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儿童自闭症干预:准备行为(补充)1—交还强化物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2-06-14

小故事

 

记得有一次搭飞机,在我的前排坐了一个大概三四岁的小女孩,非常漂亮可爱。上飞机后,妈妈就把iPad给了孩子,于是她很开心也很安静地自己玩。然而,在机长要求关闭电子产品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去收孩子手中的iPad。空姐挨排检查到孩子这里时,很温柔地告诉家长:“要起飞了,请关闭电子产品。”妈妈跟孩子说:“我们一会儿再玩,现在要关掉iPad了。”但在妈妈去拿iPad的时候,孩子开始哼叽,不肯松手,于是妈妈放弃了。空姐走了一圈回来,再一次提醒要关iPad。这次妈妈的指令口气变得严格了一些,并且更用力去拿孩子手上的iPad。然而,妈妈的动作引发了孩子的尖叫,于是妈妈又放弃了。就这样反复三四次,随着妈妈行动的更为坚决,孩子的反抗也更强烈,最终妈妈还是放弃了。当空姐再一次来提醒的时候,妈妈完全没有尝试去拿孩子手上的iPad,转而跟空姐说:“我没办法拿下来,你有本事你来拿。”幸运的是,当空姐跟小女孩说要关iPad的时候,小女孩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在拖拉了一会儿之后,竟然把iPad给了空姐。这件事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然而反过来想,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多少必须要求孩子停止偏好活动的时候?有多少次是在鸡飞狗跳的中去实现的呢?

 

在早期干预中,强化物的使用已经被广为接受。正确反应后跟随强化结果,可以增进正确反应在未来的发生频率。孩子越多使用正确行为,这个行为就渐渐被掌握并巩固下来。然而面对初介入训练的孩子,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我们经常碰到强化物收不回来的情况。老师说:“时间到了,还给老师”,孩子对指令置若罔闻;当老师辅助孩子交还的时候,孩子紧紧拿住东西不松手,甚至出现抢、哭闹等发脾气的行为。其实这一类行为并不只在上课的时候才发生,在日常生活里,家长也一样发现喜欢的东西到了孩子手里就很难安稳地拿回来。

 

“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抢”和“喜欢的东西到了手里就不肯放下”并不是在训练环境中初次出现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被长期强化的行为。 只不过在生活中,必须要孩子停止活动的情况发生得比较少。大部分的时候,家长觉得再让孩子玩一下也无所谓,或者为了避免去应对孩子的哭闹行为,常常都选择了退让。然而,在上课的时间,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课程就无法顺利平稳地展开。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决。针对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抢的行为,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的是“等待”的技能;针对“喜欢的东西到了手里就不肯放下”的行为,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听到指令时平静交回”的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 安静交回强化物的技能。

 

ABA干预技术

 

这个训练采用了刺激淡入区别强化两个ABA技术。刺激淡入指的是我们在训练中逐渐改变刺激物的偏好程度,先从低偏好的物品开始,这时孩子的反感度和抵抗度会相对比较低,平静交回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正确反应能发生,我们才有机会去强化这个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慢慢养成并巩固这个好行为。随着训练的进展,我们逐渐介入偏好度更高的物品,直到孩子面对高偏好的物品时,仍然可以做到按要求平静地交回。

区别强化指的是对于适当与不适当这两个行为给予不同的后果,让孩子自己体验和学习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这里,适当的行为是指孩子能平静地交回偏好物。当行为发生时,我们给予强化,即孩子可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不适当的行为是指当我们收回偏好物时,孩子出现抵抗、抢、哭闹等行为。当这类行为发生时,我们采用削弱的后果,即孩子不能得到其想要的物件。

 

阶段一

交还低偏好的物品

  

目标行为:

当教导者给予指令:“时间到了,还给老师”时,孩子能在2秒内平静地把手中的偏好物还给教导者(没有出现哭闹或尖叫等不恰当行为)。

  • 小年龄的孩子,我们采用“老师收回”的形式,即在指令后,老师从孩子的手中拿回物件。这时,学生需要不出现抵抗和发脾气的不适当行为。
  •  认知年龄在四岁以上的孩子,我们教导孩子“主动交回”的行为,即在听到指令后,孩子能平静地把物品递交给老师。

教学材料:

  • 孩子偏好的物品3种以上、计时器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可以隔着桌子。

2.   教导者给孩子一个低偏好的物品,告诉孩子给他玩,然后设定计时器8-10秒,开始计时。

  •  计时器不需要放在孩子面前,但也不要放得离孩子太远。

3.   当计时器响起,教导者给指令:“时间到了,还给老师”,同时伸出手掌在孩子面前。

  •  这时不要急于按停计时器,刚介入训练的孩子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计时器响了,所以老师直接按停,会无法建立“计时器响”和“交还偏好物”之间的关联。

