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自闭症儿童上学—同学说:“如果你帮我打某某,就给你好吃的”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7-12

 

你的孩子在普校融合时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有同学看他能力弱、无法分辨是非,背地里怂恿他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甚至是一些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件,比如,哄小男孩儿进入女厕所,揪女同学的辫子,严重一点的被教唆去打人,或者破坏公共财产等。

 

这些事情一旦发生,作为当事人,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我们的孩子,父母辛苦营造的环境会大打折扣,背后出主意的同学却很难被发现或得到应得的教训。前段时间,一位谱系家长就遭遇了这样一件事,先来听听孩子家长的讲述。

 家长事件陈述 :

 

儿子今年7岁了,长得比一般同龄小朋友壮实些,人高马大的,可心智又跟不上别人家孩子。

 

前段时间疫情,孩子们居家上课期间,发生在班级群里的一段对话让我很是担忧。几个孩子用微信在聊天,其中有两个孩子聊着聊着突然@了一下我崽。

 

“如果你帮我打xxx(同班同学名字)的话我,就给你好吃的”

 

原来是聊天中,其中一个孩子说不过另外一个孩子,便@儿子,让他帮忙揍另外这个孩子,并许诺我崽喜欢的零食为强化物

 

当时儿子拒绝了,说我不打人。但我仍然担心,他会经不住食物的诱惑(他对零食这个强化物基本没什么抵抗能力),尤其是别人当面给他的话,去执行一些错误的指令。他有可能不会被霸凌,但也有可能成为霸凌者的“打手”。

 

事后,我有跟他说不可以打人,要控制自己,并告诉他如果打了人会有什么后果。并且向他输入,我们的小手可以干什么正确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邀请到一位陪读家长和一位专业的影子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经验出发,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李岩和儿子

 

灭火还是种种子?

 

作者|李岩

谱系家长,儿子10岁,读普小三年级。李岩也是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的监事。她坚信全纳教育点亮人生,谱系家庭单打独斗不可取,最终还是要抱团取暖,依靠团队的智慧解决问题,为孩子的成长、融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这件事让我想到的是校园环境的建设问题,再小一点说是,谱系孩子所在班级的氛围建设问题。

 

毋庸置疑,一个好的班级氛围是所有谱系家长渴求的。我们看到的是在班级中老师,同伴对谱系孩子的帮助,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生命与生命的影响一定是相互的,谱系儿童所在的班级,普通孩子也会受益颇多。跟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同班,他们能认识到不同的生命状态,了解到怎样跟这样的孩子相处,进而支持他们融入校园。长大之后,他们对残障人士的歧视、不了解也会减少,支持和包容就会增多,这是一种生命教育。

 

针对上面这位家长的困惑,我总结了应对这类问题的三个策略,一个是“化敌为友”,第二个是“抓住机会”,第三个是“整合资源”。

 

化敌为友。从孩子上学接受教育,再到毕业后实现庇护性/支持性就业,他的全生涯支持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多人的帮助。这条路并非坦途,很多家长都有切身体会,在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坏孩子”欺软怕硬,或欺负、或挑逗咱们的孩子,以供他们取乐。

 

分享一下我的孩子遭遇的类似事件吧。儿子上一年级时,我陪读,有一阵儿,他们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儿很爱拉着他在操场上玩。我观察了好几天,那个男孩会拉着我儿子在操场上转圈,转得非常快,然后突然松手,我儿子就会摔倒。

 

看到这样的事,我心里挺心疼我儿子的,但那会儿我只是在远远看着,暂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此后在课间,我都会有意识地跟这个男孩玩一玩,时间长了,发现这个小男孩也很喜欢我。有一天,我就跟他聊天说:“XXX,你喜不喜欢跟阿姨玩?”他说“喜欢”。

 

我又问:“那你喜欢阿姨吗?”他说“喜欢”。我说:“那阿姨跟你商量一件事,XX是阿姨的儿子,阿姨很爱他,所以阿姨希望你跟阿姨一起来保护他,怎么样?”

