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专家给你支招(19)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1

文 | 柳一明

 
案例

孩子5岁,最喜欢跟大人一起出去玩。可是,有一个问题很让妈妈头疼:每次当妈妈遇到朋友的时候,孩子总是躲在妈妈身后,兴奋得又蹦又跳,却不好好跟人打招呼。一般这个时候,妈妈总会牵着孩子说:宝贝,快向阿姨问好。乖,叫阿姨。其他大人也会笑着主动的逗孩子,跟孩子打招呼,有时还会摸摸孩子的脸,说:“你真可爱呀。”可是无论妈妈如何要求,孩子还是继续躲在身后,抓着妈妈的衣服,左扭右扭的,就是不说:“XX好。”妈妈也试过威胁孩子:如果你不叫,我就不跟你。。。了。或者批评孩子你真没礼貌,连招呼都不打。可是孩子依旧不理会。这时妈妈只能尴尬地解围道:唉,我孩子就是害羞。
 
分析

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是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在分析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孩子为什么要打招呼,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它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获得他人的注意力,比如夸讲,就是他们和人打招呼的强化后果;对于另一部分孩子来说,做好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也会是他们和人打招呼的强化后果。但如果一个孩子对于这两类的后果都不在意,甚至于如果不打招呼反而能获得更多的注意力(顺利地打完招呼,妈妈就和阿姨说话去了,没有人再理会孩子;而如果不打招呼,妈妈就会一直叫孩子打招呼,而他人也会不断地逗孩子。)那么孩子不愿意打招呼也就理所当然了。
对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问题行为可能受什么强化?因为妈妈想要孩子跟阿姨打招呼,所以在孩子躲在妈妈身后、兴奋得又蹦又跳、抓妈妈的衣服这一系列行为发生的时候,妈妈始终都在尝试让孩子与阿姨打招呼,换句话说,孩子获得了很多注意力。这个注意力也包括阿姨给予的善意的互动。孩子获得的注意力包括:妈妈与他之间的语言互动,其他大人的笑脸、夸奖,抚摸等。同时,因为最终孩子也没有和阿姨打招呼,所以孩子还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当妈妈要求和阿姨打招呼时,可以不服从指令。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打招呼这个活动,那么孩子的这些行为就帮助孩子成功逃避了打招呼的要求。
2.孩子是否已具备技能?家长看到这里会说,我孩子语言很好,“阿姨好”这几个字对孩子来讲根本没有困难,所以他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们要强调的是,会说和会用是两回事。即使孩子有语言的能力,但如果孩子从未或者很少在自然环境中使用这个技能,那么这个好行为就还没有被建立。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帮助孩子建立技能养成行为习惯的方向来着手,以保证我们的干预方向始终都是正向且积极的。
在事件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在前面的案例中,妈妈已经给了孩子“打招呼”的指令,孩子的各种行为(不论是不是问题行为)也已经发生,但孩子就是不打招呼。这时,妈妈不要太执着于一定要让孩子打招呼,因为语言行为是无法通过辅助让行为发生的,所以只要孩子坚持不打招呼,妈妈的指令就不可能被实施。这时,过长时间地向孩子重复提要求,反而会给予孩子很多的注意力并且强化孩子的逃避行为。所以,当妈妈已经给了指令,孩子却不予理会的时候,妈妈尽快地放弃指令,并且将给予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到最低。这里的注意力是指与孩子之间任何形式的互动,但家长仍然需要关注孩子的动态,注意孩子的安全。
训练
目标:孩子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面前回应打招呼。
 
第一阶段:在家练习,养成和家人问好的习惯。
技巧1:我们可以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跟孩子反复多次练习。例如: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家长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用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肢体动作先跟孩子打招呼。只要孩子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家长马上强化。若孩子没理睬,家长应该及时辅助孩子完成。
技巧2:抓住日常情境坚持跟孩子打招呼。有时家长会很纳闷,为什么孩子打招呼是一阵一阵的呢?很有可能是我们建立了这个行为,但是没有把它培养成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每天发生的固定情境,坚持要求孩子打招呼。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可以互相问候“早上好”;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先打招呼,才能玩玩具;晚上睡觉前可以说“晚安”,出门前和孩子说:“再见。”等。
第二阶段:制造机会和身边熟悉的人问好。
      当孩子能够熟练回应家长的招呼后。我们可以邀请老师、朋友、或其他同学来参与进来,尽量多的制造机会练习。在练习之前,家长最好能跟他人事先说明,希望他们可以先主动跟孩子打招呼,等待孩子回应。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要马上强化。如果孩子打招呼是希望获得注意力,那孩子回应以后,我们除开夸奖,还可以跟孩子进一步的互动,给他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若孩子没有回应,家长应该辅助孩子马上完成。例如提示孩子:“你应该如何回答呢?”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别忘了强化孩子打招呼的行为。不管给予孩子注意力对孩子来讲是不是强化,加入其它的强化结果仍然是必要的。
第三阶段:生活中泛化。
   当孩子能够跟家人或熟悉的人打招呼以后,我们就可以带他去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进行练习。在这个阶段,可以间歇性地给予孩子额外的强化物。
注意:我们可以在外出前,先告诉孩子,要见的人是谁。如果是陌生人,她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顾虑,更好的完成打招呼这个活动。
注意
1. 最开始训练时,仅仅是夸奖也许还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强化物,例如:孩子喜欢的活动、食物或者是一个印章等。若使用印章这类的代币方式,家长必须跟孩子事先约定好,多少张可以换何种强化物,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父母也要按约定严格执行。这样也可以避免强化孩子讨价还价的行为。
2. 孩子打完招呼后,大人还要不定时的给予孩子注意力。很多时候,大人在要求孩子打完招呼之后就忙着聊自己的去了,而忽略了孩子。因此,我们要在跟熟人聊天时,不时的给予孩子注意力。如时不时地表扬一下孩子的正确行为,关注孩子真正做什么等等。

3. 打招呼是一个规则管理下的行为。它是否能维持跟动机、自然强化密不可分。因此,在最开始建立行为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孩子能正确的回应他人的招呼,然后马上强化。通过不断练习,让回应打招呼成为一种习惯。然后,家长可以慢慢引导孩子能够主动跟他人打招呼并获得强化。最终让打招呼的行为能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