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ABA干预:代币,你真的会用吗?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3-01

 

说到代币,从事应用行为分析(ABA)干预工作的老师们和在撸娃大业中千锤百炼的家长们都不会陌生。代币是老师们教学中的伙伴,也是家长们降娃时的法宝。

 

然而,您真的了解代币吗?您知道代币属于哪种强化物吗?使用代币时都有哪些关键环节?除了常用的积攒式,代币还有哪些形式?怎样才能使代币给教学带来更大的助力呢?今天,ALSOLIFE研究院许涤沙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代币的那些事儿。

许涤沙

ALSOLIFE研究院筛查诊断组成员
北京大学医学硕士
1

代币经济的由来

 

顾名思义,代币中的“币”字揭示出它的核心属性——有价值,毕竟它的兄弟“货币”(俗名叫做钱)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有专家认为,早期农业社会中人们用于交易货物的陶币、贝币等原始货币就是代币的雏形。

 

在应用行为分析领域,代币首次登上舞台是在1965年,Ayllon和Azrin等人在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中使用代币,改变了被试对工作任务的偏好程度(想想看,老板给你加薪,会提升你对工作的好感度吗?)。1993年,美国心理学会确认了代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程序。2008年,代币成为有实证支持的干预方法。

 

几十年来,研究中报道的代币使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学校、医院、社区、职场、商场甚至监狱等。从应用人群看,从儿童到老年人、从普通人士到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在多个群体中使用代币都显示出有效。从外在形式看,无论是老师给学生发的小红花,或是商场给顾客的购物积分,又或是雇主发给员工的工资,都属于不同形式的代币。

 

2
代币经济的要素

回到ABA领域,代币全称是代币制或代币经济(token economy),它不仅是一枚小小的贴纸,其背后更包含了一套结构严谨的行为改变体系,由6个基本元素构成:目标行为、代币、后备强化物、代币的强化计划、代币的兑换比例和代币兑换的时间地点。

目标行为
即想要通过代币经济增加的期望行为,该行为需要客观、清晰、完整、可测量,例如:洗脸——用水浸湿整个面部。
代币
可以用作代币的物品种类很广泛,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便于保存、便于分发、便于携带,只能从发放者处获得,常见的例子有:笑脸图案、塑料片、模拟纸币、小贴纸、小珠子、画在黑板的“√”、在卡片上打孔或盖章、点数、积分等。
有研究者指出,小龄或认知发育迟缓的学生更适合使用硬币、卡片等实体物品作为代币,因为实物代币可以明确看到积攒代币的数量及兑换奖励的过程更能给他们来带切实的获得感。
后备强化物
代币能发挥强化作用,取决于代币与后备强化物通过配对建立的制约关系。因此在使用代币经济前,必须明确选好后备强化物。常见的后备强化物包括零食、玩具或其他行为者喜爱的实体物品类;活动类,如看电视、玩游戏等;特权类,如休息时第一个选玩具、排队时排在第一位、免做作业等。代币的价值正是通过上述多种后备强化物体现出来。
代币的强化计划
即针对每一个目标行为,出现多少次该行为能够得到多少个代币。通常按照目标行为的难易,较难的行为相比较容易的可以得到更多的代币,独立完成的行为比辅助下完成的行为能够得到更多代币。
在开始使用代币的早期,确保行为者能够得到足够的代币,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很快地能够用代币来换取后备强化物,持续将代币与后备强化物配对,成为制约强化物。在目标行为出现较为规律后,逐渐降低强化频率,来维持目标行为。
代币的兑换比例
想要获得后备强化物,必须用代币来兑换,因此每种后备强化物都有一定的“价格”,即用代币来兑换的比例。我们在机构或家中常见的使用方法是:在攒够某个数量的代币(如:1个、3个、5个、10个等)后孩子即可兑换强化物。
如果孩子的能力较强,可以进行更多的变换,例如将多种后备强化物列出一张“价目表”,如:玩手机游戏10分钟(10分)、游泳30分钟(20分)、外出自由活动30分钟(30分)等;行为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得到的后备强化物所需代币数量(点数、分值)来完成目标行为赚取相应代币。
代币兑换的时间地点
使用代币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延迟给予后备强化物。行为者兑换后备强化物的时间地点由干预者预先确定,通常可以有即时兑换、固定时段兑换、灵活变化时段兑换等方式。
在一对一回合式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即时兑换的方式,学生集满代币后立即在课上兑换喜爱的玩具、零食或活动等;部分情况下也采用固定时段兑换方式,学生在课上积累代币,集满后等待下课时再行兑换;灵活变化时段兑换则可以有多个时间进行兑换。
在学校中陪读的影子老师则多采用课上积累代币,下课后、放学后甚至回家后再进行兑换。但无论使用哪种方式,都得在开始使用代币经济前告诉孩子挣代币和兑换的规则,保证规则的稳定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动机。
 

