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15 命名方位词(2)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贾丽娜 张蕾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命名【物件—物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命名【自身—环境中物件】的方位关系。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以环境中的物件为参照,判断自身的方位,二是以自身为参照,判断周围物件的位置。同样的,我们也需要教授里、外、上、下、旁边、左、右等几个最基本的方位。

第一阶段

环境中物件为参照物,命名自身方位

 

本阶段训练教导孩子以自己周围物件为基准物,来描述自己相对于物件的位置。

目标行为定义:教导者提问“你在【物件】的哪里?(如,你在椅子的哪里?)” 后,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命名自己所处的位置。

教具:任何有方位的、相对大一些的物件或人物,比如,仿真玩偶、椅子、家人等。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摆放基准物,并带孩子站在基准物的前/后/旁边。

    2.   教导者提问“你在椅子的哪里?”。

  • 每次训练中,每个方位指令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 每次训练中,方位指令随机呈现,即没有固定顺序。

    3.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打断孩子,并给予辅助。辅助时,教导者指着基准物中孩子能辨认的位置(比如,椅子的座位是前面,扶手是旁边,而椅背则是后面),说“这是椅子的【方位词】”,然后手指着孩子,说“所以你在椅子的____”。等待1秒。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填空,教导者直接示范“【方位词】”。

    4.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你在椅子的【方位词】”,同时给予代币。

    5.   进入下一回合,教导者随机更换椅子的朝向和孩子的位置,重复以上第2-4步。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作为基准物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在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第二阶段

自身为参照,命名周围物件的位置

 

先备技能:孩子能区辨自身的方位点

和教导【物—物】方位关系一样,在教导【自身—物】方位关系时,我们也需要孩子能区辨自身作为基准物的方位点。同样,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说“手在我的侧面”这样的描述,所以我们不教导孩子命名,只需要孩子能区辨就可以。比如,当家长说“指一指你的前面”,孩子能以胸部为基准,指自己的前面。

自身对应的方位与身体部位建议如下:

  • 前面—胸口(或手指向身体正前方)。

  • 后面—后背(或手指向身体后背方)。

  • 上面—头顶(或手指向头的上方)。

  • 下面—腿(或手指向脚下的地面)。

  • 侧面—手臂外侧(或手指向双臂两边的任一侧面位置)。

目标行为定义:教导者提问“【物件】在你的哪里?(如,汽车在你的哪里?)”时,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命名物件的相应位置。

教学材料:任何孩子认识的玩具。注意,在刚开始训练时,不要使用太小的物件,比如:积木。

 教导程序:(以前/后/旁边为例)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地面上。

    2.   教导者在孩子前面/后面/旁边的任意一边放一辆汽车。

    3.   教导者提问“汽车在你的哪里?”。

  • 每次训练中,每个位置指令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 每次训练中,不同的位置指令随机呈现,没有固定顺序。

    4.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打断孩子,并给予辅助。辅助时,教导者从孩子自身能辨认的位置开始向相应方向移动(比如手臂为侧面,然后从手臂往侧面外指),说“这是你的旁边。”然后手指着汽车说:“所以汽车在你的____”。等待1秒。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填空,教导者直接示范“旁边”。

    5.   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汽车在你的旁边”,同时给予代币。

    6.   进入下一回合,教导者将汽车换到孩子身边的其它方向,重复以上第2-5步。

  • 在每次训练时,孩子坐的朝向略有不同,不要只是对着一个方向坐。

教学完成标准:

  • 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在孩子周围放置其它玩具,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 化

  • 泛化时可在孩子周围多个位置上放置物件,让孩子练习命名(如下图)。

第三阶段

混合物件为参照和自身为参照的问题

 

由于前两个阶段都涉及了孩子自身,只是因为参照不同,结果就不同,当完成了第二个阶段的训练后,孩子有可能会混淆问句中的参照物而给出错误的答案。所以,我们要增加一个练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让孩子根据问句先确定参照物,然后再给出方位的回答。

目标行为定义:教导者提问“你在【物件】的哪里?(如,你在椅子的哪里?)”或“【物件】在你的哪里?(如,椅子在你的哪里?)”时,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给出方位名称。

