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五款难搞的娃-心不在焉(4)

作者:马凌冬 2020-03-28

文 | 马凌冬

格林斯潘提到的《五款具有挑战型的孩子》中的第四款为“Inattentive”,意思是 “注意力不集中” “心不在焉” “神游” “不走心”,你懂的。记得当初看到这一款,好几个人都映入眼帘,包括我自己,非常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

 

行为表象:

这款娃表现为经常犯漫不经心的错误。他或者躁动不安

或者看起来在做白日梦

反正没在听你说话...

 

心不在焉的孩子似乎永远在生活中穿梭着,滑翔着,他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婴儿期间,他无法集中注意力,目光不能停留在父母的脸上或一个玩具上;幼儿时期,由于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上,遵循简单的指示非常困难;入学了,他上学忘记带书包,出门忘记系鞋带,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他四处游荡,不断触摸好几件东西,每件都不超过几秒钟。在餐桌上,他吃一口就跑掉。上楼拿东西的过程中也会被别的物品吸引,然后跑出去玩。他很难跟别人交谈,会从一个话题很快跳到另一个话题。

 

行为背后的原因:

首先,注意力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注意力是自动的,不需要付很大努力,所看、所听或所感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如果视觉、听觉或运动模式不同,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

   

书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想起了我和妻子在阅读方面的不同。我妻子爱读书,她最喜欢的莫过于读一本好小说。她读小说就像看电影一样,毫不费力地在脑海中“翻页”,她的精力不在于阅读,而在于参与故事的丰富情节。因此她可以轻松地读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相比之下,我从未发现阅读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上句话到下句话,从上一段到下一段,每分钟我都要付出努力来保持注意力,这样很累,让我我经常忍不住看后面还有多少篇幅。“

 

格林斯潘在这本书中用了近两倍的篇幅来分析”注意力不集中“这一款,对“注意力缺陷”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四个主要的缺乏注意力的原因:

1) 视觉或听觉的信息处理

由于孩子对看到或听到的信息的摄入或加工方式不同,他看到的影像或听到的声音没有足够的显著性来保持注意力。细分一下: 

A。视觉空间能力弱,听觉言语能力强。这类孩子对新的刺激敏感,注重细节,但不知道怎么把片碎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所以通常看不清全局。他们学习数学用死记硬背方式,而不是理解概念。比如他会把“8-2=6” 背下来,而不理解为 8个苹果,吃掉2个,还剩6个。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重视言语能力,这类孩子的听,读,写的能力较强,记忆力好,他们在早期学业中往往表现良好。

B。视觉空间能力强,听觉言语能力弱。这类孩子对复杂的声音模式感觉难以理解,他很难把声音留在脑海中,经常表现为听不懂指令,比如你说:“过来”,他会迷茫,你加上手势,他才会明白。接下来你发出两步指令:“把玩具捡起来,给妈妈”,他可能捡起玩具,停在那里,你做手势(给妈妈),他才会给你。上学后,这类孩子的阅读理解成绩往往不理想,因为要明白作者的暗喻,隐喻,这对他非常困难,经常走神。但是他们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看到全局。他们不重细节,更重视每个部分怎么连到一起。

 

2)动作计划与排序

根据格林斯潘多年的临床经验,动作计划与排序的障碍是最常见的影响注意力的原因。如果视觉和听觉是“输入”,动作计划与排序就是“输出”。在这方面有障碍的孩子,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比如“检查一下书包,看看课本带齐了吗?“ 对他来说都是个艰巨无比的任务。比如老师要求孩子在黑板上抄写一些句子,不到两分钟,他就开始走神。怎么理解这类障碍呢?想象你第一次滑冰,努力站在冰场上,晃晃悠悠随时可能摔倒。保持站着不跌倒就已经耗尽了你全部的意识和力气,十分钟后,你筋疲力尽,丧失注意力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在动作计划和排序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时常有肌肉张力过高或者过低的问题,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拿铅笔写字,这类孩子要付出很多有意识的努力。 

 

