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子被一群同学欺负后……
今天这一期“ALSO智囊圆桌会”,我们聊陪读,尤其是陪读中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先看一下案例嘉宾的自述。
嘉宾自述:
我的儿子小A今年7岁,自闭症谱系,目前上普校二年级。
上小学之前,孩子上过一年幼儿园,后校方以班级变动为由劝退,孩子只好重新回到机构干预。到了学龄,小A在残联的建议下按时入学。
入学第一天,小A非常兴奋,时不时离开座位乱跑,老师追出去拉了几次,孩子都没反应。中午,校方紧急约谈家长,要求陪读。于是,小A爸爸入校陪读。
陪读前两周,孩子非常乐意执行起立、举手、坐姿等规则,但也伴随很多问题,如:听课听高兴了会大喊;上完一节课后沉浸其中,不愿意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看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开小差,也跟着学等。爸爸会通过叫小A名字或用手指戳后背等方式,提示孩子该做什么了,孩子一般都能领会,老老实实照做。
还有些时候,小A会直接哭闹,这时爸爸会把他拉出班级,在运动场上批评,让他原地跳100次发泄。以至于发生了有家长围观,误以为老师在体罚学生而报警的情况。后改为在洗手间批评。第一学期结束,小A在跟小朋友的社交上仍旧缺乏技巧,下课后一般会看喜欢的书,小朋友找他玩没反应。主科考试成绩还可以,中上游水平。
第二学期,小A可以在辅助下跟其他小朋友互动,也知道自己写作业。爸爸开始减少干预,退出陪读,有时下午让他独立上2节课;或家长到校但不进班,在门外观察。
这一学期发生了一件事: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拉了一群同学围打小A,恰巧被小A爸爸看到。同学们作鸟兽散,但带头的小孩被逮住了。小A爸爸想拉他的手去见老师,他缩了,爸爸顺手揪住他耳朵,走了一小段(3米以内)。突然想起这样不太好,改握着他的手去见老师,小孩挣扎,跪在地上被拖行了约5米,后面是拉着他走的。
事后,那小孩妈妈来讨说法,校方表示,双方都有错,互相道歉解决。于是双方家长见面,校领导列席,对方孩子妈妈先道歉,说小孩淘气,只是跟小A玩玩而已。小A爸爸接受道歉后也跟着道歉,说小A被欺负,没压住火,自己有个这样的孩子心力交瘁,甚至有点抑郁症,最难过的时候都想自杀。双方谈了些交心的话。
没想到,那孩子的妈妈以此为由,要求校方禁止小A爸爸进校。校方考虑到事件影响,建议小A转学去培智学校。被拒后,校方态度转变,要求找陪读老师,保证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小A父母同意找老师陪读,但由于经验、工作地点等原因,没找到合适的,且陪读费用较高,长期陪读难以支撑。
现在,二年级上学期开始了。开学以来,小A没有辅助,越来越拉胯,各科老师都无能为力。校方有点想变通,让小A爸爸再次进校辅助,第一天还能进校,第二天门卫又不让进了。于是爸爸跟门卫抱怨了几句:“又不是我喜欢进校的,是老师搞不定,才叫我进来协助的。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家长进校是帮学校忙,不让进我就不进去了吧。”
正巧校长从校外回来,听到了非常不乐意,态度坚决地跟小A爸爸说:“第一,必须要陪读;第二,爸爸上次的表现是污点,不可能让他进校陪读。”然后走了。
目前,教导主任同意小A爸爸在孩子问题集中的时间,中午和下午第3节(自习课)入校支持,但还是坚持让找专业陪读老师。这样的情况下,小A的父母有以下几个困扰:
1.家长陪读和专业陪读老师,该如何选择?
这涉及陪读效果和费用的平衡,若有机会、有条件能找到资深陪读老师,是最好的选择,但专业老师费用高昂,长期陪读支撑不起怎么办?若家长陪读,专业性不足,难免会有各种情况发生。
2.孩子在校内和其他同学起冲突时,陪读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3.陪读家长和校方或同学家长起冲突时,如何有效沟通解决?
以下是小A在ALSOLIFE平台做的0-6岁能力评估以及入学能力评估,可以看出,小A是一个能力还不错的高功能孩子。
小A的0-6岁能力评估
小A的入学能力评估
家长陪读or影子老师陪读?
