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孩子做社交功课
文 | 马凌冬
《做 ·看 ·听 ·说: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和沟通能力干预指南》的作者 Katheleen Ann Quill 一直站在科研和教学的前线,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一线,把应用行为分析干预方法融入到自闭症儿童的课程计划中。作者将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问题归纳到“做·看·听·说” 四个方面的独特的视角让人很受启发。除了 “做·看·听·说”的理念和模式,这本书还包括“做·看·听·说”的系统评估和课程,帮老师和家长合理设计干预方案。这是一本理论结合实际的很实用的书。感谢刘娲推荐给我,据说中文版的出版过程也几经周折,能读到这本书的中文版,要感谢译者,以琳和华夏出版社的共同努力。
六月初在恩启特教中心的培训,我们谈论了怎么理解 “障碍” 这个词?N多年前美国一位机构负责人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障碍是能力与环境的不匹配。自闭症孩子的学习模式跟非自闭的社会环境不匹配,就形成了种种谱系障碍。《 做 ·看 ·听 ·说》这本书对这个 “不匹配” 也有很好的解释。我们在培训中也提过很多谱系人士是在 “单频道操作”,也就是与别人互动时候,不能同时处理多种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比如集中精力看就不顾不上听,集中精力听就不顾不上看。总之,自闭娃对信息的分析、加工与整合远不如NT(正常发展娃)流畅并迅速。
这个世界是为NT而设置的,自闭娃在这个世界里磕磕绊绊,经常只见树叶,不见大树,就更不要提森林了;或者只见一个树枝,不见大树;或者好不容易看见大树,突然下雨,对大树的理解跟NT又有了出入。比如自闭娃会记住大树一些不重要的特征,树叶上有雨滴,树干有个鸟巢,旁边有条小溪。。。下回跟NT聊大树的时候,还是聊不到一起。
自闭娃的种种不理解,会产生焦虑,焦虑经常导致孩子退缩或其他问题行为。“情感认知障碍”,很大程度上是整合信息和处理情绪方面的障碍。怎么帮助孩子加强理解,减少焦虑?《 做 ·看 ·听 ·说》提出对于理解和认知,主要通过“做”: do it!
教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就像教从小体育不及格,动作不协调的马老师打高尔夫球。我挥杆很少能碰到球,更不要说打到洞里。大部分人不以为然,马凌冬同学从小运动细胞就差,多练呗。但是自闭娃不理解社交情景,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这方面的障碍。社交技能跟打高尔夫一样,也是一种技能,只有多练习,通过帮孩子做社交功课来提高。
社交功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1)认知并表达自己的情感;2)理解别人的情绪,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辅助的角度,家长怎么帮孩子做社交功课?回忆一下辅助:理想情况下,指令(刺激)引发反应(行为),当自然环境中的指令不够强大,控制不了行为或者无法引发出正确反应的时候,我们需要人为加入辅助。
1) 刺激辅助:
家长一开始就把社交信号放大,给出的指令或刺激要夸张,明显,具有戏剧性。就像把正确的刺激用荧光笔描出来,呈现给孩子。家长老师夸张的表情、语音语调,都能起到荧光笔的作用。另外,我们的语言,行动和情绪要保持一致,让孩子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是同一个意思,帮助他加深理解。比如学习“高兴”,我们可以把让人高兴的刺激(比如去迪士尼)呈现出来,这个刺激不够强大,家长马上配以明亮的笑容和夸张的语调 “我们要去迪士尼!太好了!” 目的是帮助引发孩子的反应:“我很高兴!
2) 反应辅助:
这方面我们可做的要多很多。比如发生了一件让人高兴或难过的事,孩子没有反应或反应不正确,家长可以加入反应辅助。有效的方法是做社交情感方面的 “解说员”,帮孩子描述场景,解释发生了什么,协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分析别人的想法和感觉,进一步讨论该怎么做。前面反复介绍的社交情感桌面游戏,目的就是帮家长创造机会,辅助孩子做社交功课,比如如何猜别人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反应。
培训中另外一位家长提出两岁多的小朋友每次看到别的孩子哭,就跟着哭。孩子有很强的同情心和模仿能力,但是不理解别的孩子为什么会哭,也不明白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应对。自闭症孩子经常专注于情景中某方面细节,忽略别的相关信息。感知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单一的,形成“不合乎逻辑的逻辑”(小朋友哭,我也哭)。他目前看到的是“一片树叶”(别的小朋友在哭),如何辅助他“看到大树”(什么事情让小朋友哭?我该怎么办?)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如果没有影子老师,经常得不到及时的辅助。视频是个好办法,恩启的培训中有位家长已经在用这个方法,孩子不懂别人的社交信号,这位家长就把白天的闭路视频调出来,一遍又一遍回放让孩子感到困惑的部分,帮助解释别人的小朋友的表情和行为是什么意思,教孩子做出正确反应。这位妈妈真是非常有心!如果条件不允许,家长也可以在网络上找或针对孩子的问题,自己用手机拍摄一些社交小视频,让孩子练习。孩子的认知有提高后,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继续练习。
结合去年的培训内容“攀登社交情感阶梯”,家长要拿出教孩子打球,滑冰,弹琴的态度,和更多的耐心来教授社交技能。把任务分解再分解,善用辅助和强化,充分利用我们跟孩子相处时间长的优势,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社交信号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