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心智理论

作者:马凌冬 2020-03-28
文 | 马凌冬

 

上一篇讲了心智理论是如此重要,这种“读心术”的能力从婴幼儿时期,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贯穿到成年,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将终其一生不断发展。家长需要用一种综合的、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心智理论的培养。

 

心智理论是一种综合的能力,需要很多其他能力做基础。比如对别人的注意力,对自己和别人情绪的认知,有意识模仿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等能力。心智理论的发展也与多种执行功能息息相关,就拿执行功能中的工作记忆来说,发展心智理论,孩子首先需要具有“情感记忆”的能力。要发展更高的心智理论能力,还需要运用执行功能中其他的能力,比如分析推理能力和预计能力等。  

成熟的心智理论

 

一个人的心智理论发展得成熟,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  知道本人和别人有各自的想法,感情,愿望和喜好;

2.  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有自知之明,也能从别人的行为和语言中比较准确地猜到他们的想法、感情、愿望和喜好;会察言观色,能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

3.  会运用这些信息(别人的想法,感情,愿望和喜好)来指导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行为。

 

 

培养儿童心智理论的几个方法

 

1.描述

 

研究表明,妈妈的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如果不断使用强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语言,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理论的早期发展。

 

对于幼儿,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使用“我”“你”,“我的”“你的”等词语,帮助孩子发展基本的“我和别人是不同的个体”的概念。然后可以开展感官为基础的描述:“我看到,你看到”“我听到,你听到”等。比如门外响起卖冰激凌车子的音乐声,妈妈可以问“冰激凌车在哪里?”孩子回答:“在门口”。 妈妈可以接着问“你怎么知道?”孩子说:“我听到了。”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强调“我听到这种音乐,所以我知道冰激凌车子在外面。”

 

进一步上升到以认知为基础的描述:“我看到了,所以我知道”“她没看到,所以她不知道”。家长可以通过自然情景教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观察别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比如上个训课的时候,可以设计情景,让妈妈参与。老师与孩子在厨房,特意让妈妈呆在书房。老师把一瓶汽水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餐桌上,然后问孩子:“你看到什么?”孩子回答“我看到你把汽水放在桌子上”,老师可以进一步说:“太好了!你怎么知道汽水在桌子上?”孩子回答:“因为我看到了”。 老师再问“那你妈妈看到了吗?” 孩子回答“妈妈也看到了”。老师这时候可以提议:“是吗?那我们一起去书房找妈妈,问问她看到没有?”


通过看,听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我们可以训练让孩子懂得如果别人不在场,那么他们看到听到的会跟你不一样。如果想让别人理解你说的事情,你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下面的图为例,一般幼儿还不能领会如果爸爸在电话上,他看不到你说的玩具是哪个,你需要进一步告诉他。

 

描述可以继续上升到以情感为基础:家长不断强调“我感觉”“你感觉”,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机会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相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反应。让“我感觉,你感觉,他感觉。。。”成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高频率词。“我感觉很失望,因为你又打弟弟了,你这样做让他感觉很难过”。“我知道你感觉很伤心,因为外面下雪,我们去不了动物园了”。 在生活中不断描述人们的各种想法、情绪和需要。每次我们跟孩子互动的时候,都是把两个人的想法和情绪分别描述出来的机会。

 

2.故事

 

利用共同读书的亲子时光,跟孩子一起分析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多引导:“他什么感觉?为什么?”经常停下来提问“你觉得下面这个主角该干什么了?” 做不同假设,帮助孩子预测别人的反应:“如果我把盘子摔在地上,妈妈会生气的”;“如果我把他的秘密告诉别人,你说他还愿不愿意跟我做朋友?” 尽情在故事中多谈论别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着重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同时锻炼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和一般NT的孩子比,自闭症儿童在讲故事时经常缺乏连贯性,缺乏故事中因果关系的发展与推断。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必须懂得听故事的人的理解力以及相关知识。故事要想讲得好,必须具有好的心智理论,强的逻辑思维和因果关系。

 

