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从“能自理”到“交朋友”,我有底气期待儿子做更多事了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7-04

图源:unsplash

 

今天,我们要见证一位小龄宝宝的成长。孩子叫小雨,男孩儿,3岁2个月时开始干预,现在还不到4岁。

 

刚干预时,小雨妈妈对孩子的期待很低,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以后能自理,因为他看医生时表现得很不好,还带着尿不湿,有用的语言很少更多是自言自语,见到陌生人包括同龄小朋友就害怕,会远远躲开……

 

不到一年,小雨的变化远超妈妈预期:能使用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基本听从老师和父母的指令,饭后会收拾碗筷、回家帮妈妈开门;能跟相熟的同伴玩规则游戏、手拉手一块玩;去别人家作客,可以回应大人的提问,做到有礼貌,不乱跑。

 

从最开始评估初阶中下段和中阶前阶的小朋友,到现在开始进行高阶项目的练习,向着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复杂的社会性游戏不断挺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离开阿姨,适应新老师和新环境

 

回头来看,小雨更小的时候在发育上就显示出一些不同:会喊“爸爸”“妈妈”,但其他语言很少;喜欢的玩具很少,却偏爱认知类的绘本,爱读幼儿百科,对各个国家的国旗、汽车的标志记得很清楚;喜欢看观光电梯、齿轮、链条……

 

而且很排斥小朋友。“我们家楼下有个小广场,很多小朋友在那儿玩。按理说他都两岁了,即便不能找同伴一块玩,也能在人堆里自己玩了,但他一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很排斥,绕道走,完全不愿意靠近。”小雨妈妈回忆。

 

小雨妈妈还记得,医生花了很长时间观察他,跟他互动。“他跟在家里完全不一样,我们认为他能做出来的技能,基本上都没有展现,受到的打击特别大,也就把要求放得非常低,觉得他能生活自理就胜利了。”妈妈说。

 

8月,在妈妈的考察下,小雨进入成都ALSO·IN干预。那时他还带着纸尿片,因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哪怕爸爸妈妈都在场,也会大哭不止。

 

“经过评估和观察,小雨对他人指令性的语言缺乏关注和理解,且缺乏基础的配合;提要求更多是通过哭或不明确的描述来表示,整体能力大概在初阶到中阶的过渡阶段;各方面能力很不平衡,比如,会命名的内容却不会指认或听指令。前期干预需要启动良好的教学状态,尽快搭建好基础能力。”ALSO·IN成都中心督导黄彩丽老师表示。

 

结合家长的期望(提高社交互动能力,能接受和小朋友玩,提高模仿能力等),督导团队制定了第一个阶段的干预重点:提要求、动作模仿和听从指令。

 

✍什么是干预重点?

 

ALSO·IN会从社交、认知、语言、精细、运动、自理六大方面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干预。通过入学评估和家长沟通,判断孩子的学习障碍,作为干预重点,选择3-4个核心点去突破,提升孩子的学习速度。

 

干预重点一般会选择孩子技能的弱项,或者一些弱项的先备技能。

 

随着课程的变化,督导团队和教学团队会随时关注孩子的能力进展和学习障碍的变化,及时调整干预重点。

 

要达到这些目标,前提是小雨先接受新环境,和老师建立起配合。小雨的两位干预师对这个孩子共同的初印象便是——“娃太能哭了”。

 

刚上课时就哭得厉害,必须得让照顾他的阿姨或妈妈跟进个训室。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双方沟通后约定:如果家长要跟进教室,需得把自己当作木头人,不和孩子发生任何互动,全部交由老师来处理,同时尽量避免回应孩子此刻无法被满足的需求,离开时悄悄离开;或者在门口直接把孩子交给老师,道别之后悄声离开。

 

