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有教不会的孩子,关键在于帮助(辅助)

作者:星星雨 2020-03-02

文 | 李漆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孩子的学习生活过程亦是如此。

通过及时的帮助,能够建立孩子与别人之间的链接,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

通过有效的帮助,孩子能够学会理解我们的指令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让教学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通过恰当的帮助,能够降低孩子面对困难、不解时的紧张焦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帮助”是我们与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用好“帮助”并不容易,我们总想孩子能够自己做对,教着教着就变成了考官的角色,让孩子特别排斥和反感学习。

我们常常是一辅助就是不自觉地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解释,道理讲不通更是引发孩子的烦躁。

我们也会因为付出很多但总也教不会孩子而沮丧无奈;有时过多的帮助还会导致孩子的依赖,让我们疲惫不堪……

帮助,即“辅助”,在ABA 中有明确的定义、原则、方式和技巧,只有正确运用辅助,才能够保证我们对孩子的帮助是积极而有效的。

辅助要及时,不要等出错了再去纠正

案例1:“这个孩子总是习惯重复别人的问题,不会回答问题,是不是以后就不要提问了?”

分析:显然这个孩子还处于仿说阶段,并不懂得应答,每一次的错误回应都在加深孩子的错误印象,他始终不清楚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正确方法: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是禁止别人提问,而是在别人提问后,家长应该立刻在旁边示范正确的回答,让孩子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回应别人的提问,明白“问”与“答”的关系。

案例2:妈妈教孩子听指令“摸头”,孩子拍手,妈妈抓起孩子的手举到头上,孩子接着又摸了摸头,妈妈夸奖孩子“对了,摸头了”。

分析:孩子对于摸头的概念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发出指令“摸头”后没有及时辅助孩子摸头,而是等孩子出错后再纠正,反而加重了孩子对指令的混乱,“摸头”的正确反应究竟是拍手,摸头,还是先拍手再摸头?

正确方法:及时的辅助,能够帮助孩子在指令与反应之间迅速建立起正确的连接,如果我们慢了,孩子可能已经忘记了前面的指令,甚至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当的反应,形成了错误的印象或者导致了情绪的爆发,这都是因为我们的辅助不及时造成的。

多种辅助方式灵活运用,保证辅助有效

案例3:孩子能够回答名称,也知道功能,但不会区分问题,“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用的?”两个问题轮换时,就会出错,即便在发指令时有意识地加重发音,孩子还是很难对应问题来回答。

分析:如果仅仅是辅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可能不足以让孩子意识到两个问题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的教授就会显得很被动。

正确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问题写下来,提问同时出示字条,帮助孩子从视觉的角度上加以区分。孩子认不认识字都没关系,一开始,我们还可以增大文字的视觉反差,向孩子更具体地展示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一样。

如果孩子还不能识字,那就使用图片辅助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问题。

案例4:妈妈发指令“拿苹果”并指了指苹果所在的位置,孩子也用手指了指桌面,妈妈将孩子的手放好,结束回合;随后,妈妈将苹果往前推,放到更靠近孩子的位置后再发指令“拿苹果”,孩子拿起了苹果,妈妈奖励了他……

分析:妈妈的第一个回合中,“指”的辅助方式让孩子产生了误解,孩子并没有因为指的动作而理解了妈妈拿苹果的要求,反而变成跟妈妈做模仿。

正确方法:随后,妈妈的做法是及时调整,换用方位辅助,这一次孩子接收到了妈妈的提供的信息,做出了正确反应。这是一个积极想办法的好例子。

辅助有不同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及课题内容灵活选择,正确运用,才能够达到目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的辅助都是积极的有效的辅助。

辅助的重点是要分析孩子的困难所在,针对性的予以解决 

案例5:孩子有提裤子的意识,但每次都提不好,会把裤子扭成一团,每次都需要辅助。

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教孩子提裤子,辅助什么,怎么辅助?在和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总是大把抓住裤腿往上提,没有双手大拇指插进裤腰提裤腰的动作,这就容易导致裤子拧巴成一团。

正确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孩子提裤子第一个动作的标准是成功的关键。

案例6:孩子不规律排列的情况下点数8—10的数量容易出错,于是妈妈每天都会拿出时间来进行练习点数报总数,但孩子的反应还是不稳定,时好时坏。

分析:孩子在点数过程中的困难在哪里?在和妈妈交谈的过程中得知,孩子出错的原因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数着数着就忘了,会重复数。针对这种情况,单纯的重复性练习,出错了辅助再数一遍,意义微乎其微。

正确方法:我们的重点应该是教孩子学会找到起点,做标记,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点数的方法。

辅助的点越准确,辅助的方式越恰当,孩子越容易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观察,做一些分析,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从程度最小的辅助开始,根据孩子的反应情况循序渐进撤销辅助

案例7:孩子手部控制能力较弱,妈妈手把手教孩子捏起套杯并放进去,孩子整个过程看也不看,完全像个木偶人任由妈妈摆布,套完了就等着妈妈奖励好吃的。

分析:孩子只是手部控制不好,但并不是完全不会抓握或放,也不是不会看,但是妈妈过多的辅助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整个过程,孩子不但没有学习到如何放套杯,提升手部的控制能力,反而学会了不看不思考不参与,因为结果都一样。

正确方法:我们至少要求孩子眼睛看,在孩子看过来的一瞬间辅助将套杯放好;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逐步提高要求减少辅助,孩子看着自己放进去;最后才是孩子自己拿自己放,独立完成。

案例8:“孩子听见叫名字不会答应,我每次都在旁边拉她的手举起来,并大声示范“哎”,但是我哎它就哎,我不哎她就不哎。”

分析:有及时的辅助,却没有及时撤销辅助的计划。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在辅助下能够“哎”,并不代表真的学会了。我们要做的是在保证孩子正确反应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降低我们的辅助程度。

正确方法:家长可以从大声示范到小声示范,到口型,再到举手的提示…让孩子在一次次的练习与积累中,自己做到的部分越来越多,直至完全掌握。

从程度最小的辅助开始,根据孩子的反应情况循序渐进撤销辅助

案例3:孩子能够回答名称,也知道功能,但不会区分问题,“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用的?”两个问题轮换时,就会出错,即便在发指令时有意识地加重发音,孩子还是很难对应问题来回答。

分析:如果仅仅是辅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可能不足以让孩子意识到两个问题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的教授就会显得很被动。

正确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问题写下来,提问同时出示字条,帮助孩子从视觉的角度上加以区分。孩子认不认识字都没关系,一开始,我们还可以增大文字的视觉反差,向孩子更具体地展示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一样。

如果孩子还不能识字,那就使用图片辅助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问题。

总结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思考、判断,辅助也不例外。

好的辅助,可以帮助孩子加快学习的进程,降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变得更加信任与轻松。因此我们不仅不要吝啬我们对孩子的帮助,更要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才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带着孩子一点一滴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