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郭延庆: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

作者:郭延庆 2022-03-04

一个好的机构,首先要保证大多数在训练的孩子在较短的时间(三个月到半年)获得较大的实实在在的进步。这些进步,客观上体现为服务对象相对于基线时评估数据(通常是VB-MAPP或其他评估值)的提高和改善。主观上表现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人、事、物的关注有明显地提升,可以和周围人有更多可分享、可共享的关注了。超过50%的孩子获得了这样的改善和提升,就算大多数了。但是,50%、70%和90%又是有些许差别的。

 

 

一个好机构,应该尽力地扩大它所服务的对象获得这样改善的基数。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大多数机构所追求的。但在我看来,这还不够好。一个更好的机构,我认为,它应该更加重视在它服务对象里属于少数的那一部分服务对象。也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对象获得的进步有限或者不如预期,甚至没有获得进步。

 

这些处于机构大多数之外的少数或者个别,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挑战的。唯有把这些挑战的因素(主要是两大类:机构管理和机构专业服务能力的;孩子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弄明白,这些孩子才有可能获得进步。

 

如果一个机构能够让它所服务的对象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服务周期(三个月到半年)有70%-80%的对象获得较满意或者符合预期的进步。那么,这个机构已经很优秀了。它很容易躺在这个让大多数服务对象满意的成绩单上自我陶醉或者满足。发现自身管理和专业问题的能力、动机和机会都会削弱。久而久之,它甚至保不住原有的成绩。

 

 

因此,一个更好的机构,无论是从它自身管理还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都应该高度关注那服务对象中的少数群体(即没有获得进步或者仅获得有限进步的群体)。把这些群体中,之所以获得有限或者没有进步的挑战性因素中,可以归之于机构管理和专业能力不够的地方,通过个案的复习、总结、更加强的督导、更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和学习(集思广益)、更密切结合和纳入家长的力量和智慧,去发现和提升,从而使这少数的群体又有部分获得满意的进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固然是可喜可贺的;但相对于通过这个孩子发现机构管理和专业服务上的问题并使机构获得整体提升和改进而言,后者更是机构之福分。

 

这样双赢的局面,却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对于这些少数个体而言,他们可能需要机构更多精力的管理,更多督导的时间,以及团队更多的卷入。也就是说,算单个训练成本,同样的收费,相对于那些大多数获得进步的孩子而言,这些少数个体似乎不划算。因此,太计较眼前成本收益的机构,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群体而拥抱和宣传那个大多数的群体。但是,如果它太计较眼前的成本收益,或者它的资本体量使它不得不计较眼前的成本收益的话,那么,上文我所提到的,通过这样一个个案(或者少数个案)而收获的,机构在管理和专业服务上问题的发现和改进这个长远的收益也就不会获得。而从长远收益的角度,获得这些长远收益的机构反而更容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想,资本对训练市场的介入,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考量的话,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

 

 

对于少数群体或个案的看似不计成本的投入,实际上是给机构自身的一个健康体检和潜力探底。通过对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的极限挖潜,如果服务的对象还是没有能够获得满意的或如预期应该的进步,那么,我们才可以把这个挑战归结于孩子自身,即使到这个时候,我们服务于这个个体的团队,不得不向家长说抱歉的时候,应该是能够获得家长的谅解,而家长也是应该能够和机构一起,调整其后续的预期目标的。

 

 -更多孤独症儿童康复知识请访问郭延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