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语言训练15 -命名方位词 (1)
文 | 贾丽娜 张蕾
方位概念是指物与物(包括人)之间的空间关系,我们一般通过方位词来描述这样的方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需要根据他人的方位描述找到某个人/物件的位置;也会在别人寻找人/物件时,使用方位词来描述其位置以提供相关信息。例如,当妈妈找不到孩子的书包时会问“你把书包放哪了?”孩子需要说“在柜子【上】”。
在【基础认知训练15:区辨认识方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根据他人给出的方位词来拿取或放置相应的物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使用方位词来描述位置。和教授区辨方位词类似,在命名的练习中,也需要分别教授【物件—物件】之间的位置和【自身—环境中物件】的位置两部分。此外,在命名方位时,需要明确说明物件的位置以及相应的基准物,句子中元素较多,孩子一下子掌握起来可能有困难,因此在最初的命名方位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教授用“填空”的形式描述方位,之后再逐渐加入基准物等元素。
第一阶段
命名基准物—物件的方位
前面提到,在教学时,我们一般会将2-3个相关的方位词放到一起来进行训练,所有方位词的基本训练方法大致一致。以下我们以教授“前、后、旁边”为例来说明训练的程序。
先备技能:孩子能区辨基准物的方位点
区辨基准物的方位点指的是辨别基准物的方位特征。比如,小熊的脸、胸、肚子是小熊的前面,背是后面;桌子的平面是上面,桌脚往下是下面;杯子的内部是里面,外杯壁是外面。在练习时,家长给指令“指一指小熊的前面”,孩子指任意代表小熊前面的位置都算正确反应。在区辨训练中,我们已经做过这个练习,所以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区辨认识方位的技能,那么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该技能。但如果孩子是先学命名,再学习区辨的,家长就需要首先确认孩子能区辨基准物的这些方位点。
家长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不先教导孩子来命名这些方位点?如果家长想先教导孩子命名这些方位点(比如家长提问“鼻子是小熊的哪里?”孩子需要回答“前面”),并不是不可以。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去问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要求一定要做这个阶段的学习。
目标行为定义:教导者提问“【物件】在【基准物】的哪里?(如,积木在小熊的哪里?)”后,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说出物件的位置(如,“前面”)。
-
在这个阶段,我们只需要孩子说出方位词,不要求孩子使用短语或句子。在后续的训练中,我们会再让孩子专门练习使用短语或句子来回答问题,如“在小熊的前面”或“积木在小熊的前面”。
教学材料:
-
2-3种不同的玩偶或任何有明确前后的物件,如下图所示的小熊玩偶。
-
2-3个体积比基准物件小的物件,如下图所示的积木。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侧。
2. 教导者呈现小熊玩偶,将积木放在小熊前、后或旁边的任意位置(如下图)。
3. 教导者提问“【物件】在【基准物】的哪里?”(如,积木在小熊的哪里?)。
-
每次训练中,不同方位词的指令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
随机发出包含不同方位词的指令,方位词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4.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打断孩子,并给予辅助。辅助时,教导者指着小熊身前孩子能辨认的位置(比如肚子、前胸),说“这是小熊的【前面】”,然后手指着积木,说“所以积木在小熊的____”。等待1秒。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填空,教导者直接示范“【前面】”。
-
最初进行的3-5个回合,在指令后,教导者直接示范正确反应,不做2秒的等待。
5.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积木在小熊的【前面】”,并且给予代币。
6. 进入下一个回合,改变基准物的朝向以及积木的位置,重复以上第2-5步。
说明:在众多空间方位概念中,上、下、里、外和旁边的位置不会随着物品的朝向发生变化,比如:一把椅子的上面、下面或一个杯子的里面、外面无论基准物朝向哪边都不会改变。然而,前、后和左、右的位置需要根据基准物的朝向进行判断,比如:一只小熊前面有一块积木,如果小熊转过身,现在积木就在它的“后面”。所以,在教学时需要不断改变基准物的朝向,让孩子学会根据朝向判断周围物件的方位,而不是记住固定的某个位置是前是后。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结束训练;如果正确反应未达到80%以上,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 化
教导孩子任何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技能,如果孩子仅能命名教导过的物件或物件卡片的方位是不够的,所以在完成训练后,我们需要测试孩子是不是能灵活地使用方位词命名这个技能。我们建议至少进行以下的泛化测试:
-
泛化时使用方位词卡片进行练习。同样的,图片中的基准物的朝向也需要有变化,即同一方位包含不同朝向的基准物。
-
使用新的教学材料进行练习,并可同时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位置上放置物件,让孩子练习命名(如左图)。如果在基准物周围摆放的是相同的物件,教导者需要明确告诉孩子要描述哪个物件的方位,也就是教导者在提问的同时要指着那个物件。如果基准物周围摆放了不同的物件(如右图),每个位置上的物件也要随机调整,避免孩子根据物件名称来判断方位,如,第一个回合汽车在椅子的前面,下一个回合,汽车放在椅子旁边。
这个练习要求孩子命名绘本中人物/物件相应的位置。教导者呈现图片后让孩子说出人或物件的位置(如下图)。如果图片中有多个相同的人或物件,教导者需要明确指示出那个人或物再提问孩子。例如,在“找小熊”的图片中(如下图),有多只小熊在同一个家具的不同位置上,因此需要教导者指着某只小熊来提问。
教导者将4-5个动物玩具摆成一排,孩子根据教导者的指令说出相应动物的方位(如下图所示),例如,教导者提问“小猫在狮子的____”。教导者需不断调整队列中动物顺序和朝向,以确保孩子是根据指令中涉及的基准物来判断方位,而不是根据动物名称判断的。
语言的扩展是一个长期的训练,涉及到多方面内容的学习。在后面的训练文章中,我们会介绍如何帮助孩子扩展和使用语言。在这个特定项目中,我们简单介绍如何让孩子使用短语和简单句子来描述方位。
在前面写的程序中,我们只要求孩子说出方位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在回答中没有说明方位对应的基准物,就无法正确地传递信息,也就是说学到的技能还无法被有效使用。比如,当妈妈找不到孩子的鞋时问孩子:“小明,你把鞋子放哪了?”,如果孩子只说“下面”,妈妈还是不可能知道鞋子在哪里。这时,小明有效的回答需要至少包括基准物的位置,如“在沙发下面”。当然,如果孩子能使用完整句子回答就更好,如“鞋子在沙发的下面”。所以,当孩子能正确描述方位后,我们就会要求孩子使用短语来回答关于方位的问题。
目标行为定义:教导者提问“【物件】在哪里?”(如,积木在哪里?)后,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使用包含基准物信息的短语(如,在小熊的前面)来回答问题。
教学材料:同上面的方位命名训练
教学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呈现基准物和物件。
3. 教导者提问“【物件】在哪里?”(如,积木在哪里?)