4.   教导者手把手辅助孩子提交,或收回孩子手中的偏好物。

  • 初介入训练时,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交回或直接收回。
  •  随着训练的进展,孩子在被要求交回物件时的反抗程度(拿着物件不松手的力度)越来越低,教导者在指令后等1-2秒,孩子如果没有主动提交时再给予辅助。

5.   当孩子把物件递交给教导者或教导者收回偏好物,并且孩子没有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真棒,你有安静地把【偏好物1】还给老师,给你玩【偏好物2】”,同时马上把另一个偏好物递给孩子。

  • 在给出强化的时候,如果孩子伸手要来拿,教导者需要把孩子的手挡回去,即确保强化物是由教导者给出,而不是孩子自己拿的状态。
  • 如果辅助孩子提交的时候,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教导者仍然坚持收回偏好物,并且动作上需要坚决一些。然后教导者给出几个简单指令,在孩子完成指令后(可以是辅助下完成的),教导者将另一个低偏好物递给孩子。
  •  注意:我们在选择第一阶段的偏好物时,尽量选择孩子对于交回没有太大抵抗的物件。也就是说,孩子在物件被收走时:1)一般不会出现不适当行为,或2)即使出现低不适当行为,比如不肯松手、哼叽,行为的强度也很低,并且在物品被拿走后会很快停止。这一设置是为了确保孩子的正确行为可以发生,从而我们有机会强化正确的行为。

6.   重复以上步骤2-5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

数据记录:

  • 正确交回回合百分比=孩子在收回或交回偏好物时保持平静的回合数/总回合数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2次训练正确交回回合百分比达到90%以上时进入下一阶段的干预。

 

阶段二

交还中等偏好的物品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干预后,孩子已经可以做到在教导要求他交还低偏好的物件时,孩子能安静且及时地交还。这时,我们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干预,逐渐提高在训练中使用的物件的偏好度。

在第二阶段交还中等偏好物件的训练中,我们可以使用除了孩子偏好度特别高的物件以外的任何物件。这个阶段的训练程序和第一阶段完全相同。教导者注意以下事项:

  • 高偏好或特别高偏好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当家长想要强行要求孩子停止玩时,孩子会出现激烈的抵抗行为,如躺地、哭闹,且发脾气的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
  • 在介入中等偏好物件的时候,适当地对偏好度排一下序,从相对较低的开始介入,慢慢地转向到相对较高的物件。
  • 同一次训练中,在收回一个物件之后会给予另一个物件。两个物件之间在偏好度上可以略有不同,但不要差别太大。
  •  因为有多个物件在交换给予,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给的物件,想要另一个,只要孩子想要的物件是在训练中使用的,就可以给予。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2次训练(跨两天)正确交回回合百分比达到100%以上。

 

阶段三

交还偏好物后插入指令

  

在完成第二个阶段的训练后,孩子能平静地把物件交回,但马上我们又给了孩子另一个玩的物件。这样的设置,很难让我们的早期干预平顺的展开。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当孩子交还偏好物后,他可以从事一些学习活动,然后再去玩,即强化物跟随在学习行为之后,用以维持巩固新学习的技能。因此,我们需要在阶段二的基础上,将学习指令穿插进去。具体的干预程序如下: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

2.   教导者给予孩子某一偏好物件,在孩子开始把玩时按下计时器(时长为8-10秒);

3.   当计时器响起时,教导者伸出手掌在孩子面前,同时给予指令“时间到了,还给老师”;

4.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交,教导者手把手辅助孩子提交;

5.   在收回偏好物后,教导者口头夸奖孩子:“很棒,把【偏好物名称】还给老师了”,然后辅助孩子坐好手放好,给出1-3个简单指令,比如拍拍手、握手、跺脚等。

  • 如果孩子等待的时间不够长,可以给一个非常简短快速的夸奖(如:真棒),在收回偏好物后,要求孩子手放好就马上给出1个指令。
  • 给出的指令数量按孩子能等待的时长来选择,不太能等的孩子给1个就可以,可以等待的孩子按正常的教学速度完成3个指令。

6.   教导者辅助孩子完成当前指令,夸奖孩子后马上给予偏好物。

7.   重复以上步骤2-6.