实际操作中,大家都执行了第一种,几天后发现,分离时小雨还是哭,有时更加严重。鉴于此,老师将该方案稍作改良,妈妈或阿姨陪着进教室待十多分钟,根据孩子情况,老师找机会把家长叫出去,出去时绝对不和孩子道别。经此调整,虽然当小雨发现亲人不在时还是会有点哭,但会非常快平复,快到可以用“秒停”来描述。

 

 

小雨特别离不开从小带他到大的阿姨,现在阿姨已经撤出,剩下“孤立无援”的小雨和他的新老师们,双方开启了建立“友谊”的奇妙之旅,教师团队想了多种法子,帮他加快适应环境的速度。

 

结合评估中找到的强化物,投其所好。

小雨的强化物很少,一是老师准备的零食,二是家里带来的科普绘本,三是少数的声光电玩具,四是个别重复语言。

 

老师会高频率地将他喜欢吃的、玩的主动放在桌子上,让小雨一进教室就看到“好事来了”;同时,老师会对他带来的绘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假装不知道书里的内容,小雨会兴致勃勃地回应老师;当老师说了他重复说的话后,小雨发现,原来自己说的话是被关注的。

 

但老师也深知,对重复语言的回应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引导出其它互动语言,通过这些操作,让他在新环境中放松、适应

 

扩展更多强化物,加入常用的基础社交活动。

继续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跟随他正在看的、听的、说的和做的,抓住机会扩展更多强化物。此阶段仅加入常用的基础社交活动,如击掌、握手、分享物品等。

 

小雨爱说天马行空的话,他说什么,老师就去回应,并尝试把他说的事拓展开来。比如他会念叨各种交通工具,老师可以跟他交流停车场有什么车,停车场有怪兽这些话题,他非常感兴趣,注意力就转移到老师说的事上。

 

对于他钟爱的绘本,只要有人提出想看,他会乐此不疲地描述书中的内容,这时老师会把相关的玩具(如汽车、海洋球)介入到绘本中,陪着他玩;他对声音敏感,听到某个声音后会反复问“这什么声音”,把握到这一特点后,也可以介入带声音的玩具进行互动。

 

做事情上,老师会把小雨喜欢做的和经常主动做的事情,转变成老师对他的要求,帮他建立对指令的关注和理解。比如,他喜欢玩音乐琴,老师就发指令“打开音乐琴”,结合动机帮助他建立了听指令的意识和技能。每次执行了指令他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强化,配合度逐渐提高。

 

保持情绪稳定,逐步增加任务难度

小雨比较排斥陌生人,当他能在新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后,老师才有更多机会和他做基础的社交活动,像握手、击掌、拥抱。在此基础上,老师会继续增加执行的流畅度和配合执行的频率,并且强化及时到位。当习得技能可以稳定维持后,再根据小雨的状态、需求逐渐增加更多、更难的任务。

 

到第三周,小雨就能自然地和妈妈或阿姨道别,跟随老师换鞋进教室上课了。

 

总结起来,环境适应主要把握两大方面,一是让环境中有强化物,帮助孩子适应;二是和家长沟通好,得到他们的配合。可以快准狠处理,也可以循序渐进,但都需要和家长达成共识,再执行计划。

 

甩掉纸尿裤,学会正确提要求

 

小雨刚来IN时,穿着纸尿裤,并拒绝在中心上厕所。老师经过一系列尝试、调整再尝试,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才逐渐让小雨成功摘掉纸尿裤,接受在中心上厕所,甚至学会了正确表达尿尿和拉粑粑(语言表达上,有时需要老师辅助),以及独立完成便前便后穿脱裤子、洗手擦手整个过程。

 

01

第一步,接受去中心厕所换纸尿裤:带着孩子的玩具或者零食直接去,避免战线拉得太长,只要不是崩溃地哭,轻微哭出点声音,会直接让老师抱着或牵手过去;这时能待大概1分钟就带回教室。

 

02

第二步,换完纸尿裤冲完马桶之后,能在马桶边站一会儿,即使不尿也可以,老师每天还是会带他去中心厕所,能接受待超过1分钟就算成功,老师会马上奖励,以及和他说一些天马行空的话,这些能够让他更快安静和转移注意力。

