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孩子融合路上踩的坑,可以这样避免...... | 微课复习

作者:ALSOLIFE 2021-01-13
​      
 
 
 
 
 
 
 

 

ALSOLIFE第五季微课

 社交技巧&心理理论的相辅而成

凤华

 

 
 
 
 
 
 
 
 

 


A

LSOLIFE

  凤华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博士
国际认证博士级行为分析师(BCBA-D)

社会融合,是每个自闭症孩子面临的难题,也是每个自闭症家庭一直在翻越的大山。

 

作为行为分析领域的资深专家,凤华老师特别强调,外界持续性的支持和服务,对自闭症孩子融合的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具体地说,要实现成功的融合,首先在课堂设置的时候,要依据自闭症孩子的特质、偏好和需求综合考虑安排;其次,老师要对自闭症孩子的加入抱有积极、正向的态度,这会直接影响班里其他学生对自闭症孩子接纳的可能性;最后,在融合的情境中,也必须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性服务

 

满足了以上条件,可以为我们的自闭症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适合融合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再通过一定的教学和指导,就能有效提高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

 

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也称心智理论)和社交技巧。

 

在10月10日的微课中,凤华老师借用实证案例的分析,详细阐述了社交技巧和心理理论的内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对社会融合的启示,为自闭症孩子的融合之路点亮了一盏灯。

 

1 // 社交技巧为什么重要?

先来看看社交技巧的定义:在社会场合中,能用特定的方式与他人或环境互动的能力,与他人维持积极关系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必须符合社会接受度及价值观,并能达成自我肯定与尊重他人的目标。

 

肯定自我的前提是觉察自我,觉察自己的情绪、兴趣、偏好等等;尊重他人,也要关注他人,有与他人分享的意图。但在这些社会情绪方面,自闭症孩子都存在缺陷,而他们在社交沟通中的互动能力也不足。

 

因此,进行社交技巧的训练,是针对自闭症孩子的特质对症下药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自闭症孩子需求的干预模式,有利于他们社交技能的培养,以及进一步地,融合的开展。

 

从社交技巧的定义,可以自然地引出社交技巧的项目:人际互动行为(如打招呼、帮助他人),自我相关行为(如表达情绪、自我照顾),工作相关行为(如询问及问答问题、教室讨论),环境相关行为(如照顾环境、紧急事件的处理)。简单来说,社交技巧涵盖的内容,一是与人,二是与环境的关系。

 

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有哪些因素导致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会技巧呢?

 

首先是问题行为的干扰。比如,自闭症孩子往往会通过哭闹,而不是适当的语言或肢体行为来取得他人的注意。其次是缺乏知识。比如“倾听”这个行为,实际可能包含了:要看着说话的人,身体面对说话的人,适时地给予点头回应或者微笑,在头脑里回想对方说了些什么,适当地回应别人的话。而自闭症孩子未必能理解这么多细节的含义。除此之外,缺乏练习或适当的回馈,以及当他们表现出好的行为时,没有得到适当的强化,都可能会造成自闭症孩子社交技巧的缺失。而社交技巧的缺失,就会带来融合不适应的结果。

 

2 // 社交技巧怎么教?

 

目前具备实证支持的社交技巧教学模式,主要有几种:同侪中介,社交技巧团体,影带示范教学,社会故事教学和绘本社会技巧教学。

 

在社交技巧教学中,小组或团体教学的模式被广泛运用。教学开始前,需要先进行技能项目分析。举个例子,如果要教孩子“忽略他人不友善的对待”这个技巧,可能需要包括“不要看那个人”,“不要和那个人说话”,以及“想其他的事”。

 

技能项目分析是将教学的项目具体化。如果你只是告诉孩子,“忽略”,那不要理对方就好了,收到的效果也许微乎其微。

 

技能项目分析完成后,用故事和短片等形式将项目呈现出来,给孩子做示范,引发他的学习动机。接着,和孩子一起讨论示范内容,总结技巧重点。以上都属于“知”的部分,之后便进入“行”的阶段——角色扮演与回馈。最后通过作业单或延伸活动的方式,教孩子把在特殊情景下进行的演练,类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不够自然,与孩子有距离感,无法有效地类化等等。因此,在社交技巧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教导孩子语言和情绪的互惠,协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帮助孩子从他人的面部表情和非语言线索中觉察他人,以及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理论的基础能力,也就是观点取替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的能力。

 

3 // 同理心的关键: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孩子具有知悉他人的想法、感觉、观点和意图的能力,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事物,并可以藉此能力去预测他人的行为。心理理论是人际沟通、社交技巧的基础,也是发展同理心的关键能力。

 

如何建立心理理论?

 

要形成心理理论,孩子需要先具备共同注视协调(简称分享式注意力)、象征游戏的能力。另外,在前心理理论中,还包括了看到→知道,区分主客观、观点取替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心理理论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影响到孩子能不能发展出更高层次的心理理论,比如情绪的辨识与理解、信念、错误信念、高阶心理理论(理解隐喻、讽刺等)。

 

那么,我们先进入分享式注意力的教学。分享式注意力分两种,反应型分享式注意力和主动型分享式注意力,依次进行,两者又各分为两个阶段(见表格所示)。

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凤华老师基于2007年对四名自闭症孩子实证研究的结果而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这样的系统化教学之后,孩子们不仅都建立起了分享式注意力的能力, 也能将其类化到自然环境中,主动表现出分享的意图和行为。

 

心理理论的另一先备能力,假想和象征游戏,它的功能是协助孩子脱离对具象事物的依赖,开始使用替代物品来想象这个物品,是替代思考或抽象思考的开端。通过假想游戏,孩子开始逐渐了解他人,理解一些不在眼前发生的事情的原委,是引发后续的抽象思考、做计划等能力的基础。

 

因而在象征游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力就是替代能力。以物品替代为例,先给孩子一个刺激物,确定孩子是否知道这个物品叫什么,以及物品的功能。当孩子回答正确后,教学才可以开始,教学重点是帮助孩子建立“假装”这个概念。

 

如何判断自闭症孩子是否真的掌握了替代行为?——看他能不能自己独立想出没有教学过的替代物。当孩子自发想象的能力提高后,他对周围的人和事就更加感兴趣,思考上也会更有弹性。

 

4 // 社交技巧与心理理论:促进融合

 

借用本期微课预热文章(想提高孩子社交能力?先打好心理理论基础|微课预热)中的例子,凤华老师对社交技巧和心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实证说明。

 

实证研究对象是一个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在融合环境中存在社交互动困难,如生气时会大叫、丢东西、打人或毁坏他人物品。

 

对这个孩子进行心理理论和社交技巧的教学,教学模式从一对一教学到加入3~4个同龄人的社交团体教学。观察并记录这个孩子在教学前后的行为及其变化。

 

下面这幅流程图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顺序。

△ 教学流程图

 

经过反复的教学和巩固,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孩子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在训练阶段表现良好而稳定,并且在之后已停止训练的维持和追踪期也保持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一方面是他适当行为的比例提高了,内涵也更丰富了;另一方面则是在心理理论测验中进步显著。此外,周围的人反映他在社交礼仪、互动方面也做得比以前好很多。

 

这表明,系统的心理理论和社交技巧课程,确实能达到提升自闭症孩子社交能力的目的,并促进社会融合的成功。这也印证了,在自闭症孩子迈向社会的时候,提供适当、持续的支持和服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