针对等待时间不长的孩子,教导者在做这个项目时不要纠结孩子是不是能独立完成指令。教导者及时给予辅助帮助孩子完成,让孩子可以尽快得到强化物,既帮助孩子建立听从指令和强化物之间的关联,同时可以避免因长时间得不到偏好物而可能引发的问题行为。

随着孩子等待能力的提升,教导者逐渐放慢指令的速度。当教导者可以按正常速度完成3个指令时,在孩子完成每一个指令后给予一个代币,集满三个代币让孩子交换强化物。到这里孩子就进入了正常教学的流程了。

 

阶段四

交还高偏好的物品

  

在第一、第二两个阶段的训练中,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够保证从孩子的基本能力出发,并且每次难度的提升幅度(偏好度的变化)不是特别大的话,基本可以保证孩子在训练过程里不出现或者非常少出现问题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被要求交回最喜欢的东西时,孩子也能做到平静地听从。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帮助孩子建立交还高偏好物件的服从度与耐受力。在做这个训练时,我们需要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有一定的预期,准备好去应对。

交还高偏好物品的干预程序仍然与第一阶段相同,但要注意以下事项:

 

如果能有两个偏好度接近的物件,这两个物件交替使用,即在收回一个时,如果孩子平静交回,马上给予另一个。

 

如果孩子特别偏好的东西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只使用这一个偏好物,即在孩子平静交回之后,夸奖孩子,然后马上再把这个偏好物给孩子玩。

 

每次给孩子玩的时间不要过长,保持8-10秒,孩子玩得时间越长,要拿回来的难度就会更大。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问题行为,教导者平静地告诉孩子:“时间到了要还给老师的,一会儿还可以再玩。”然后和孩子做一些其他的互动或可辅助的训练,比如一步模仿、一步指令。当孩子情绪稳定地跟随2-3个指令后,教导者就可以再次把偏好物给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行为,比如躺地、哭闹,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教导者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互动或训练,但暂时不给予这个偏好度最高的物件。

 

如果教导者发现孩子在做这个练习时会出现过激的问题行为(已经完成训练一和二的孩子基本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将这个项目放在每次训练的最后15分钟做,以免影响孩子的其他训练项目。

 

偏好程度越高的物件,其强化作用也越好。但如果物件给了孩子就收不回来,强行收回时孩子会发脾气,那么同样会影响训练。所以,在完成当前训练之前,建议这一些物件暂时不在训练中作为偏好物使用。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天训练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行为,即达到100%的正确回合百分比,这个阶段的训练就完成了。
  • 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在早期干预的训练中使用高偏好的强化物。如果直接使用仍然会有问题,我们可以再一次展开第三阶段的训练,给孩子一个过渡练习的机会。

 

训练中避免过激行为

 

 

小技巧 TIPS

 

及时辅助:在训练初期,当教导者辅助孩子交回或直接拿回物件的时候不要犹豫,一旦进入对抗状态(家长要拿,孩子不松手)则更容易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相反,如果教导者在给指令的时候直接收回了物件,物件一旦离手,后续又马上给予了强化,问题行为反而不容易发生。比如给孩子玩手机,在计时器响时,教导者马上说:“时间到了,手机还给妈妈吧”,可以在说的同时辅助孩子交还或直接收走手机。

 

及时强化:在训练初期,教导者一旦把偏好物拿回手中(这时需要确保孩子的手已经没有接触偏好物,也没有出现伸手要拿或抢的状态),马上夸奖孩子并且给予强化。比如教导者收回了手机,孩子还没来得及闹情绪,教导者马上说:“你那么乖把手机还给妈妈了,再给你玩一会儿吧。”同时把手机交还给孩子。在孩子打开视频或游戏后,启动计时器,进入下一回合的练习。

 

延宕强化:当孩子知道偏好物被收走之后还是有机会继续玩的,他们就很少会在教导者要求收回偏好物的时候发脾气了,而是会出现等待教导者给回偏好物的期待状态。这时教导者开始延迟强化的给予,延迟的时间一般在2-5秒。教导者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增加反馈的语言长度,夸奖时增加与孩子的肢体互动来填充这个延长的时间。

 

写在最后

对于早期干预中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哭闹行为的强化历史比较短,所以这个训练并不难实现,一般在1-2周之内就可以完成。然而,早期干预的其它训练项目是与当前项目同步展开的,家长和老师常会问:“在收回强化物时,孩子会发脾气,训练还如何展开?”我们给出一些可能能帮助到大家过渡的建议:

  • 刚进入训练环境的孩子需要先与老师建立关系,所以第一周的训练强度会比较低,老师与孩子多互动。既然主要任务是跟孩子玩,我们当然也不需要特别纠结使用哪些特定的强化物。
  •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而言,食物是有效强化物之一。在训练初期,可以先使用食物强化物。在训练开始前,先将食物强化物分成小块,给予时不呈现整袋包装,吃多少给多少,自然也就不存在孩子抢或收不回来的问题。
  •  如前面提到的,会引发孩子较高强度问题行为的偏好物,在训练四完成前,先不作为强化物使用。所以如果环境中有这些物件,教导者需要在上课前先将这些东西收好,不要让孩子看到。

 

 胡志芬

(BCaBA,广东惠州)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