孩子想要得到高处的零食,拉着妈妈的手频繁跺脚并伴随着哭喊;

· 某景点前,你和好友合影时客气地请求路人帮忙拍照。

 

这些都是生活中会发生的沟通行为,只不过有些沟通行为是合适的,有些沟通行为是不太合适的。

 

合适的沟通行为是具有功能性的,有社会价值的,往往是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例如,婴幼儿会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饿了,而一个成人通过哭闹来获取想要的物品看起来就有些奇怪了。

 

对大多数人而言,通过语言表达说“我要糖果”要比哭闹更能被接受,那么语言表达“我要糖果”就是一个更具备功能性的沟通行为。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功能沟通训练可以看作是让一个具有功能性的沟通行为替代原来不适当行为的过程

 

文 | 宋宁宁

Alpha ASD Center 专职教师,BCaBA

 

01

什么是功能沟通训练?

 

功能沟通训练是个体被教导适当的沟通行为以取代原来的问题行为的前事介入策略。Fisher等人认为功能沟通训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区别强化替代行为(DRA)(Fisher,Kuhn,&Thompson,1998)。

 

功能沟通训练会让被教导适当的沟通行为产生和原来问题行为相同的强化物,该适当的沟通行为也会被此强化物所强化(Durand&Carr,1992)。

 

图源:unsplash

 

Tiger等人(2008)确定了功能沟通训练(FCT)的三个阶段:

 

1. 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确定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物

和对待大多数问题行为的方式一样,干预问题行为之前都要进行功能评估,确定了问题行为的功能才能进行下一步计划,FCT适用于被注意力和物品等强化物维持的问题行为的干预。

 

2. 建立可被接受的功能沟通行为

原来的问题行为往往会对当下的环境造成困扰,比如通过喊叫、倒地等行为要求玩玩具,替代行为可以是对环境造成更小干扰的行为,比如,用手指一指想要的玩具,语言表达我要玩玩具等。

 

3. 所有相关人员都应保持一致

只要强化物的效用一直在,原来的问题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能发生,FCT也会在各个环境中实施,那么就要求相关人员在所有环境中一致的实施FCT,避免因为标准不一造成行为对比。

 

Durand(1999)使用FCT减少5位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就先进行了功能行为评估,确定了维持问题行为的物品和活动,再教导合适的替代沟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社会显著性。

 

图1  Durand研究中5位学生在基线期和功能沟通训练期,在社区里的行为问题发生的时距百分比,阴影部分表示学生独立沟通反应出现的时距百分比

 

02

什么情况下使用功能沟通训练?

 

问题行为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由建立操作引起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对想要得到的物品或者拒绝有着足够的动机。

 

在产生需求后发生的某行为如果能够及时解决这一需求的话,那么该行为就会得到增强,如果此行为以不适当的形式发生,久而久之,该行为便会发展为问题行为,过于严重的话就需要进行干预训练。

 

图源:unsplash

 

Ghaemmaghami等人总结1985~2019年间有关FCT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功能沟通训练的应用可以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FCT可以显著减少儿童和成人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物是注意力或物品的时候,FCT是十分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

 

| 图2 Ghaemmaghami等人总结的自1985-2019年间有(黑色部分)和没有(白色部分)较大积极影响的FCT应用的百分比

 

03

如何有效使用功能沟通训练?

 

前期使用连续增强计划表

 

在前期进行训练时,只要孩子做出替代的沟通行为,就提供原来的增强物,以快速建立替代行为,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

 

辅助撤退

 

在刚开始学习新行为时,我们往往会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助以帮助孩子快速做出替代行为,从而快速得到原来的增强物。

 

有时在建立沟通行为时会用到仿说提示,例如,“帮忙”或“帮帮我”,当孩子能够独立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渐渐地撤出这些辅助,从“帮帮我”撤到“帮帮”,从“帮帮”撤到“帮”,再撤到口型提示,直到完全撤出辅助,避免造成辅助依赖(Miltenberger,Fuqua,&Woods,1998)。

 

淡化强化计划表

 

另一种前事干预方法NCR(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非后效增强)也是干预问题行为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实施NCR之后也需要考虑如何淡化计划表,淡化NCR计划表是使用时间本位的方式,通过固定的增加时间、按照比例增加时间等方式。

 

而这些都不适用FCT,因为FCT并不改变原来问题行为所产生强化物的动机,只有替代行为和强化物之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后效关联,才能和问题行为进行竞争。如果淡化了强化计划表,使得有些替代行为之后不能得到强化物,那么原来的问题行为很可能又会发生。

 

