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系统22——扩展语言长度(4):动词扩展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1-09-02

动词指的是描述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汇。按其功能,动词包括有行为动词(如:看、跑、玩、吃)、心理动词(如:感到、想念)、能愿动词(如:会、肯、敢)、判断动词(如:是)和趋向动词(如:上来、进去)。ABA着重于能观察(看得到)能测量的行为,所以在早期干预中,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可以明确看到的行为动词上。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教导孩子使用动词对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或活动进行命名。本文我们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使用包含动词的短句来扩展句子长度,让孩子学会使用短句来描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活动。

 

第一阶段

使用【人物+动词】描述卡片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张动作卡片,并给出“【人物名称】在做什么?”的指令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使用【人物名称+动词】的简单句子来描述卡片上的内容。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且语言的清晰度能让大部分的陌生人听懂。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先备技能:孩子能精熟命名人物(参考【基础语言系列2:命名物件】)和动词(参考【基础语言训练4:命名动词】)

 

教学材料:常见动作或活动的图片

 

 

  • 图片的大小统一,可以使用卡通人物、动物的图片。
  • 建议选择只有一个人物的图片。
  • 每个阶段选择5-10张不同的卡片(按学生的能力)。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将动词卡片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同时给出指令“【人物名称】在做什么?”(如叔叔在做什么?);

  • 随机呈现动作卡片,且同一张卡片不能连续出现2次或以上;
  • 每次训练中,每张卡片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立即提供口语辅助,如“叔叔在开车”;

5.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使用【人物名称+在+动词】的短句描述卡片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人物名称+在+动作词】”,并且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的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描述卡片后2秒内给予;

6.   换一张卡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5步;

7.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辅助:

口语辅助:教导者完整示范正确的回答

 

辅助撤销:

由于在前阶段的动词训练中,孩子已经能做到精熟地命名动词卡片,所以在这个阶段时,孩子很有可能看到呈现的卡片就马上说出动词。在本阶段,仅说出动词不再是正确的反应,而需要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应,在刚介入训练时,我们使用0秒延宕的全辅助,即在提问后马上示范正确的答案。全辅助做几个回合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来决定,能力好的孩子只需要做3-5个回合,学习速度慢的孩子则建议进行1-2次训练后再开始撤销辅助。

 

我们在前面提到,进行这个训练项目的孩子需要已经精熟掌握人物的命名和动词的命名。换句话说,本训练主要是让孩子练习将两类词汇串起来组成简单句子来使用。因为基础的命名技能是孩子已经掌握的,所以我们在辅助撤销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加快速度。下面我们给出分解到相对较小的撤销技能点,但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尝试跳过其中的1-2个点,看看孩子是不是可以做出正确反应。

  • 辅助撤销过程:全辅助时给出完整示范【人物名称+在+动词 】➡人物名称的第一个字➡第一个字的起始音➡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除全辅助之外,在提供所有其它级别的辅助时,均在指令后等待0.5-2秒。等待时长的确定标准为:(1)给予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即在指令后,教导者在确定孩子不会乱说的前提下,略停顿,给孩子机会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2)确保孩子基本不出现错误反应,即如果教导者确定孩子在不会的情况下会乱说,则只停顿非常短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是不会乱说的,则可多等一下,但等待的最长时间不要超过2秒。

 

当孩子出现下述情况时:

  1. 如果孩子在描述卡片时始终不从人物名称开始,教导者可以在给出口语示范的同时加入手势提示,指向照片上的人物;然后在撤销时先撤销口语,再撤销手势。
  2. 如果孩子在描述时一直漏掉连接词“在”(如,叔叔【在】开车),教导者不再提供人物名称和动词的辅助,仅提供“在”的辅助即可。说明如下:
  • 全辅助时,当孩子命名完人物时,教导者马上大声地说“在”。注意,必须在孩子说出后面的动词前给出辅助。
  • 如果在教导者辅助时孩子已经说出了后面的动词,说明错误反应已经发生,教导者需要进入纠错程序。
  • 撤销顺序为:全辅助时完整示范【在】➡【在】的起始音➡逐渐降低提示的音量➡无辅助

 