 

他说“好”,之后就没有再出现前面的行为。

 

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如果总是那一两个孩子爱恶作剧,家长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约上孩子和孩子的家长出去玩一玩,给他们制造一些相互了解的机会,在最小的范围内化解矛盾。如果这个孩子愿意跟我们的孩子交朋友,对谱系孩子在班级的融合会更有帮助。

 

图片来自网络unsplash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轻易给其他孩子定性,采取非常极端的态度,给双方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想想小时候,我们也会议论,XXX不好,但长大后他也没有成为坏人。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恶意戏弄咱们的孩子,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不了解。我儿子那个同学后来在班级里就对他展现出了一种责任心,比如我儿子下课出去半天还没回来,他就会说:“阿姨,他跑到XX去了。”

 

当然,对于老师、家长采取各种方法都解决不了的,甚至已经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该维权还是要维权。我们要尽量避免事情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二个是抓住机会,这跟第一个做法紧密连结。

 

孩子一旦进入学校,班级氛围构建的重要性是大于孩子能力建设的。因为他的能力建设非常慢,很多技能都要以年为单位进行学习,核心障碍甚至无法改变,谱系孩子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学习,给支持才是最重要。

 

随着他年龄增长,同学们戏弄他的方法、地点、语言会越来越隐蔽,隐蔽就意味着孩子分辨的难度会增大。所以在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抓住机会第一是要抓住在班级里倡导的机会;第二个要抓住跟班级同学去融入的机会。文章开头这位家长的求助不失为一个契机。比如,家长一直想陪读学校不同意,或者家长一直想找机会在全班做一次倡导活动,我们可以趁此机会跟老师提出要求,表达这样的意思:老师,您看,由于同学们的不了解,班级里出现了这种事情,发生了这样的行为,是否可以有机会,向班级的孩子做一下倡导,科普一些自闭症知识,这样可能会减少今后误会矛盾的产生,对孩子们品格的养成也更加有利。

 

第三个是整合资源。从全生涯支持的体系来看,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需要的资源有重合,也有不同,但需要的资源肯定是越来越多的。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可以想一想,学校当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给孩子提供支持?

 

通常来说,自上到下大概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班级任课老师、班级同学、同学的家长这样一个顺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重新梳理我们可以整合的资源。比如班级里是不是有一些心智相对成熟的同伴可以发展一下,下课时帮我们“盯”着点孩子?

 

有的家长没有向学校公开孩子的谱系身份,在解决矛盾时就得小范围地化解,比如约孩子和孩子家长一起出去玩,让两个孩子多沟通,把这个孩子变成家长的帮手。这样,哪怕家长不陪读,也可以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细节。

 

说实话,很多家长过不了心理这关,觉得要保护孩子,便不能说出实情。实际上,其他家长是能看出来的(隐藏在人群里不被看出来的孩子还是少数)。还是要用诚意跟人家沟通,大家都是当妈妈的,应该能引起一些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陪读这三年,我也踩过很多坑,比如跟学校沟通孩子的事情时,不断地提要求,希望学校怎么怎么样,但仔细想想,在目前融合教育还没有全面普及并实践的情况下,学校凭什么要特别照顾我儿子?

 

所以我改变了策略,我会告诉家长、学校怎样去解决某个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其他孩子有什么帮助,解决不好又有什么影响,把不好的行为扼杀在萌芽里,就顺畅多了。

 

面对矛盾纠纷,个人经验是,每次想问题时都站在全生涯支持体系的建设这个角度去想,把时间线拉长,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且大概是接连不断的,如果我们一直想着去灭火,哪里有问题扑灭哪里,那会很辛苦;换个角度,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件事的发生当作一个契机,去给身边的人种种子,让身边的人心里埋下一颗接纳,理解,互助的种子,那我们孩子成长的路上就会多出很多帮手、老师、同伴,他们的路才能越来越顺畅。

 

杨静静老师

 

针对不同能力孩子的干预策略

 

作者|杨静静

慈度星影子老师,从业四年多。杨老师相信,陪读就是努力扮演好个案需要的任意角色,是严师,是亲人,亦是朋友,只有在给足孩子安全感的同时才能跟孩子一起成长。

 