尽管案例中的爸爸在陪读中做出了很多错误示范,但听完讲述之后,我们还是要心疼一下爸爸。毕竟谱系圈亲自带孩子干预的爸爸为数不多,上学陪读的更是凤毛麟角。
据妈妈透露,孩子确诊后,爸爸一度有点轻度抑郁,身体也不是很好,做过心脏支架。为了陪孩子干预,爸爸已脱离职场多年,家里的财政来源主要靠妈妈。如果孩子需要,他本可以一直陪读下去。只是没想到,当小A进入到更复杂的融合环境里,爸爸的方法和理念没有跟上,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
在选择家长陪读还是老师陪读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在小编采访到的一些专业人士看来,影子老师陪读是更专业的选择,他们受过系统培训,能更公正客观地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而家长很容易在孩子遭到不公正对待时失去理性,一旦沟通不畅,反而会成为融合路上的阻力。
“我们的困难在于,不知道需要陪多长时间?一两年还可以,再长就吃不消了。一方面费用不低;另一方面,专业的陪读老师不好找,我们找了半年,发现多数是小白,如果专业性不行、管不住孩子,还不如让爸爸陪。”小A妈妈说。
面对这种顾虑,很多老家长建议,还是要先抓主要矛盾,再从长计议。
“发生了这么大的冲突,建议无论如何请陪读老师进入学校比较好。”一位妈妈指出,“别管后面要陪几年,现在不陪读,马上就上不下去了。陪读和一对一个训不一样,只要能摸清孩子的脾气、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参与到集体中,就是好的陪读老师。”
另一位家长也表示认可,她说:“关于请不请陪读老师的问题,如果家长出去工作的收入可以平衡付给老师的工资,那么就选择请老师,毕竟旁观者清,老师会客观看待孩子的问题,家长也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或者也可以不陪读先上半天,让这件事淡化一下。“家长和学校的这种博弈,痛苦的是孩子,耽误的是孩子宝贵的低年级融合时间。”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也建议爸爸学习一下影子老师的相关课程,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家长陪读前应提前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多听有经验家长的意见。ALSO等平台有影子老师的课程,可以帮助家长弥补专业性不足的缺憾。我最近正在学,课程有大量的情景再现,通俗易懂,超级实用。”
▶“另外,爸爸身体不好,一定多关心爸爸的心理和身体,先大人再孩子。如果确实无法排解内心的情绪,可以看看心理医生,我们这些家长焦虑、抑郁的不少。给孩子支持是一辈子的事,家长要先把自己过好。”
还能陪读,真的要珍惜
当晚ALSO领学社区的家长讨论时,小A妈妈曾对学校作出一个评价:学校这么做就是图省事,最好都劝退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培智学校。这就是不同立场产生的不同认知——
01
学校老师:孩子要不影响课堂纪律,最好能有专业陪读。
02
校长:有点难办,要安抚被拖拽的孩子家长,要不然家长投诉,包括学校在内的各方都要承担责任。这个陪读家长有点情绪化,不能让他陪读,不然后面还会发生类似的事。
03
对方家长:我们家孩子虽然调皮,但这都是同学间的矛盾。这个陪读家长自身情绪不好,还抑郁,要是再惹到他家孩子,我们家孩子的安全怎么保证?
