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认知训练15:根据多个线索区辨物件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1

文 | 魏旭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指令中经常会包含限制性条件,如:去拿那个红色的盒子、找一个大的垃圾袋、拿圆形的有花纹的盘子等,我们把这些指令称为【包含多个线索的指令】。这类指令需要孩子能根据指令中的多个线索去找到对应的物件,比如“红色的盒子”就包括“红色”和“盒子”两个线索;“圆形的有花纹的盘子”则包含了“圆形”、“花纹”、“盘子”三个线索。一般在孩子能熟练区辨物件及其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大小、高矮、长短等)、功能和类别的概念后(具体的教导参见谆仪基础认知训练的相关文章),我们就可以教导孩子根据多个线索(至少2个)来区辨物件。

区辨含有多个线索指令的教学,包含简单指令的区辨(2个线索)以及复杂指令(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线索)的区辨。在教导时,根据技能从易到难,我们先教导孩子寻找两个线索,如颜色+名词、形状+名词、其它特征形容词+名词等;然后再增加教学的难度,即教导三个以上词汇组合的指令,如【多个形容词】或【量词+形容词】等。不管是哪个阶段的目标,教导的程序都是相同的,本文将举例“根据包含两个线索的指令来区辨物件”的教导,如形容词+名词,来介绍其具体的训练程序。

 

1

第一阶段:

区辨【颜色+名词】的指令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给出包含“颜色+名词”(如【红色的花】)的指令后,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从呈现的四张物件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卡片。

 

教学材料:包含不同颜色物件的卡片四张,其中根据给出的指令中的线索,每个线索都需要至少2张卡片符合其特征,如指令“红色的花”则给出的教学卡片中至少要有2张卡片符合【红色】的特征;且至少要有2张卡片是【花】,见下图:

 

也可以包含三个颜色或三个物件,如指令“红色的气球”,线索词【红色】和【气球】分别有两张图片符合条件,如下图所示:

 

错误的教学材料示范,如下图所示,四张图片分别为四个不同的物件,那么当给出任何指令时,如“红色的花”,孩子不再需要考虑【红色】这个条件,只需要找【花】就可以完成指令了,这样就无法达到多重指令训练的目的。

 

教学方法:DTT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随机将一组4张卡片呈一直线放置在桌面上,每张卡片之间相隔5CM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或孩子看图片)

 

4. 教导者给出包含【颜色+名词】的指令,如“找一找红色的气球”

 

  • 教导者要确保在发完指令前,孩子不可以开始反应。如果孩子在教导者未说完指令之前就开始执行,请打断孩子的动作,提醒孩子手放好,告诉孩子先听,必要时提供肢体辅助,阻挡孩子在教导者未说完指令前就开始执行指令中的动作。

 

5.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从少到多的辅助

 

  • 如果孩子在2秒内没有反应或有倾向去拿错误的卡片,教导者重新给指令“红色的气球”,语气强调在【红色的】,然后口语提示孩子“先找一找红色的有哪些?”,让孩子指一指。

     

  • 如果只是让孩子指一指卡片无法确保后续步骤孩子只在这两张卡片中找,教导者可以让孩子先把红色的卡片挑出来,放到靠近自己的位置。如果孩子只拿取一张红色的卡片,教导者可以再次口语提醒孩子,“看看还有没有红色的”,必要时可以使用手势辅助(指红色物件的卡片),直至孩子把2张红色的卡片全部都找出来放在靠近自己面前的位置。如果孩子尝试拿不是红色的卡片,教导者阻止孩子的动作。

  • 在孩子正确指出或拿出红色物件的卡片后,教导者再次重复指令:“找一找红色的气球”。在这个指令中,虽然包含多重线索,但起作用的只有“气球”,并且关键词出现在指令的最后,所以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找出该物件的能力。

     

  • 如果孩子没有在2秒内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进一步给予提示:“哪个是气球”。

     

6. 在孩子找出对应的物件卡片后,教导者立即夸奖孩子,如“对了,这是红色的气球”,并且给予代币。

 

7. 变换另一组卡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步骤2至6。

 

每次建议进行10个回合的教导。如果做得太多孩子容易出错,可以减少回合数,让孩子做几个其它项目之后,再回到这个项目做几个回合。

 

注意:

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听完【颜色+物件名称】的指令后立即指出相应的卡片,所以当孩子完成上述的教学后,我们将不再让孩子先拿出相应颜色的卡片。如果孩子习惯先拿出符合其中一个条件的卡片,我们会阻挡孩子的动作,提醒孩子“看”,并且仅通过视觉搜索来直接指出或拿出符合要求的卡片。