教具:同上面的第一阶段训练

 教导程序:(以前/后/旁边为例)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地面上。

    2.   教导者在孩子前面/后面/旁边的任意一边放一把椅子。

    3.   教导者提问“你在【物件】的哪里?(如,你在椅子的哪里?)或“【物件】在你的哪里?(如,椅子在你的哪里?)”。

  • 每次训练中,以物件为参照和以人为参照两种指令出现的次数相同。

  • 两种指令随机出现,没有固定顺序。

  • 两种指令出现的总次数相等。

  • 随机给出不同的方位。

    4.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打断孩子,并给予辅助。辅助时,教导者重复指令,并加重说出参照物,如,当提问“你在椅子的哪里?”时,重读“椅子”;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出现正确反应,教导者再次发指令,并告诉孩子“找一找椅子”。因为之前孩子已经学习过命名【物件-自身】的方位,只要能够正确识别指令中提到的参照物,应该可以正确命名相应的方位。

    5.   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你在椅子的前面”,同时给予代币。

    6.   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5步。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使用其它物件作为基准,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生活中的泛化练习

  • 在生活场景中描述方位: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练习描述方位。比如,开车时,家人们在汽车的不同位置,此时,可以让孩子以座位为参照,描述家人的位置,如,爸爸在椅子的前面,我在椅子后面;还可以以孩子自身为参照描述,爸爸在我的前面,妈妈在我的旁边等等;也可以以车为参照来描述家人和自己的位置,如,爸爸在车的里面,我和妈妈在外面。

在超市购物时,可以练习描述环境和孩子自身的相对位置。比如,孩子坐在购物车里时,家长可以提问孩子“你现在在哪呢?”、“妈妈在哪呢?”孩子可以说“我在购物车里”、“妈妈在车的外面”;当孩子推购物车时,可以说“车在我的前面”、“妈妈在我的旁边”等等。

  • 看照片描述方位:

当孩子看照片时,可以让他描述照片中自己和环境中物品的位置,比如,看到自己划船的照片时,可以让孩子说“我坐在小船里”、“妈妈坐在我的旁边”、“爸爸在我的前面。”


日常生活中的游戏

游戏1:花式集体照

我们可以在排队的时候让孩子描述自己及他人在队列中的位置,比如,在幼儿园排队时,老师可能会问“你是站在哪儿的?”,孩子回答“我站在小明后面”。在家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孩子描述队列中的方位。

游戏人数:3-5人

游戏材料:队列图示卡片(如下图)

游戏程序:

    1.   家长告诉孩子“我们要拍一张集体照,你现在要按照图片上的顺序帮助大家排队。”

    2.   孩子拿到示范图片,按照图示的顺序一一说出家人的位置,如,爸爸站在我的旁边。

    3.   家人及孩子自己按照所描述的位置站好。期间为了给孩子增加更多练习的机会,家长可以有意站错位置,并问孩子“我是站这儿吗?”此时,家长可要求孩子说出家长现在的位置以及他要站在哪里,如,孩子可以说:“不是,这是妈妈的前面,你要站在妈妈的旁边。”

    4.   最后由一名家长给大家拍照,并且让孩子对比照片和示范图片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获得奖励。

  • 游戏中还可以引入更加复杂的队列造型,比如,游戏者站成十字型(如下图),让孩子根据图示描述每个人的位置。

 

游戏2:躲猫猫

游戏人数:3-4人

游戏程序:

    1.   家长告诉孩子,“我们来组队玩躲猫猫。妈妈和你一队,爸爸一队。你来藏,爸爸、妈妈来找你。如果妈妈先找到你,我们队赢,如果爸爸先找到你,爸爸就赢了,我们就输了。”

    2.   宣布游戏开始,在孩子去藏之前,妈妈偷偷问孩子会藏在哪里。如果孩子不能正确描述,妈妈可以帮他找好藏的位置,示范描述,让孩子仿说,然后让孩子去藏起来。孩子去藏的时候,妈妈不可以帮忙。

    3.   如果孩子确实就藏在描述的位置,妈妈就会先找到孩子,小队赢得比赛;如果孩子没有藏在描述的位置,让爸爸先找到孩子,小队就会输掉这一轮比赛。

  • 这个游戏也可以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来玩,让孩子根据方位描述来寻找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