 

03

第三步,通过记录,沟通和调整计划之后,老师会定上厕所的时间,计时器响了就会跟小雨说“小雨,我们上厕所吧”,小雨能不哭不闹跟着去,站着不尿也可以,纸尿裤会在半节课或者下课前更换。

 

04

第四步,当他能够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跟随上厕所之后,老师使用提示卡告知小雨要上厕所了,当老师指一指提示卡,小雨就知道要上厕所;当下能够跟着老师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牵着手去上厕所即可;不追求他一定尿出来,经过尝试,有时候能尿,有时候不尿,但都没关系,先帮助他熟悉上厕所的大致流程。

 

05

第五步,经过一个月的联系,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小雨终于能够接受在中心上厕所,并且成功尿出。

 

图源:unsplash

 

“这种技能看起来像突然出现的,但前面有很多铺垫,离不开老师们的执着和努力,也离不开家长的信任和持续配合。当时,为了让小雨更好地接受中心厕所,连纸巾掉地上都要说成是火箭掉落变成碎片,要捡起来冲到厕所里,这样他才配合在厕所里逗留久点和操作更多的步骤。”彩丽老师分享。

 

能够更精准地提要求,这也让小雨妈妈非常惊喜。刚开始,小雨对不想要的东西,通常以“不要、不要”回应,不会说“不要什么”;对想要的东西,则不会表达,并且难以持续看向他人交谈。老师会带他大量练习对肯定的东西提要求(通常是他喜欢的物品),表达“想要什么”“想吃什么”等。

 

为了表达更丰富,老师会创设教学环境。比如当小雨学会了对锅巴提要求后,老师可以准备两片他爱吃的锅巴,一片大的,一片小的,开始他可能会说“我要那块”或“我要这个”,这时老师教他把“我要这个”替换成“我要大的锅巴”,丰富语言内容。

 

对否定的东西提要求,从“不要不要”具体为“不要什么”,怎样让他说出来呢?最简单的操作就是激发动机,让他选择想要的东西。比如,老师已经知道了小雨不喜欢什么,这时偏偏把他不想要的东西给他,他一般会先说“不要”,老师会引导他说“不要+名词(动词)”类的短语,让他说得更具体。

 

当他能说“不要+名词(动词)”的短语表达否定需求后,下一步老师会让他加一个主语进去,表达“我不要什么”……一步一步按照计划,不断夯实基础和提高难度。

 

“随着小雨对环境中人和事物关注度的增加,当他发现生活中有更多未知信息且有动机想要知道时,上面的提问技能就不够用了,所以提要求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增加,根据小雨的能力发展逐渐拓展到提问‘什么?’‘谁呀?’‘在哪里呀?’‘怎么样呀?’等问题。”彩丽老师说,“老师会创设某物藏起来的场景,让他用涵盖‘哪里’的句子提要求;或者创设有不认识的人物的场景,引导发出‘谁’的问题等。”

 

经过长时间提要求各方面的练习后,小雨基本能做到持续看着人说更加恰当的话,也能多次表达自己的意愿,准确度也在提高。老师们后续也会多泛化,让他能够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精准地提出需求。

 

两周后,他第一次出现互动式语言

 

 

图源:unsplash

 

去年9月底,督导、上课老师和小雨的父母开了第一次IEP会议,基于小雨前一阶段的进步和后续干预计划的调整,下一个阶段将干预重点调整为:提要求、互动式语言和社会性游戏。

 

今年1月,小雨的家长和老师召开了第二次IEP会议,鉴于小雨的进步和新的问题,这段时间听指令更难,进展比较缓慢,干预重点再调整为:提要求、社交行为、听从指令和社会性游戏。有了前面阶段孩子对人关注度的上升、理解和执行能力的增强,以及主动沟通意识的出现,小雨开始向着更有效的社交大步迈进。更多自然情景的创设让他能在不同的游戏中,回应同伴问题和指令,跟同伴保持更多回合的语言互动。