纠错程序: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并反馈:“不对,我们再来一次。”如果孩子对于“不对”的回馈不能接受,教导者可以直接说“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再次呈现出错的那张卡片并提问:“【人物名称】在做什么?”;
  3.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辅助,即完整示范,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错误的回合中,教导者给与的辅助是示范该句子的第一个字的起始音,那么这次辅助教导者就直接示范该动作的第一个字。辅助时不使用时间的延宕;
  4. 当孩子说出该动作的正确名称时,教导者给予孩子口头夸奖:“对了,【人物名称+在+动词】”,同时给予代币。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每次训练使用的图片都不相同,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本训练项目完成。
  • 如果每个阶段使用固定的图片(5-10张),则阶段完成标准为: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然后使用另一组图片(5-10)张来测试,如果孩子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本训练项目完成;否则则继续下一阶段的训练,直至孩子实现技能的泛化。

 

泛化 1

使用不同的人物(包括卡通人物、动物)让孩子进行描述。如下图所示。

 

泛化 2

除了能描述卡片上的动作和活动外,孩子也需要能正确命名生活中的真人或视频中的人物从事的动作与活动:

  1. 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事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孩子;
  2. 和孩子一起看视频,提问视频中出现的动作与活动。

在泛化时使用从少到多的辅助,即如果孩子没有使用完整句子来描述的时候,先提醒句子的起始字词。如果孩子在提示下未能做出正确反应,渐渐增加提示的内容。如果孩子尝试了两次都未能说出正确的句子,在第三次时给予完整的示范让孩子仿说。

 

第二阶段

使用【副词+动词】描述卡片

 

副词是一种用以修饰动词或加强描绘词组和整个句子的词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先介绍一些小年龄孩子会用到的、用于表示程序、频率、范围、语气的副词,比如:“小乌龟在【慢慢地】爬”、“妹妹在【轻轻地】抱娃娃”、“小鸡在【快快地】跑”。对于一些更为抽象的副词, 比如刚刚、忽然、难道等,暂时不作为教导的目标。

在句试的选择上,这里的句式还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句式,而仅是做到语法上的正确。我们选择这个过渡是为了降低孩子学习的难度。从上一阶段的【谁在做什么】这个句式,过渡到【谁在怎么样地做什么】这个句式,孩子只需要学习新的副词以及以略长的句子来表达,而不涉及句式更大的变化。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在完成这个阶段后,我们还需要在教导其他句子成分的使用,比如在句子中加入地点状语,【谁在哪里做什么】。当孩子掌握了不同的词汇和短语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教导更多的句型,并且把语法和一些常用的习惯用法教给孩子。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张动作卡片,教导者给出指令“请你说一说,【人物名称】在怎么样地【动词】?”(如“哥哥在怎么样地写字?”),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使用【副词+动词】的短语来描述卡片上的内容。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且语言的清晰度能让大部分的陌生人听懂。

 

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目标行为可以是:

  • 针对学习新词汇需要大量练习的孩子:【副词+动词】(如:认真地写字)
  • 针对语言能力较好,学习速度快的孩子:【人物名称+在+副词+动词】(如:哥哥在认真地写字)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常见动作或活动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将动词卡片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同时给出指令“他在怎么样地【动词】?”;

  • 随机呈现动作卡片,且同一张卡片不能连续出现2次或以上;
  • 在每次训练中,每张卡片呈现的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立即提供口语辅助,如“大声的唱歌”;

5.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使用【副词+动词】描述卡片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人物名称+在+副词+动词】”,如“对了,小男孩在大声地唱歌”,同时给予代币;

  • 注意,有的时候孩子会漏掉“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这样使用,但在教学时,需要孩子很清楚地加上“地”这个字;

6.  换一张卡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5步;

7.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辅助:

口语辅助:教导者完整示范正确的回答

 

辅助撤销:

全辅助时给出完整示范【副词+动词】➡副词的第一个字➡副词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副词的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除全辅助之外,其他级别的辅助,均在指令后等待0.5-2秒。等待时长的确定标准为:(1)给予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即在指令后,教导者在确定孩子不会乱说的前提下,略停顿,给孩子机会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2)确保孩子基本不出现错误反应,即如果教导者确定孩子在不会的情况下会乱说,则只停顿非常短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是不会乱说的,则可多等一下,但等待的最长时间不要超过2秒。

 

如果项目的目标是教导孩子使用完整句子来回答,由于接受过前面阶段的训练,孩子有可能直接使用【人物+在+动词】来回答,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说出人物之后马上给予副词的提示。提示的速度以孩子尽量不出错为前提。以唱歌的卡片为例,在孩子说出“哥哥”之后,教导者马上示范“大声地”,孩子应该会仿说“大声地”然后接着说“唱歌”。

  • 在初介入训练时,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句型,孩子不可能不经过训练就直接做出正确反应,所以我们建议先使用全辅助做几个回合或几次训练(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来决定),然后再使用上面的辅助方法。辅助撤销与教导【副词+动词】短语的训练相同。