4. 教导者等待2秒,这时孩子会使用方位词来回答(如,前面)。
5. 教导者示范正确的短语(如,在小熊的前面)。
6. 当孩子正确仿说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积木在小熊的前面”,同时给予代币。
7. 进入下一回合,教导者随机更换基准物的朝向及物件的位置,重复以上第2-6步。
辅助方法:
口语示范,也就是教导者示范正确的短语(或句子)。
辅助的撤销:
-
逐渐减少口语示范:【全部口语】→【前两个词】→【第一个字“在”】→【第一个字的起始音】→无辅助
-
以命名【在小熊的前面】为例:全辅助时,教导者直接示范完整的回答【在小熊的前面】;随后在辅助撤销过程中逐步减少提示的字数:【在小熊的】→【在】→“在”的起始音→无辅助。
-
在撤销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填空,即当教导者说“在小熊的____”之后,孩子会直接说“前面”,这时教导者要求孩子连起来说,可以使用全示范。
日常生活中的游戏
游戏1:扫雷
游戏人数:2-3人
游戏材料:“扫雷图”5-8张(如下图)、“地雷”(可使用大块积木)、基准物
游戏规则:由孩子来扮演士兵,根据“扫雷图”描述出地雷的位置,一名家长扮演扫雷士兵,负责找到并排除地雷。
游戏程序:
1. 家长告诉孩子“我们两个都是扫雷士兵,现在接到了‘扫雷’的任务,我们面前有的地雷会爆炸,有的不会爆。你要看着‘扫雷图’来告诉我会爆炸的地雷在哪儿,我找到地雷后把它们都清理掉,我们就安全了。”
2. 孩子逐一说出“扫雷图”中地雷的位置,如“地雷在椅子的下边”。
-
在布置游戏环境时,需放置一些多余的地雷,这些地雷并不在图中。
3. 扫雷士兵找到相应的地雷,将地雷清除。
-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也可以设置时间限制,要求“士兵”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游戏2:你说我搭
游戏人数:2人
游戏材料:造型图片(如下图)5-8张、积木
游戏规则:这个游戏类似于仿搭积木,但是搭积木的人要根据另一名游戏者所描述的位置搭,而不是看着图纸搭。由孩子作为“指挥者”,按照造型图片描述出每一块积木的位置,家长根据孩子所说的位置搭积木。
游戏程序:
1. 家长告诉孩子“今天咱们俩合作搭积木,你来指挥,我来搭。”
2. 孩子看着图纸,首先告诉家长拿哪一块积木,再告诉家长搭在哪里。如上图,孩子需要说“先拿一块蓝色的正方形”,确认家长拿正确后,孩子说“放在桌子上”;然后孩子说“拿一块绿色长方形”,确认家长拿正确后,孩子说“放在正方形的旁边/右边”,以此类推,直到搭完。
3. 最后将家长所搭的造型与图片中的造型比较,确认搭得完全一样,家长和孩子都获得强化物。
注意事项:
-
指令中要求的语言按孩子目前的能力来决定。
-
如果孩子还没有学过立体形状,我们就只需要孩子说“长方形”而不是“长方体”。
-
如果孩子还不会用左右,可以用“旁边”来描述,这时家长可以直接指着积木的两边问“是这边还是那边?”,或者直接把积木放上去,然后问孩子“是这边吗?”
-
在搭积木中会涉及到更多的其他词汇,比如长方体,会有“横/竖”“宽/窄”的区别,如果孩子还没有学过这些词汇,家长在一开始放的时候就按图形的样子放对,不要过于挑战孩子。当孩子学习了更多的词汇后,我们才会要求孩子做更清晰的描述。
-
如果孩子还不具备多元素描述物件的能力(如,有黄色线条的红色正方形),我们尽量使用单一颜色的积木。同样,当孩子具备更好的描述能力时,我们可以把游戏变得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