在我的陪读和教学生涯中,遇到这个问题比较少,可一旦发生,处理起来还是有些复杂。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校园而不是微信聊天群里,由于其隐蔽性,当下我们很难判定到底是谁的责任。

 

个人觉得,如果事情还没有发生或者没有造成恶劣的后果,如别的孩子鼓动我们孩子做的是一些小打小闹或者恶作剧的话,这件事的重点就变成了,不能过分去追究这个问题本身是什么样子,要跳出这个问题去看,我们到底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然后用一个不伤害其他小朋友的方法来解决最好。

 

以前一直设想,如果普校能够开一些专题班会,给孩子们科普一下孤独症孩子都有哪些特质,并说明他们需要的帮助,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陪读时间长了就发现,我们的陪读不仅要帮助谱系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集体生活,还得想办法教会班级的普通孩子去接受一个特殊需要孩子的存在。

 

以下几点是我的个人想法,愿意跟更多陪读家长和老师交流:

 

❶日常陪读中,老师也要给予普通孩子正向引导。有很多孩子其实是愿意跟陪读老师交朋友、打交道的。

 

❷如果发生了文章开头妈妈说的情况或者其它矛盾,陪读老师必须实事求是把问题陈述给家长,不能出现因个人觉得自己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逃避责任的情况。因为陪读老师偶尔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整个事情的走向,所以,保持客观是很重要的。

 

❸家长或陪读老师处理问题时要平心静气,不要只站在为我孩子“讨回公道”的立场去解决问题,这样反而容易不占理。

 

❹跟班主任打好交道。很多班主任表面看起来严肃,但如果我们本着建设良好班级氛围的动机跟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还是愿意帮助我们的孩子的。所以陪读老师的工作不仅是带好孩子,还要适当地给班主任及各科老师传递孩子的情况。

 

另外,关于这个话题,我想从陪读老师和家长配合的角度,延伸一点“关于家长的推测”,家长会从很多渠道(如公众号报道、其他家长的分享中)听说谱系孩子在普校融合中的新闻,有时难免会下意识地根据孩子提供的一点信息,去脑补和有诱导性地询问在学校发生的事,这些都能理解。但在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事件前因后果,而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对陪读老师、班级老师或同学进行揣测,可能会伤害陪读老师或者班级师生对我们孩子的热情,这点需要引起注意。

 

图片来自网络unsplash

 

另外,这样的事件涉及到孩子的心智能力,从干预策略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针对孩子的能力程度说,我大致分三个程度的孩子来进行分享——

 

01 典型自闭症

 

卡片教学,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是不好的、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如知道隐私部位、明白什么是打架,哪些情绪是生气,简单表达“谁打我了”等。在认识了这些以后,慢慢地在生活中从认识情绪→陪读老师辅助说出情绪→主动表达。

 

02 有一定学习及社交沟通能力的孩子

 

可以教授一些高级的事件应对能力。从认知情绪→描述事件→教授策略,锻炼孩子自己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可以先从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些小事练起,陪读老师先说给家长,再由家长询问孩子,看孩子表述得是否准确。

 

这样进行多次锻炼,再慢慢过渡到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自己有意识地主动跟家长分享。

 

03 沟通能力很强,表达能力相对较好,但有较大情绪问题,不能独立陈述一整件事陈述给家长及身边老师的。

 

这类孩子能力比前面两种更强,但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重点是,能否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家长可能要做的事情是,观察孩子处理完这个问题之后有什么样的结果,再根据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干预。即从认知→表达一件事→独立处理这件事。

比如,别人拿走了孩子的橡皮,陪读老师经过沟通,让小朋友还了回来,但我们的孩子可能从哪里学了脏话,在这个时候开始骂人,导致矛盾升级,影响之后的社交,那我们就要让他知道,任何事情先学会用语言表达,比如橡皮要不回来可以先问问老师怎么办之类的技能。 

 

您的孩子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您是如何解决的?欢迎家长、影子老师前往公众号【ALSO孤独症】在后台留言共同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