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孤独症康复融合是否要孩子恢复成普通人?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7-08

孤独症孩子可以上学吗?孤独症孩子想要融合就得恢复的和普通人一样?孤独症治疗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消除孤独症,而是通过提高孩子的社会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孤独症孩子进入社会融合的目标设置应以孩子自身实际能力为基础,孤独症康复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和普通孩子一样。家长或老师在时机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为孤独症孩子创造融合环境。

 

 

进普校、接受融合教育是很多中、轻度的小龄高功能孤独症孩子早期干预的重要目标。融合教育的意义在于将孤独症孩子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会模仿、以及人际交往发展。在理想的融合状态下,融合教育不仅对孤独症孩子有益,普通孩子也能学习到理解差异、包容多元,从中受益。

 

但现实生活中的融合教育开展地并不顺利,家长或老师在尝试的过程往往出现产生偏离和误解,对于融合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模式还存在不少的误区。

 

1)拿普通孩子标准要求孤独症孩子,认为他们在各方面都必须和普通孩子保持一致,实行完全的无差别对待,因此设置较高的融合门槛,只要孤独症孩子的行为表现稍有偏离可能就会失去融合机会;

 

2)把融合教育理解为仅限于学校,认为只要孤独症孩子能在幼儿园、普校随班就读即可,但不关心孩子具体的融合状态和表现,导致出现这两种情况:第一,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进了普校就万事大吉,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属于学校,孩子回到家后就不再需要融合;第二,对于部分没有条件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孩子,家长会认为他们与融合教育将彻底无缘,因而选择放弃干预和泛化,完全忽略孩子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的融合教育。

 

3)认为融合教育的实施者仅局限于老师,忽略家长的作用。学校的老师的确是孤独症儿童融入学校教育的关键角色,但对孤独症康复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在于家长。孤独症孩子对人的关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都是从与父母的互动开始的,亲子关系是他们最早接触的,也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家长的日常活动和教育方式将会对他们的社交和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只要进入普通的人群或集体,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就会出现,就会表现出与他人的不相融关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教育并不局限于幼儿园、普通学校,而是涵盖了孤独症儿童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所有普通人群和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各个公共空间以及对应环境中的人。

 

 

但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人群进行融合是有门槛的,真正有价值的融合教育,要求孤独症孩子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融合技能,在正式入学之前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安坐能力:能按要求安静地坐在教室中听讲;遵守课堂秩序,不乱跑,保持安静、没有老师允许不能随便说话。

注意力集中:可以控制并维持注意力,大部分时间可以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走,真正做到有状态的参与。

指令服从能力:能听从并回应老师的集体指令,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

 

规则意识:遵守学校里的基本规则和课程潜在规则,比如可以分辨上课、下课铃声,什么时候要呆在教室里,什么时候要开始室外活动。

环境参照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其他环境,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需要调整个人行为。

生活自理:能独立喝水、吃饭,课间去洗手间、洗手、穿脱衣服、处理自己和相关环境的卫生。

 

安全意识:能够安全上下楼梯,使用各种学习用品,遇到突发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知道保护隐私,放学后不随便跟其他人离开等。

社交技能:具备交换、轮流、等待的能力,可以配合他人,关注并模仿同伴。

情绪控制和自我管理:不会随意乱发脾气,没有明显的自伤和攻击他人的行为。

 

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及能力基础分阶段进行,从幼儿园、小学到工作、就业,要循序渐进。融合并不是意味着孤独症孩子进入环境后完全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帮助。

 

高质量的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多方参与和协作。即便是有一定能力基础的孩子,在他们刚进入一个崭新的融合和环境时,可能还是会出现明显的适应能力障碍。这时候家长应该联合特教老师以及学校,考虑是否陪读,或是引入专业的影子老师来帮助孩子适应。

 

孤独症的症状伴随人终生,无法彻底根除。融合是帮孤独症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环境,只要他们的孤独症特质不影响或干扰他们在所处环境中的活动,在融合环境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做到有状态地参与,能依靠自己或是在他人有限度的帮助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没有明显的适应性障碍,就应该认定他们具备相应的融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