 

小雨进入ALSO·IN两周后,他第一次出现了互动式语言。“那天我想叫小雨出门玩,他却不愿意,我就有点强迫他,结果他回了一句‘不去,妈妈你去’,虽然主谓宾不齐,但能听明白意思‘我不去,要去你自己去’。这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一辈子都不会忘。”妈妈说。

 

自从说出这句话后,在语言表达上,小雨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句子越来越丰富。

 

IN的餐厅主题区以及红绿灯设置

 

IN设置有超市、餐厅、医院三大主题区、运动区和游戏活动区等区域,以“购物”主题为例,老师会给小雨列购物清单,设置好脚本,小雨需要按照清单完成挑选商品、排队结账等流程,并且期间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需求和应对问题,比如问收银员“多少钱”。

 

生活场景复杂多变,仅仅购物主题教学,也需要提前设想多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应对问题方面孩子又能做到什么程度。比如,结账时会有“收银员”问小雨“这里没有XXX了,有XX,你要么?”时,他能应对,当某件商品没有了,小雨需要对服务员说符合场景的话,比如“好的,谢谢,我再看看别的”等等。

 

小雨的老师们对他的变化也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小雨刚来上课时,每天都要和阿姨、妈妈分开,当时真的哭得很伤心。现在即使遇到一些令他不太开心的事情,他也能够忍着不哭或者很快就平复,长大了很多。有些项目学起来比较难,有时他也会逃避,不想做,但当他学会之后,会非常有成就感,很爱去学这个项目。”小B老师说。

 

“以前妈妈跟我们沟通时,会分享一些小雨的日常,生活里的小雨会提问,会分享他看到的东西,有些语言用得很合适,也有的天马行空的。起初,这种表现在机构很少出现,我还有些难过,为什么不问我呢,为什么不和我分享呢?他是有这种能力的,只是没在我们这里展现出来而已。我告诉自己不能急,慢慢来。终于,现在小雨也可以和我分享、可以提问,偶尔还会主动发起游戏上的互动。现在,我也可以和妈妈分享小雨的惊奇表现了,并且很多都是小雨第一次表现出来的!”

 

总结下来,互动式语言发展非常复杂,认知理解基础需要很扎实,保持动机和能够命名大量的事物、活动、功能特征类别,对他人的语言有关注和反应等等,才更有利于互动式语言的发展。有以下三点是需要注重的:

 

一对一密集教学中,结合动机引导孩子持续关注、跟随和模仿,带动孩子大量练习复诵、命名、基础的互动式语言,先让孩子对他人的语言有关注、理解和回应。

 

将一对一中学会的技能进行泛化练习,并且尝试让同伴给自己的孩子发指令,或者给其他同伴发指令,让双方能够一来一往进行互动。

 

增加更多主题教学,在设置的场景下有目的、有步骤地练习说合适场景的对话。

 

来,交个朋友吧!

 

在ALSO·IN,个训干预并非局限在一张课桌或一间个训室内,孩子有非常多的机会进行家长关注的语言、规则、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学习。比如每天的课间活动时间、针对不同孩子能力发展需求设置的社交小组、节假日组织的集体活动和部分小朋友的生日会等。

 

“小雨第一次IEP会议之后,我们就给他增加了一对二的社交小组,在个训课期间拿出一小段时间,给小雨搭配一位同龄且部分能力相仿的小伙伴增加社交技能的练习。刚开始会有排斥和缺乏关注,建立两个同伴之间的关注这条路很漫长。”彩丽老师介绍。

 

考虑到小雨对陌生小朋友比较排斥,要想发展出社交互动,必须先让他接受新同伴。

 

01

带他走出个训教室,这一步可以用他喜欢的事物逐渐吸引。

 

