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28——使用人称代词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1-12-07

人称代【你、我、他】是语言组成基本元素之一并且在我们的日常对话高频率地被使用。人称代学习难点在它在区辨(接受性语言)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转换当A和B在对话时当A“你”对于听者B而言指自己“我”;反之亦然同时在对话中你、我的转换往往是连续现的这就求使用者对于“你、我”区辨和表达都掌握得非常精熟

 

一般而言普通发育的孩子在三岁已经能使用“你、我、他”但在使用的过程可能会出现错误有些孩子为了避免出错会倾向于坚持使用名字或称呼来指代比如孩子可能说“这个是宝宝“宝宝要这个”这个给妈妈”。经过练习,孩子对于称代词掌握会越来越精熟,到四五岁时就再会经常出错了。

 

【基础认知训练22】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区辨称代词】的教导方法本文我们将介绍【使用人称代词】训练即教导孩子在口语表达中如何实现人称代词正确转换

 

训练一

训练1:口语表达“你吃/我吃”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个食在孩子面前,并提问“给谁吃物名称】?”时,孩子能在2秒内回答“我吃/你吃”

 

教学材料:

  • 孩子偏好的食3种
  • 孩子嫌恶食物3种
  • 每次呈现的食事先分成一次消耗小份额放在方便拿取容器中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呈现一份食物同时提问给谁【食物名称】?”;

  • 在一次训练中,偏好的食物和嫌恶的食物呈现总次数相等。比如共进行10个回合的训练,那么呈现偏好的和嫌恶的食物的回合数为各5个
  • 同类的(偏好的或嫌恶的)食物可根据孩子的反应选择最能引发正确反应的食物,不限制呈现的次数。比如偏好的食物准备了海苔、薯和苹果,训练当天孩子对海苔特别有兴趣那么在呈现偏好食的回合中,可以多用海苔,甚至全部使用海苔;
  • 偏好的和嫌恶的食物随机现,同一类食物(偏好的或者嫌恶的)不要连续出现或以上

4.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 当呈现偏好食物时,孩子可能会伸手来拿或说“宝宝吃”,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我吃”。当孩子仿说后,教导者将食物给孩子,这时口语反馈不要说给你吃”,以免增加学习干扰。教导者可以反馈说好吧”,然后可以有一些自然互动,比如“海苔真好吃
  • 当呈现嫌恶的食物时,孩子可能会做出转开头、或用手挡反应。如孩子没有做出类似反应,教导者可以将食物放得离孩子更近一些同时提问给谁吃?”。孩子拒绝反应时,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你吃”,这时教导者反馈说“好的”,然后把食物吃掉;

5.  重复以上的步骤2-4;

  • 每次训练可进行10个回合左右。

纠错程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孩子会在做“想要”和“拒绝”动作时主动地使用口语回答,但仍然会出错。当孩出错时,教导者孩子口语的表达做出反应:

  • 如果呈现的是偏好的食物,孩子说了“你吃”教导者反馈“好的”然后直接把食物吃掉;
  • 呈现的嫌恶食物孩子说了“我教导者反馈“那你”,然后尝试把食物喂给孩子;

(1)  有的孩子比较听话,所以即使是他不喜欢吃东西,教导者坚持喂的情况下,也会把食物吃下去。这一后果虽然是嫌恶的,但有助于孩子学习在类似情境下不说“我吃”

(2)  有的孩子会抗拒到底,教导者在坚持一下后(在孩子出现过激的问题为前)重新提问孩子谁吃?”停一秒看孩子是不是会答案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换答案,教导者马上辅助“你并且在孩子仿说吃掉食物;

  • 注意无论是在上述的哪种情况,都不要让孩子连续失败三次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连续两个回合都出错那么在第三个回合时,教导者在提问后,在孩子回答前,最好是孩子做出肢体反应马上口语提示孩子正确的回答。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的是固定的食物,则当前阶段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时,教导者使用几组新的食物来测试孩子,如果孩子正确反应在80%以上,本项目完成;如果使用新的食物时,孩子正确反应达不到80%,则使用新的食物继续教导直至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
  • 如果在训练使用不固定食物,则只需要孩子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泛化练习

  • 在训练使用不同
  • 让孩子不同的人做上训练
  • 可以将食物换成偏好的和嫌恶的玩具或

 

训练二

口语表达“你有/我有/他有”

 

目标行为:听到指令“谁有【物件名称】?”时,孩子可以独立2秒内说出物件所属“我/你/他有【物件名称】

 

阶段一

仅包括“你”和“我”

 

教学材料:

  • 孩子可以熟练区辨和命名的物件卡10张。
  • 每次训练可略有不同。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将10张卡片整齐地摆放成两排,正面朝孩子,其中的5张靠近教导者,5张靠近孩子(如下图所示),然后告诉孩子些卡片我的这些卡片”;