“不得不说,能接受家长陪读的学校已经很好了,很多家长还都徘徊在学校外面。”一位家长的话戳中了很多谱系家庭的痛处,“文中爸爸的做法,换到我小孩的学校,直接就给劝退了,还能陪读,真的要珍惜。”
可以说,由于支持不足,无法真正实现学校和家长地位上的平等,谱系家长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更多的是放低姿态、小心翼翼。一位家长就直白又无奈地表示,自从孩子入学以来,自己的态度谦卑许多,老师反映情况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好的,谢谢老师”,先拿出道歉的态度,再琢磨到底该怎么办。“委曲求全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都比不上孩子这来之不易的融合机会重要。”
“首先不能抱怨学校,老师跟家长问反映问题,更多是希望可以解决问题,家长要么自己解决,要么把方法教给老师协助解决,抱怨起不到任何作用。”一位家长说,“融合中,家长要表现出对学校、对老师的尊重。我们可以跟老师说,孩子的问题我来处理,不耽误老师正常上课。但别说,我来陪读是给老师减轻负担的,这听起来感觉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家长舍下面子,抛下自尊,也并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在学校不受欺负、不发生矛盾。小A妈妈就表示,自从小A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没有陪读之后,就经常被打,但孩子又说不清楚是谁打的,只能以问题行为(自残、哭闹、跑开等)反应。
“我儿子也是,前两天有个同学追着他,叫外号取笑他,放学是哭着出来的。他没办法回击,只能生闷气,扔自己的文具。”一位妈妈说。让她感动的是,那天放学路上,一位好心的同班同学一路安慰他,教他受到欺负要找老师。
“这就需要有正义感的同学帮忙,班干部、左右的同桌都可以收拢一下。”这位妈妈补充说,第二天,又有调皮的同学戏弄自己的孩子,这时小组长挺身而出带孩子去找老师。“如果冲突不大,家长尽量不直接参与进孩子间的矛盾。可以私下和班主任说一下孩子哭闹的原因(被人打)。在不点名的情况下,请求班主任主在班会上说一下,同学间要互爱互助,不要欺负同学,一般也会收敛一点。”
“我的处理方法是‘用孩子的方式’,我会说‘我也能告老师’,对方孩子就会get到,从而收敛。实际上,我并没有真的去告老师,不到十分必要的情况解决了就行了。同时也会提高防范,保持他们之间的距离。在班里总招惹咱们孩子的孩子,往往自身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先让这样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保持距离,做好预防,避免冲突。”一位家长支招。
不陪读的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述能力,每天放学后让孩子讲述在学校都干了什么,跟哪些人一块玩了等,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以身示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本案例中,有两个细节引发了家长的注意、讨论,第一个是“有些时候,小A会直接哭闹,这时爸爸会把他拉出班级,在运动场上批评,让他原地跳100次发泄,以免影响老师教学。发生过有家长围观,误以为老师在体罚学生因而报警的情况。”
从干预的角度来看,爸爸使用的惩罚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孩子小,我们可以凭借力量或权威压制他的问题行为,但随着他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需要得到尊重,尤其是高功能孩子。大庭广众之下的惩罚,对其他孩子、周围环境都会有一个暗示和引导,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一旦这个力量和权威不存在,真正的规则意识又没有培养起来,比如爸爸一年级下学期撤出陪读,孩子就干脆放飞自我了。
所以,在校园里管教孩子的时要尽量低调,不能像在家里一样,这样也可以防止给其他孩子欺负咱们的孩子以不良的示范。相反,家长可以在同学面前多表现我们努力爱孩子、支持孩子的行为,别人也会包容我们的孩子。
另外一点让家长觉得本来有理的事变得没理的做法是,爸爸想拉孩子的手去见老师,但孩子不愿意,爸爸便揪住他的耳朵,走了一小段(3米以内),后来又跪在地上拖行了约5米。
“陪读家长内心要修炼,遇到孩子被打,首先不要情绪化。我们的孩子规则意识差,说话不好,也可能会惹毛了人家。所以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别冲动,别什么话都说,毕竟你说的每一个字都能变成呈堂证供。”一位家长提醒,“可以努力把不好的事情变好,这次冲突完全可以变成一次情景教学,用真实发生的事情教孩子怎么解决问题,毕竟以后的路还是要孩子自己去走。”
针对目前小A同学家长的不满,也有家长建议,孩子妈妈可以尝试和那位家长谈谈,大家都是母亲,也许能达成理解。一旦家长松口,学校就不那么为难了,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小A妈妈说,这两天她遇到一位孩子的家长,从事融合教育工作,给予了她特别热心的指导,她也在家进行了尝试,效果还不错。“因为在家里布置任务,完成了孩子就可以得到奖励。他发现在学校得不到奖励,有点不愿意做。”妈妈说。
对于在学校如何强化孩子的问题,家长们也给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可以使用代币延迟满足,只要在学校完成了任务,回家就可以兑换奖励,或者家长把强化物交给老师,课间或放学后去领取,这样更自然,效果也更好;一些社会性强化也可以用起来。
“孩子能力不错,找一个陪读老师先能管住,然后一点点地加任务,让孩子能够守规则。能力好的话,跟个一年两年是有希望撤陪读的。”一位家长鼓励小A妈妈。
(图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