帮助孩子辨别真实的经验和听到的故事之间的区别,鼓励孩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与故事做对比。比如“故事书中说大白鲸怎样怎样,我们夏天去温哥华看到了大白鲸,不是这样的。。。”让孩子知道观念,想法与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人的想法在不断改变,这往往与客观的现实关系不大。帮助孩子懂得人们的想法在决定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客观现实 -- 他这样感觉,这样做,那只是因为他觉得。。。而不是因为现实怎样。 具有这种能力的孩子,长大以后分析问题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会比较强。不太会被别人的不同意见、偏见甚至批评搞的不开心。他们会知道“那是他的看法,他这样讲有他的原因,但我并不需要感到不高兴”。

 

3.游戏

 

在各种游戏中多使用“心智言语”。

假扮游戏:通过假扮游戏中丰富的故事情节,帮助孩子窥探并分析别人的想法。比如假扮“熊出没”的故事,可以一起分析 “我们知道光头强打扮成兔子。但是熊大知道吗?”“熊大不知道,因为他没看到我们看到的,所以他不知道这只兔子其实就是光头强”。

 

桌面游戏: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穿别人的鞋走一程,需要明白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不同。初级的心智理论具有自然性,比如孩子会说:“我饿了 -- 我想吃加州卷 -- 我吃到加州卷,感到很高兴”;高级的心智理论取决于想法和语言,具有社会性:“我想吃加州卷,我妈妈喜欢吃辣味金枪鱼卷。我们可以去那家日本店,每样都点一些”。 从自然想法 (“我”)进步到社会想法(“我和别人”),代表了孩子的心智理论的一个重要进步。在孩子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候,或者有玩伴的时候,桌面游戏是锻炼孩子懂得不同的人有不同视角的有效方法

 

需要猜别人心思的游戏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每个人的行为会不同。在培训中,我们重点讲过捉迷藏的游戏,藏的人的目的是不让你找到他,所以藏起来以后,应该尽量不出声!找的人的目的是要找到别人,所以要揣摩另外一个人的心思:“他上次藏在浴缸里,被我发现,这次他大概会藏在。。。”

 

4.  句子的本意与说话者意思之间的区别

 

自闭症儿童经常只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不能根据当时的情境适当运用语言,理解真正的含义。不理解别人表面上展示的情绪和他们真实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对理解以心智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复杂的语境,比如撒谎,讽刺,比喻等,都有困难。

 

比如当形容一件事很容易的时候,英文会用 “It is a piece of cake”,自闭症孩子会困惑,这件事跟蛋糕有什么关系呢?中文会用“这是小菜一碟”,孩子可能会瞄一眼桌子,桌子上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也会使他困惑。别的俗语,比如“满嘴跑火车”,意思是这个人话很多,而不是这个意思:

“Laugh my head off。。。”并不是把脑袋笑掉了,而是高兴得大笑的意思:家长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有意识地多使用俗语和比喻,帮助孩子理解。对话中特意加入笑话、比喻、夸张甚至讽刺等元素,多提供练习机会。    

 

“谱系”与“非谱系” 

 

上一篇谈到 NT 孩子到了四五岁,开始真正关心别人的想法和情绪,标志着真正心智理论能力开始形成,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这方面能力很欠缺。比如5岁的生日派对,两个孩子A和B都收到了一份他们已经有的礼物,他们都表示失望:“我家里有这个玩具!”然后都把礼物扔到一边。 

 

A患有自闭症,B是NT孩子。

 

表面上一样的行为,本质上有很大不同。A这样做是因为他有社交障碍,不懂得社交信号。如果事后有人跟A指出来,他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B没有A的挑战,他是个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自私又自大。他明知道会伤害别人,还这样做。打个比方,理解一个情绪,A可能要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训练,还要不断泛化,才能掌握。B可能三五次就明白了。但是A学会了以后会去做,B即便明白也不做,因为他觉得自己最重要。从这点来看,我觉得自闭症谱系上的孩子要可爱得多。

 

心智理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察你周围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一定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孩子长大后才能充分理解别人,尤其是看着不一样的人。自闭症的发生无法控制,但是家长可以注意加强孩子心智理论的培养。无论孩子在不在谱系上,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有同理心,同情心,能够关心并尊重别人,让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可爱的人,同时也具有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