 

 

 

  • 每次图片摆放的位置随机;
  • 如果孩子有能力也可以加一个摸卡片的过程,轮流每人摸一张放自己面前直到拿完全部的卡片(摸卡片的过程有助于加强卡片的所属感);

4.   教导者提问“谁有【物件名称】?”;

5.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比如孩子可能说“妈妈有【物件名称】”或“宝宝有【物件名称】”教导者按以下程序提供辅助:

(1)  教导者给指令“指一指【物件名称】”(这一步为了确认孩子知道提问中物件哪一个);

(2)  在孩子指了对应的卡片后教导者重新提问“谁有【物件名称】?”;

(3)  教导者给予“你有”或“我有”口语提示;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教导者可以同时手指着自己或孩子的胸口位置(不要有接触);

6.   当孩子正确仿说后教导者立即口语表扬“对了你/我有【物件名称】”,并给与代币;

  • 如果发现在反馈中加入了“你/我有”的描述干扰孩子的比如在导者反馈时孩子再一次仿说。因为反馈中的你我与孩子表达的你是相反的,所以孩子跟着教导者的反馈来仿说的话,是一个错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导者在反馈中不加入人称代词的复述,只说“对了” 就可以;

7.   重复以上的步骤2-6。

  • 每次训练可进行10回合左右。

辅助撤销:

减少口语提示的字数,保持手势提示(指自己或孩子):

  • 完整“我/你有”➡口语辅助第一个字“我/你”➡口语辅助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在撤销口语提示后再撤销手势提示(指自己或孩子),撤销时延迟手势提示的时间,在提问后等2秒后指向对应的人物。等待的时间以尽量保证孩子不出错前提。

说明

如果10张卡片对孩子而言难度过大,可以减少呈现卡片的数量,最少减至每人各1

  • 如果是使用10张卡,在训练过程中,教导者不需要变化卡片的位置,只需要在提问中包括不同的物件就可以;
  • 如果使用每人1-2张卡片,在提问后,教导者需要换新一组的卡片保证同一张卡片连续问两次。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

泛化练习:

  • 训练中使用实物
  • 让孩子与不同的做上述训练

 

第二阶段

加入“他有”

 

训练材料:

  • 孩子可以熟练区辨和命名的物件若干
  • 注意不要选择孩子别喜欢的物件,以避免孩子把玩

训练设置:

由于涉及到“他”,训练中需要加入第三位成员。该位成员在训练过程中只需要坐在位置上,不需要与孩子有任何互动或回应。

在训练开始时,教导者将三个物件分别发放给每一个人,要求每个人都将物件拿在手上并保持放在身前的位置。如果孩子出现把玩物件的行为,教导者需阻止孩子,并且辅助孩子正确拿好物件。

教导程序:

与第一阶段基本相 

训练

命名属人称代词

 

所属人称代词指代的物件的所所以在学习这技能时,孩子首先要具备区辨物件所属能力比如“爸爸的杯子”、“【孩子姓名】的玩具”、“妈妈的手机”等。区辨物件所属训练请参照【基础认知训练22 区辨人称代词】训练文章。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使用人称代词“的/你的/他的”来回答物件所属问题

 

目标行为:教导者呈现一个物件,并提问“这是谁的?的指令后,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正确使用的所属人称代词“你/我/他的”作出回答

  • 这个训练中如果孩子使用人物称呼来回答,比如“妈妈的”计为错误反应

 

教学材料:

实物或图片:你、我、他所指代的三个人物的所属物品各至少3件。

  • 准备的物件是孩子能明确区辨其所属的
  • 如果物件的体积较小,可以直接使用物件,比如手表、玩具小汽车、手机、丝巾、钱包等
  • 如果物件的体积较大,不方便呈现,可以将物件拍成照片,在训练中只呈现照片即可(如下图所示)

 

 

  • 如果使用实物照片,需确保孩子能正确进行实物与照片的配对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第三者坐在桌子的另一侧;

2.  教导者获取孩子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物件的照片,时指令:“这是谁的?”;

  • 每次训练中,你/我/他的三个代词出现的次数相同;
  • 你/我/他代词指令随机出现不要出现固定规律、且同一个代词不要连续出现两次以上;

4.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比如孩子可能会说“妈妈的”或“宝宝的”:

(1)教导者先给口语反馈“对了,妈妈/宝宝的,但请你用人称代词来回答”;

(2)若孩子无反应教导者重新提问“是谁?”;

(3)教导者给予口示范;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教导者可以同时用手指着对应人物的胸口位置(指示他人时不要有接触);

5.  孩子正确回答后教导者立夸奖孩子“对了,这是你/我/他,真棒!”,反馈时可包括手指对应人物的手势,然后马上给予一个代币;