 

纠错程序:

与上一阶段相同。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在连续两次的训练中,孩子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 本阶段教导的动作进入维持教学,教导者选择另外一组动作卡片,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 重复以上阶段设置,直到孩子能够命名全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或活动。

附:常见的与动词搭配的副词

 

 

扩展练习 1

读绘本、看动画

 

 

当孩子能使用完整句子来描述人物在做什么时,他其实已经有能力来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了,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训练的泛化放在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时候做。

一种练习的方法是以镜像对话的形式,由教导者示范一个句子,然后辅助孩子讲出一个类似的句子。以上图为例,教导者说:“妈妈在轻轻地(帮兔宝宝)推秋千”,然后提示孩子,“你来说说兔宝宝在干什么呀?”,这时,孩子需要能说出“兔宝宝在愉快地荡秋千”。

如果孩子没有说完整,教导者在孩子缺失的词汇处给予提示。提示时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直接示范正确的用词。在孩子讲完后,教导者应该重复孩子说的话,以示范完整流畅的一句话,也可以让孩子再跟着仿说一次。

  • 提问提示:比如孩子说“荡秋千”,教导者提问,“谁在荡秋千呀?”;如果孩子说“兔宝宝在荡秋千”,教导者可以提问“在怎么样地荡秋千呢?”
  • 直接示范:比如孩子说“荡秋千”,教导者提示:“说完整,兔……”,如果仅示范少量的词汇孩子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则家长给予更多词汇或完整的示范。

这一练习是穿插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的,教导者注意穿插的问题不要影响故事的流畅性,不要每一个页面都提问孩子,而是时不时地让孩子说一说。家长在提问后先等一等,给孩子3-5秒的独立反应时间。另外,由于页面上可能不再仅涉及一个人物,所以教导者在提问的时候可以加上手势辅助,指着问题中的人物来提问。

 

 

 

看动画片的时候的教学方式与讲故事的过程基本一致,但需要在提问的时候暂停动画片的播放,回答问题后继续看动画片。如果孩子不能准确回答,教导者重新播放这一段的视频,并在播放开始前提出要求“仔细看【人物名称】在做什么?”如果孩子在看动画片时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建议家长先做绘本的练习,然后再转到视频的练习。

 

扩展练习 2

在生活中练习

 

在生活中,身边的人时刻都在做着我们熟悉的事情,所以其实会有大量的练习机会。当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妨时不时地问问孩子身边的人在做什么。在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 从看得到的人和事开始,在提问时让孩子站定来回答,这样即使孩子一时回答不上来,也还有观察的机会,家长也有提供辅助的机会。
  • 在回答时,交叉使用不同的短语和句式,以避免孩子刻板地使用一种形式来回答问题。正常情况下,孩子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短语来回答。比如妈妈问“爸爸在干什么”,孩子会说“吃饭”。在孩子使用短语回答了2-3次后,家长可以提示一次“用完整的句子说”。另外,在适合使用副词的时候,家长时不时地提示孩子使用副词。比如妈妈问“哥哥在干什么?”,孩子回答“写作业”,这时妈妈可以再提示“他怎么样地在写作业啊?”,孩子需要回答“认真地写作业”或“马虎地写作业”。

 

  • 在自然环境中,我们也可以教导孩子更多的新的词汇,但在选择问题时,尽量保证一句话中的活动或副词中的至少一个是孩子掌握的。比如要教导一个新的动词,这时可以不急着教副词,只让孩子说【谁在干什么】就可以;再比如要教导一个新的副词,确保这个副词所形容的动词是孩子熟悉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副词,家长也可以教导更多的副词。比如孩子说“小弟弟在大声地笑”,这时家长可以提示孩子,我们也可以说“小弟弟在愉快地笑”。
  • 避免边走边问孩子,我们自己观察到的未必就是孩子观察到的,并且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注意力会被环境中的其他人和事吸引,做出不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就大很多。这时因为家长提问的内容已经不在眼前,家长也无法再辅助。
  • 除非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记忆能力都达到了可以描述过去的事件的水平,否则避免提问过去看到什么的问题。比如孩子从动物园回来,家长会问孩子看到什么,孩子可能会回答“猴子”;家长会继续追问“猴子在干什么”,如果孩子能自己回答则说明孩子有描述过去事件的能力;但如果孩子无法回答,这时家长通过示范句子来仿说的,都不是真正的孩子对看到事件的描述,而仅是仿说而已,因此都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图片

王坤

(BCaBA,南京)

 图片

杨楠

(BCaBA,天津)

 图片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或绘本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