3
代币经济的优点

代币经济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便携、易保存、便于发放 

如贴纸、印花、在纸上或黑板上打“√”等实体物,积分、点数等虚拟物,都具有上述特点。

 ②是一种泛化制约强化物,几乎不存在饱足状态 

代币是一种泛化制约强化物,本身是价值较小的实体物或者虚拟物,一般是中性刺激,通过与后备强化物的反复配对,成为制约强化物。

 

依据代币制的规则,后备强化物可以有很多种,包括喜爱的物品、活动或一些特权;代币属于泛化制约强化物,与之搭配的后备强化物非常丰富,几乎不存在饱足状态。

 

日常生活中,钱就是一种泛化制约强化物,我们谁会认为自己对钱的需求“饱足”了呢?同理,在干预教学中,食物、玩具、游戏活动等强化物都会有孩子饱足的问题。而代币则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后备强化物,某一种饱足了还有其他的,这样就最大程度减少了孩子动机不足的可能性。

 

 ③适合集体环境中使用 

当班级中每个孩子喜欢的强化物都不同,甚至每个孩子的目标行为都不同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方式强化,那么老师操作起来就会很麻烦。

 

想象一下,如果小明的目标行为是安坐,小花的目标行为是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小明喜欢吃饼干,而小花想当小班长,老师想要又及时又有效地强化到他们的行为得有多乱乎……

 

但是我们可以给两个小朋友用相同的代币强化他们的目标行为,不管是小明还是小花,做到了自己的目标行为就可以获得1枚代币,这对来说老师操作非常方便。待到代币集满,小明可以换喜欢的饼干,小花可以换当小班长,皆大欢喜。

 

有一种说法是代币得在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中才能使用。这个说法既对又不对。诚然,使用代币经济需要行为者具有一些先备技能,包括能够理解代币代表着其他的东西、接受不能立即获得初级强化物(先得一枚代币,之后再换想要的东西)。
实践中,孩子通过练习可以建立起上述概念,这个操作也正体现出代币与后备强化物进行配对从而成为制约强化物的过程。因此具备上述能力的行为者皆可以应用代币经济作为干预方法。
4
代币经济的变体
代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机构教学和家长们撸娃使用的积攒式——贴小贴画、盖小印章、打对勾、得积分等。此外,代币经济还有以下一些其他形式:

 ①层级系统 

即根据行为者出现目标行为的数量来升降行为者在代币经济中的等级,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后备强化物;等级越高,可以获得的后备强化物越有价值。
比如商家针对不同消费者推出不同等级的会员,消费水平越高,对应的会员等级越高,会员可以享受的权益也越优厚,例如可以兑换更精美的礼物,可以享受更高的折扣等。