  • 如果发现在反馈中加入了“你/我的”的描述会干扰孩子的学习比如教导者反馈时孩子会再一次仿说因为反馈中的“你我”与孩子表达的“你我”是反的所以孩子跟教导者的反馈来仿说是一错误反应。这种情况下教导者在反馈中不加入人称代词复述只说“对了” 就可以

6.  教导者换张照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的步骤2-5。

  • 每次训练可进行9-12个回合即每个称代词有3-4次的练习机会

辅助撤销:

在上面介绍的程序中,训主要使用的是口语辅助加手势辅助,即教导者用手指向目标人物。辅助撤销的方法与上一训练相同,即使用辅助时间延宕和逐渐减少手势辅助呈现的时长的方法。

训练完成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的是固定的图片或物件,则前阶段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时,教导者使用几组新的图片或物件测试孩子如果孩子正确反应80%以上本项目完成;如果使用新的图片或物件时,孩的正确反应达不到80%使用的图片或物件继续教导直至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不固定的图片或物件则只需要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2)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泛化练习:

  • 在训练中使用不同实物或照片
  • 教导者和第三者交换角色或让不同的人来进行该训练注意参与个训练人应该孩子熟悉的,并且孩子能区辨该人所属物件
  • 使用人物的身体部位进行命名练习

 

使用带有人称代词的完整句子回答问题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提问,孩子能独立在5使用带有人称代词的完整句子做出正确回答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清晰度能陌生人听懂

  • 个人信息的问题举例:谁是【名称】?、谁在【工作单位】上班?
  • 关于外形特征的问题举例:谁穿蓝衣服?谁戴眼镜?谁扎着小辫子?提问的内容需是孩子视线范围内可观察到的。

训练设置:

由于涉及到“他”,训练中需要加入第三位成员,该位成员在训练过程中只需要坐在位置上,不需要与孩子有任何的互动或回应。

教导程序:

1.   孩子、教导者和第三者围成个圈坐;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提问;

  • 每次训练中,每个人称出现的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等待1-2秒;

  • 如果是个人信息的问题,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按以下顺序辅助

(1)教导者给指令,如“指一指谁在【工作单位】上班” (一步确认孩子知道提问中涉及的是哪一个人);

(2)如果孩子未指出那个人教导者指向目标人物,然后重新提问如“谁在【工作单位】上班?”;如果孩子指那个人,教导者重提问时仍然可以指着目标人物;

(3)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人称代词的口语提示;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指着目标人物(不要有接触)

  • 如果外形特征的问题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按以下顺序辅助:

(1)教导者给指令:“指一指【外形特征】”(这一步是为确认孩子知道提问中具有指定外形特征是哪一个人);

(2)在孩子指了对应的人后教导者重新提问“谁是【外形特征】的?”;

(3)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人称代词的口语提示;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教导者可以同时用手指着目标人物胸口位置(不要有接触);

5.   当孩子正确仿说后教导者立即口语表扬“对了,【转换人称代词后完整回答】”(如:他在超市上班。)并给与代币;

  • 如果发现在反馈中加入了“你/我”的描述干扰孩子的学习比如在教导者反馈时孩子会再一次仿说因为反馈中的你我与孩子表达的你我相反的所以孩子跟着教导者反馈来仿说是一个错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导者在反馈中不加入人称代词复述只说“对了” 就

6.   重复步骤2-5。

  • 每次训练可进行9-12个回合,即每个人称代词有3-4次的练习机会。

游戏:观察记忆大挑战

 

游戏材料:

  • 孩子可以熟练区辨动作

游戏程序:

1.  游戏者(人以上)围圈坐;

2.  主持人讲述游戏规则:我们来玩【观察记忆大挑战】的游戏,我们先每人抽一张卡片,然后一起做出卡片上的动作当我说停时候大家都停下来。然后我会挑一个人来提问比如“刚才谁拍手了?”被问的人要使用人称代词来回答,比如“你拍手了”。如果回答正确就可【强化名称】

3.  游戏开始参与游戏者张卡片

4.  当主持人说“开始”时候,游戏与者一起做卡片上的动作保持5秒左右;

5.  主持人说“停”时,所有游戏参与者都停下动作

6.  主持人随机找一个游戏者提问(可以多提问孩子:“刚才谁【动作名称】了?”

7.  被提问者做出回答

  • 如果孩子不记得,主持人可以让孩子猜个人,也可以让所有人重新再做一遍动作即重复步骤4和5
  • 无论孩子指谁,都需要使用正确的称代词;

8.  所有游戏参与者卡片翻开

  • 如果孩子错了,告诉孩子错了,并指正确的玩游戏者(这步是游戏的结果与人称代词的使用无关)
  • 如果孩子说对了则按约定给予奖励;

9.  下一轮可以换其他游戏参与者当主持

 

 

王坤

(BCaBA南京)

 

杨楠

(BCaBA,天津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