3) 反应性问题

对于刺激的不同反应(过高或过低,我们称为“高敏感“或”低敏感“)也影响注意力。比如第二款自我沉醉的孩子 五款难搞的娃-自我沉醉 (2) 就经常处于低敏感状态,如果没有夸张的信息输入,他会很快走神。如果老师走过来,坚定地对着他说 ”把历史书打开,翻到57页“,他才会醒来。这就是为什么电子游戏可以锁定他的注意力,而黑板上静态的,黑白的内容会直接让他入睡。而第一款高敏感 五款难搞的娃-高敏感(1) 的孩子则相反,他们对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的感受都很深,别人无所谓的味道、光线、声音,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排山倒海,有时甚至非常痛苦。由于对周围环境超敏感,他会被拉向许多不同方向,无法维持注意力。

 

4) 情绪对于注意力的影响

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高度情绪化的孩子很难维持注意力,他的注意力被他此刻的情感需求所驱使,而他的情感波动就像过山车一样。考虑一下,人们是如何决定要注意哪些事的?欲望,也可以说情绪,实际上在引导着我们的注意力。我觉得那辆车很刺激,我喜欢某种音乐,我被一个故事迷住了,或者我听一个很无聊的讲座,感觉烦透了。在所有情况下,包括在我们强迫自己注意的情况下,都有一种欲望或某种感觉引导我们的注意力。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注意力看作一种专注的欲望或情绪状态的持续。 

 

这就是为什么格林斯潘经常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被家长带来,却能和他谈半小时以上,针对各种话题,包括家庭、感情、同龄人关系和对学业的态度——这期间孩子不仅能保持注意力,而且能跟格老明智地分析并讨论很多问题。情绪情感是注意力的核心与基石。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觉得我的注意力还不错,比如写这篇读书笔记,我一坐就是几小时,乐此不疲。但是做别的事情,比如付账单,比如给保险公司发账单,我经常坐下来不到十分钟就走神分心了。回忆上学期间,在不喜欢的科目上我总犯“不走心” 的错误,记得小学有位老师说:”你姓马就对了,马虎!“ 我的注意力的确跟情绪和兴趣紧密相关。

父母养育风格与孩子的特质相配

避免的养育方式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机械的、僵硬的方式看待孩子注意力缺陷的问题。认为每个人的感官系统都一样,大家都在同一个频率上。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努力,成绩好就是努力的好孩子。“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挺好,到了中学就变懒了” ... 这种主观的评判要不得。前面提到的视觉空间能力弱,听觉言语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上了中学会比较吃力。如果家长不从孩子独特的感官系统出发,不能找出注意力不足的根本原因,而归咎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就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帮孩子一步步塑造注意力。

 

建议的养育方式:

1)扬长避短,任务与能力匹配,鼓励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注意力发展

了解孩子不同的强项弱项,以及这些特点在学校的不同时期起的作用。从感官上找到强项和弱项,以强补弱。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两方面都不行,我们说的强项,是相对强,弱项,也是相对弱,咱们跟自己比,不跟别的孩子比。另外,如果任务和能力不匹配,那么很可能孩子80%的时间都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像一个左撇子每天都在要求用右手投球一样,痛苦不堪。比如动作排序有困难的孩子,让他记住今天的作业(听觉言语),写在本子上,然后整理需要的课本(动作计划排序),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同一个孩子如果有比较强视觉空间能力,老师可以把作业用文字列出来,让他拍个照,让孩子根据视觉信息把需要的课本整理好。

 

扬长避短的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去过一次奶奶家,就知道怎么走了;另一个孩子每次去奶奶家之前,都要查地图,然后也能找到。只要完成了去奶奶家这个任务,怎么做到的,这其实并不重要。

 

2)从兴趣入手,调整情绪,维持并发展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情绪与兴趣的坚持,通过情绪与兴趣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经常被分散,被分散并不代表注意力消失了,而是跑到另外一个物品/活动上去了,这个物品/活动往往就是他的兴趣所在。格老遇到过一个对任何东西都不能维持10秒以上的注意力的孩子,也不能有“正常”的对话,他来到咨询室后,一直想逃,而且对从窗户爬出去非常感兴趣,格老示意孩子的爸爸因势利导,跟他一起设计怎样从窗户爬出去,结果这位有严重ADHD的孩子,头一次有了长达7分钟的注意力。

中文英文看了不少书,学了一大堆的道理,还是养不好这个娃!看到孩子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也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为什么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真是自我修行的过程!“注意力不集中”这款一直是最困扰我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格老说“享受”这个过程,我目前的境界还达不到。还是先用理论武装起来,再践行。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