有时候在实施FCT的时候,如果问题行为还会反复,很可能是因为替代行为出现之后没能及时地提供强化物,这样就无意间淡化了强化计划表,使得替代的沟通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后效关联变得不稳定。

 

FCT要求在前期建立替代沟通行为时使用连续强化计划表,这时替代沟通行为往往会很频繁地发生,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的困扰。

 

图源:unsplash

 

有一种淡化FCT的方法是使用视觉提示,当视觉提示出现在当下环境中的时候,替代沟通行为始终会得到强化物,当没有视觉提示的时候,将不会提供强化物。

 

例如,当孩子频繁地使用“帮帮我”来要求老师打开零食盒,以得到零食,老师使用一张吃零食的卡片作为视觉提示张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此时孩子只要说帮帮我,老师都会帮忙打开零食盒,当视觉提示卡被拿掉之后,孩子即使说了帮帮我老师也不会帮忙打开零食盒。

 

结合其他干预方法

 

实施FCT的过程要始终保持信心,特别是建立了稳定的替代沟通行为之后,问题行为还会时有发生,这可能并不是完全因为我们的操作失误导致的。

 

众多案例告诉我们,尽管问题行为大幅减少,但是完全消除问题行为是很难实现的。例如,Greer等人(2015)、Wacker等人(2005)和Wacker,Lee等人(2013)的研究中只有不到50%的FCT消除了问题行为。

 

Kurtz等人(2003)的研究中表明所有FCT都没有完全消除问题行为,还有一些自伤行为只有在FCT中加入惩罚时才被消除。

 

| 图3  Greer等人研究中两例只使用FCT的个案数据

 

Greer等人研究中发现单独使用FCT,只有40%消除了问题行为,Rooker等人(2013)研究表明,结合使用多重计划表或反应限制等措施的实验才能消除问题行为。因此,实施FCT要根据现状结合其他合适的干预方法,干预效果才会更好。

 

| 图4 Greer等人研究中两例分别结合使用NCR,隔离和阻挡的个案数据

 

04

功能沟通训练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

 

创造机会。当注意力作为强化物的时候,FCT是泛化和维持已掌握沟通行为的很好的机会。例如,老师的关注作为强化物的话,和老师打招呼就可以作为替代沟通行为,当学会和一位老师打招呼之后,就可以和其他老师或同伴进行泛化练习,制造了许多泛化的机会。

 

积极地影响。Hanley等人表示与其他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方法相比较,他们研究中的参与者比较喜欢FCT,FCT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度。

 

缺点

 

扰乱秩序。出现频繁的替代沟通行为来得到强化物,也会对当下环境造成干扰。

 

环境的局限性。当替代沟通行为出现时,当前环境下可能不方便或不允许提供强化物,会对替代沟通行为造成削弱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会用“要”来要求零食,当零食被吃完后学生仍然用语言来提要求,此时不再提供零食之后会对这一提要求技能造成削弱的效果。

 

参考文献

Durand, V. M.(1999).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using assistive devices: recruiting natural communities of reinforcement.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2(3),247-267.

Durand, V. M., & Carr, E. G. (1992). An analysis of maintenance following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5(4), 777–794.

Fisher,W. W., Kuhn, D. E., & Thompson, R. H. (1998). Establishing discriminative control of responding using functional and alternative reinforcers during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1(4), 543–560.

Ghaemmaghami,M.,Hanley,G.P.,&Jessel,J.(2022).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rom effificacy to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54(1),122-143.

Greer, B. D., Fisher, W. W., Saini, V., Owen, T. M., & Jones, J. K. (2015).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during reinforcement schedule thinning: An analysis of 25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9 (1), 1–17.

Hanley, G. P., Piazza, C. C., Fisher, W. W., Contrucci, S. A., & Maglieri, K. A. (1997). Evaluation of client preference for function-based treatment packag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0(3), 459–473.

Miltenbeugeu,R.G.,Fuqua,R.W.,&Woods,D.W.(1998).Applying behavior analysis to clinical problems:Review and analysis of habit reversal.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31,447-469.

Rooker, G. W., Jessel, J., Kurtz, P. F., & Hagopian, L. P. (2013).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with and without alternative reinforcement and punishment: An analysis of 58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4), 708–722.

Wacker, D. P., Berg, W. K., Harding, J. W., Barretto, A., Rankin, B., & Ganzer, J. (2005).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and acceptability to parents of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2-3), 233–256.

Wacker, D. P., Harding, J. W., Morgan, T. A., Berg, W. K., Schieltz, K. M., Lee, J. F., & Padilla, Y. C. (2013). An evaluation of resurgence during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63(1),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