 

训练完成标准:

孩子在连续两天的训练中正确反应百分比能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训练,都可以对孩子进行一次测试:需要使用新的卡片来进行试探。即教导者选择几组新的组合(组合中的物件和特征同样是简单的且孩子精熟的,但在前面的训练中未使用的卡片),在示范时随机组合,测试孩子是否能正确反应。

 

  • 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在连续两次测试(跨两天)中均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

     

  • 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未能达到80%,使用新的组合卡片继续进行训练。

     

  • 重复训练与测试,直到孩子在给出新的组合卡片时也能做出正确反应,训练完成。

 

 

后续训练阶段内容推荐

 

所有的多重线索指令的训练基本遵从上面介绍的训练方法。在这个训练中,我们的目标是教导孩子根据每一个限制线索进行挑选或排除,最后找到符合条件的目标物件卡片。当我们完成第一阶段【颜色+物件名称】的训练后,并不意味着孩子能执行所有其它多重线索指令,所以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测试,看孩子能否将所学的内容泛化到其它方面。如果在测试中孩子的正确反应达不到80%以上,则需要按上述类似步骤继续展开训练。后续的测试/训练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方面:⤵️

 

 

2

第二阶段:

区辨【形状+名词】的指令

与第一阶段的训练相同,【形状+名词】的训练只是把指令中的颜色形容词变成形状形容词。下图给出一组训练材料的示范,在这组材料中,可以让孩子指出【方形或圆形】的【饼干或钟】。其它训练的设置与第一阶段相同。

 

 

3

第三阶段:

区辨【其它特征形容词+名词】的指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形容词往往都是相对概念的词,比如:大小、多少、高矮、长短、厚薄、软硬等,所以理解相对概念是进行本阶段教学的先备条件。相对概念的教导方法见谆仪微信平台已发布的文章【基础认知训练12:区辨认识反义词】。

 

如果多重指令中涉及相对概念,在给出的备选卡片中一定会出现具有不同属性的类似物件,比如大的球和小的球。因为相对概念是需要在比较中做出的,所以在这类多重线索指令的搜索中,孩子需要先判断指令中的目标物件,然后再对其特征做出对比。比如,“找一找大的球”,这个指令需要孩子先把所有的球找出来,然后再挑出其中大的那个。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判断的顺序和我们在第一阶段教导的示范中给出的判断顺序是不一致的,但是辅助的顺序仍是先让孩子把所有的物件找出来,然后再提示其根据给出的形容词来找到目标物件。

 

在这个训练中,我们可以使用纠错反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在第一、二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能通过“看”和“判断两个条件”来找出目标卡片,所以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孩子也能直接判断两个条件来找到目标卡片。但是,在前面的训练中,我们也教导了孩子根据线索的顺序来作出判断,所以孩子有可能会先拿他觉得大的东西,而忽略了后续的物件线索。也有可能因为相对概念没有办法直接判断而被孩子忽略,直接根据后续的物件名称随机地拿取其中的一张卡片。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反应错误,我们都可以执行纠错反馈,如下图所示,备选卡片中包含了大小两个杯子和大小两个球,我们可以给出的指令可以是“大的球”、“大的杯子”、“小的球”、或“小的杯子”。

假设我们给出指令“找一找大的球”,而孩子拿取了小的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顺序来提示孩子:“找一找还有没有球?”当孩子找到另一个球时,再重新给指令“找一找大的球”。

 

再举一个“空/满的篮子/抽屉”的例子(如下图所示)。假设我们给的指令是“找一找满的抽屉”,而孩子拿取了满的篮子,我们可以给出反馈:“这是抽屉,我要满的篮子”。

 

当然,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涉及相对概念。在给出带有形容词的多重概念时,我们也可以不包含相对概念的对比。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孩子能根据两个特征线索来做出判断,所以只需要保证在给出的备选图片中,有两张不同的图片满足每一条判断的线索。比如:针对指令“找一找【毛绒绒的小熊】”,给出的备选图片里至少需要有两个或以上图片是毛绒绒的,两个或以上是小熊,但其中只有一张图片两个条件均符合(如下图所示)。

 

 

4

第四阶段:

区辨【形容词+类别】的指令

要进行这个阶段的训练,需要孩子精熟掌握(1)区辨认识形容词,和(2)区辨认识物件类别。训练程序与上述训练阶段一致。下图给出一组训练材料的示范,在这组材料中,可以让孩子指出【红色的生活用品】;其中符合【红色】线索的有两张图片,符合【生活用品】线索的有两张图片,但符合全部两个条件的只有一张图片。另外,除颜色形状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形容词进行此项训练。

 

 

5

第五阶段:

区辨【形容词+功能】的指令

在这个指令线索的组合中,我们加入了功能条件,所以需要孩子已经精熟掌握物品的功能。下图给出一组训练材料的示范,在这组材料中,可以让孩子指出【白色的可以和人通话的】(图片中白色的有时钟和手机、可以通话的有电话和手机)。

 

 

6

第六阶段:

增加备选图片的数量

从上面的训练中大家可以看到,要真正展开双重线索指令的训练,对于图片的准备上需要花很大的功夫。但在孩子掌握该技能之前,我们尽量保持让孩子在少量的卡片中来做出选择,以免任务过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执行多重线索指令时,面对的是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干扰物,所以到了训练后期,我们也会将卡片的数量相应增加,一般建议使用6-8张。随着卡片数量的增加,我们在同一套训练材料中能提问的指令也会随之增加。以下面的图片为例:可以给出的指令包括:“有四只脚的动物”、“长方形的可以看时间的”、“彩色的会在天上飞的”、“扎成小狗样子的气球”、“白色的可以看时间的”等。

 

 

 

【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1. 在生活中给孩子执行类似的指令如:坐红色的椅子、穿蓝色的鞋子、拿大的盒子、找厚的毛衣等等。

 

2. 分享水果或点心时,可能提要求让孩子拿“大的苹果”、“红色杯子的果汁”、“咸的饼干”分给他人。

 

3. 在和孩子玩搭积木时,可以使用多重线索指令让孩子帮忙找到相应的积木,如:拿红色的三角形、大的蓝色的长方形等。

 

4. 我是小侦探

  • 游戏材料:代币,自然环境中的场景,如客厅

     

  • 游戏程序: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地板上。教导者和孩子说好要玩的游戏和规则,孩子要来当小侦探家,根据教导者说的在客厅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物品,越多越好,如果全部找出,就可以得到一枚侦探代币。然后教导者随意说出两个或者三个特征的线索,如“长方形、四个脚、硬硬的”,孩子开始在客厅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物品,如桌子、电视柜、茶几,当孩子全部找出符合要求的一个物品,教导者给予孩子发放一枚侦探代币,积满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兑换喜欢的活动或者物品。

     

  • 游戏变化:可以在任何的安全环境中进行这个游戏,也可以加入新的成员参与,谁可以更快的找出符合条件的所有物品,谁就赢得本回合的胜利。

 

 

5. 停车游戏

 

  • 游戏材料:教导者在一张纸上准备几个不同大小的方格,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汽车模型(如下图所示)。

  • 游戏程序:教导者跟孩子说明我们现在来玩停车的游戏,我是停车场指挥员,你要把这些车辆帮我停到指定的位置,然后教导者给予指令“把大的白色的车停到车位里。如果孩子没有马上反应,教导者可以重复一次指令,并强调指令中“大的”和“白色的”,必要时再逐一辅助孩子找出对应的特征进行排除,直至孩子将对应的车辆停进格内,教导者夸奖孩子,继续去停下一辆车。

     

  • 游戏变化:将格子填充不同的颜色让孩子将车辆停入指定的格子内(如下图所示),如“把大的白色车停在大的蓝色格子内”。

 

6. 找图游戏

  • 游戏材料:圆形图案拼版(如上图)

     

  • 游戏程序:教导者和孩子每人手里都分有相同数量的圈圈(如每人各5个),教导者和孩子约定谁先把圈圈用完,谁就可以赢得比赛。教导者和孩子可以用猜拳的形式决定谁先开始扔骰子,然后教导者和孩子按猜拳的输赢轮流扔骰子,每次每个人必须扔3个骰子(3个骰子上都有不同的内容,一个骰子上是不同的颜色、一个骰子上是不同的形状、一个骰子上是不同的动物),每次3个骰子扔出去都可以凑成一个组合,比如扔到红色、圆形、斑马就等于“红色的圆形里有一匹斑马”,然后所有的人要找到这个图案并抢先把自己的圈圈放上去,谁的圈圈抢先放完,本轮游戏结束。

     

  • 游戏变化:这个游戏可以加入更多的人一起玩,可以增加游戏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