 ②抽奖系统 

即根据行为者的表现给予抽奖机会,最终通过抽奖方式选出获胜者,获胜者可以享受一定的特权。
 
Iwata等人曾于1976年报道了在教养院工作人员中使用抽奖式代币法来提高工作人员照顾行为的研究,每一项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员将获得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工作越出色获得的纸条越多;这些纸条被放入抽奖箱,每周抽出1名获胜者,可以得到重新安排自己下一周休息日的特权。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式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③反应代价 

在使用代币增加恰当行为时,如果同时存在需要减少的不恰当行为,则可以采用结合反应代价的方式,即出现不恰当行为时扣除一定数量的代币。与使用代币强化一样,扣除代币也需要事先确定好规则或列出扣除代币的“价目表”,如:未按时完成作业扣5分、上课时离座扣2分等。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出现因不恰当行为过多而导致代币扣光或负债(“破产”),从而引发行为者崩溃。
因此,使用扣除代币时,要先给行为者一定数量的代币(相当于本钱);更好的方法是与奖励代币结合进行,使得行为者失去了代币还可以通过表现良好行为赚回来,以鼓励行为者做出良好行为。
 
5
代币经济的使用建议
使用代币要有“仪式感
这里的“仪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给予代币的过程,二是使用代币兑换的过程。如前所述,“兑换”使代币由中性刺激成为制约强化物,兑换过程越频繁,配对次数就越多,制约强化物的效力也就越持久。
 
在日常使用中,切莫使积攒代币变成一个纯粹的计数过程,集满后直接将食物或玩具发给孩子。您每一次发给孩子代币都是对他做出期望行为的一次强化(换句话说,对每1个目标行为都发1枚代币就是连续强化),是体现出代币具有强化作用的过程;而集满代币后兑换更是使代币与真实强化物进行配对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才能让孩子理解代币的价值。
 
后备强化物时常更新,确保真正有强化效力
代币经济的核心在于后备强化物,孩子之所以想要获得代币,是因为可以使用代币换来自己想要的各种好东西。因此,在代币集满之后,要给孩子多种选择,且经常通过评估来更新后备强化物清单。
类似于您开了一个小卖部,孩子可以拿代币来找您“买”东西,为了吸引住顾客,货品一定需要时常补充更新。有研究显示,被试在得到可以兑换偏好物种类更多的代币时表现出更高的反应率;可见,后备强化物越丰富,发放的代币越“值钱”。
 
兑换规则可随着孩子能力提高而逐渐变化
随着孩子能力提高,老师或家长可以给孩子引入自我管理的方法。孩子表现出期望行为或者比之前做得更多更好,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代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兑换的后备强化物。
 
过程中,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表现出恰当行为的动机。另外,后备强化物可以逐渐由零食、玩具等实物强化物过渡到活动、特权等抽象强化物,并逐渐拉长兑换后备强化物的时间间隔,让孩子适应并接受延迟强化,持续更多地表现出期望行为。
 
没人规定一定要用代币
代币并不是干预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如果孩子或学生可以很好地接受间歇强化、延迟强化等规则,就并不一定要使用代币作为媒介,坚持使用适合于他/她的强化计划即可。代币经济是一种方法,可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Hine, J. F. , Ardoin, S. P. , & Call, N. A. . (2017). Token economies: using bas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to gu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Christopher Doll, T. F. McLaughlin, Anjali Barretto. (2013). The Token Economy: A Recent Review and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


Johnny L. Matson, Jessica A. Boisjoli. (2009). The token economy for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or autism: A review.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vy, J. W. , Meindl, J. N. , Overley, E. , & Robson, K. M. . (2017). Token econom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cedural descriptions. Behavior modification.


Williams, B. F., Williams, R. L, & McLaughlin, T. F. (1989). The use of token economies with individuals who hav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E. Cipani (Ed.),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behavior disorders (pp. 3-18). Washington, DC: AAMR Publications.


Brian A. Iwata, Jon S. Bailey, Katrina M. Brown, et al. (1976). A performance-based lottery to improve residential care and training by institutional staff. J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