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自闭症儿童上学需要哪些准备?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8-24

自闭症孩子怎么上学?自闭症儿童上学需要哪些支持?安坐能力、规则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融合必备技能是决定自闭症儿童能否独立上学的关键,家长在早期的居家干预中就要开始为融合教育打基础。对于近学龄期的孩子,家长要先对孩子进行融合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以及融合方式。

 

 

上学是自闭症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适龄的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如果能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顺利进入普校就读:

 

1)具备基础的融合技能

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能独立就餐、如厕,有一定的安坐能力,可以遵守简单的课堂指令、集体规则,能保持情绪稳定,控制自己的行为,基本没有明显的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便勉强进入普通学校,不仅会影响普通孩子正常上课或直接被学校拒收,根本的问题在于孩子本身无法从融合环境中获得成长和学习。自闭症孩子强行进入一个与自身能力不相符的环境,给家长、老师和孩子带来的挑战过多,一方面会难以长期坚持,另一方面则是失去融合的意义。

 

2)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

自闭症孩子能选择的学校包括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具体选择哪一种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慎重选择。家长要综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学校的融合政策、是否允许陪读、特教资源是否充足、距离家庭远近等多面的因素,融合环境不仅要适合孩子,还应该要方便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决定自闭症孩子能否上学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前为孩子做好能力储备。上学并不仅仅是让自闭症孩子可以坐到班级教室里就行,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即模仿、跟随、指令服从等,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在融合环境中得到锻炼。因此,家长在早期的居家干预中,就要注重对一些上学前备能力进行培养。

 

第一,安坐能力

普通小学要求学生可以安静地坐在教室中听讲,遵守课堂秩序,不乱跑,且能保持安静,不随意发出怪声或大声说话。安坐能力也是自闭症孩子进入普通小学的必然要求,即上课时不能出现多动、乱跑、摇晃椅子,或是大声喊叫等影响他人的行为。

 

第二,注意力集中

专注能力是保证孩子能听从各项指令的前提。自闭症孩子要上学,必须延长自己保持注意力的时间,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课堂内容上,大部分时间都能做到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走。

 

第三,听指令能力和语言能力

即孩子在学校能听得懂老师的指令并按指令的要求去做,且具备简单的日常沟通能力,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能回应老师的指令。

 

第四,遵守规则

需要做到遵守课堂规则和校园集体规则,比如分辨上下课铃声,懂得升旗、做操、考试、体育课等集体活动的规则,必能按规则参与。

 

第五,环境参照能力

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需要调整个人行为,比如跟随朗读、跟随翻书、跟随课堂练习、做操排队等,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时,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第六,生活自理能力

能够独立进食,课间去洗手间、洗手、穿脱衣服、处理自己和相关环境的卫生,可以保管自己的物品,除独立如厕以外,其它的能力即便无法独立完成,也可以在有辅助或提醒的情况下完成。

 

 

第七,安全意识

能够安全上下楼梯,使用各种学习用品,遇到突发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不会轻易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或是自己单独去危险的地方。

 

第八,社交沟通能力

能够交换、轮流、等待,可以关注并模仿同伴,配合同学完成任务等。家长在前期训练中,可以社交游戏和故事为载体,训练孩子的社会交往技巧,比如与人接触的正确方式,学习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比如懂得适时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谢、歉意,以及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拒绝。

 

第九,情绪控制和行为管理能力

没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自闭症孩子会更容易被环境接纳,没有干扰别人或是明显破坏公共环境氛围的举动,是自闭症孩子获准进入融合环境的一项重要认可,这也是自闭症儿童家长早期干预的重点之一。

 

除能力训练以外,家长在自闭症孩子的上学问题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

①正确看待普校和特校的优缺点

对于自闭症孩子个体来说,上普校和特校各有利弊,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普通学校的环境和课程设置,让自闭症孩子跟普通孩子一起学习,可以充分锻炼他们的社交和环境适应能力,但对孩子的能力要求也更高,相对而言,特校对于基础能力较弱的孩子要更为友好。部分家长要纠正“唯普校不上”“孩子上了特校就完了”这类错误观念,客观看待普校和特校各自的优势。

 

②提前了解入学要求

普校和特校对自闭症孩子都有相关的接收措施和就读要求,家长要提前了解,做好功课,通过实地探访和校方进行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其他谱系或普通孩子家长的意见,对各个学校的融合政策和特教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选择学校时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③评估孩子的能力

认清孩子的实际能力,评估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程度,结合家庭能提供支持的力度,比如能否陪读等,为孩子匹配适合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