02

引导他去关注别人,起初就只是让他根据指向去看,老师给旁白描述时他还在关注就给强化;之后如老师在旁边描述同伴正在做的事,并问他:“小雨,你看他在玩什么?”小雨每看一次,或者能回答出来,老师给予强化。这个阶段,他也只是远远看着,不会主动加入,但教学就需要一步一步去塑造出期望的行为。

 

03

跟伙伴的距离慢慢拉进(如从3米到1米)。老师可以尝试给他发一些指令:比如“拿积木给小A吧”、“把XX分享给小A”能够执行的话,立马强化。一旦能执行类似这样的任务,就表示小雨至少能够听从指令去执行,更利于和同伴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在没有主动之前,至少先有被动。

 

04

两个小朋友在一个场景下进行平行游戏,大家互不干扰各玩各的,小雨能接受就可以。这个阶段保持高度敏感,一旦发现孩子们之间有一丁点互相关注,都需要给予额外的强化。

 

05

合作完成一些非常简单的游戏,比如合作搭积木,做到之后给强化。

 

06

提高游戏复杂程度和种类,增加少回合的轮流游戏,先从大人开始练习,逐渐到和同伴进行,期间发展孩子的关注、等待和轮流意识,增加互动性。同时,增加更多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一起看绘本、一起做手工、一起做运动等。

 

IN的孩子们在超市主题区购物

 

大概一个月左右,小雨跟他的小伙伴终于互相熟悉,互相关注,记住对方,直到今年已经能够和同伴们进行很多规则游戏,并乐在其中。当小雨能够接受第一个小伙伴后,督导给小雨的社交互动同伴中引入了第二个小伙伴,是一位8岁左右的大哥哥,小雨也非常喜欢,会经常喊哥哥的名字。

 

泛化到新同伴后,前面玩过的游戏可以再重复玩,同时开始增加更多动态社交活动,比如老鹰捉小鸡、木头人、捉迷藏等,进一步强化孩子对同伴的关注,同时理解更复杂的游戏规则。

 

7月,小雨的第四次IEP会议就要召开,他即将开始向“集体技能、更高级的社交行为以及互动式语言”跨进。

 

“小雨是一个比较内敛的小朋友,他不会把想你、喜欢你放在嘴上说,但我们能够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他是念着想着我们的。比如:有一次他妈妈带着他从幼儿园门口路过,妈妈告诉他,这是以后小雨要去上学的幼儿园,小雨就问妈妈 ‘那这里面有没有小B老师和M老师?’当时听到后,就感觉这么小小的一个孩子他把你记在心上了,真的超级感动。每天看着小雨一点点进步、成长,从刚进园时的小奶娃,现在长高了也长大了,真的很棒。”小雨的干预老师M老师说。

 

小雨妈妈也大力配合,每两三周都约上同一个小伙伴参加户外活动,体验不同的场景,三周过后,再换另外新的小朋友泛化。

 

“胆子大多了,在社区里,如果某个小朋友手里有吸引他的玩具,他会上前问‘我可不可以玩’。前段时间跟一个小弟弟出去玩,弟弟走到半路不想走了,我就跟小雨说‘你能帮帮他吗,拉着小弟弟一块走,好吗?’他手上本来有一把树枝,马上把树枝交到我手里,跑过去牵起弟弟的手说‘走吧’,我当时觉得这孩子真的长大了。”小雨妈妈感慨。

 

妈妈的心态也在变化成长。“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他有差距,但不至于那么大。当然,在一群小朋友里,你能发现他确实不一样,主动参与意识还没那么强,更多是一个人玩。以前我很在意这些,在意他的特殊,其实就是面子问题,但我们一定要把他弄成跟其他人一样吗?我现在不那么笃定了,他已经在进步了。

 

她提到了一个小雨让她倍感欣慰的细节,每次送小雨去ALSO·IN的时候,小雨都会自然地把手从她手里拖出来,挥手跟妈妈说:“妈妈,再见!”然后头也不回地进去,她觉得儿子自己能把控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小雨跟IN的小朋友一块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