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系统20——扩展语言长度(2):感官形容词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在区辨认知训练的系列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区辨常见的反义词,也就是形容词。训练的重点在于让孩子能根据属性的相对性来作出判断,比如两个物件相比,哪个大一点,哪个小一点;哪个长一点,哪个短一点。当然,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我们也会先简化一些形容词的训练,仅作为绝对概念来让孩子来了解,比如亮和暗、空和满、干和湿。

在所介绍的反义词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视觉来判断的,比如大小、多少、长短。所以,训练时只需要呈现刺激物,通过辅助来让孩子学习判断。然而,要教导味觉、触觉、嗅觉的形容词,就需要用到孩子这些方面的感觉器官,要让孩子去尝试和体会,以期孩子真正了解这些抽象的形容词的意思。换句话说,要让孩子切实地了解什么是甜,就需要让孩子去品尝很多甜的东西;要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光滑,就要让孩子去触摸表面光滑的物件;要让孩子了解什么是香,就要让孩子去闻不同的香味。所以,在训练时,我们会加入尝试的这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是记住了一个或几个物件是什么味道或触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孩子在大量接触后能泛化,能找出类似味道和触感的东西。由于这个训练对孩子自身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我们在基础认知训练中并没有加入这个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具体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区辨和使用与味觉、触觉、嗅觉有关的形容词。

需要说明的,如果在介入了一定量的样本后,孩子仍然没有将技能泛化,也就是说每每给出新的物件(包括食物)时,孩子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也不需要纠结在这个训练上。只要孩子通过训练能区辨和命名常见物品(包括食物)的味道和触觉,我们就可以不再在训练中继续项目教学,而是转到日常生活中教导和泛化。下面,我们先介绍如何训练区辨技能,然后在第二部分,我们再介绍如何训练孩子命名的技能。当完成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后,我们就可以回到前一篇文章中介绍的扩展语言长度的训练中,让孩子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或简单句子来描述物件或食物。

_

区辨训练(听者技能)

训练 1

区辨味觉形容词

 

_

目标行为:教导者呈现三种不同味道的食物,同时发指令,“找一找咸/甜/酸的”,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找出相对应的食物。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咸、甜、酸味道的食品各一件,如,海苔、QQ糖、柠檬汁。

_
_
_
_
_

 

  • 选择的食物味道不是孩子特别不喜欢的(否则孩子会拒绝尝试),但未必需要是孩子喜欢的;

  • 选择的食物的味道相对单一,需教导的味道是该食物的单一或主要味道。

  • 可选的食物包括:

_
_

甜:各类糖、巧克力、蛋糕、甜味饼干

咸:酱油、海苔、薯片、苏打饼干、咸话梅、各种小吃

酸:醋、柠檬(汁)、青橘、山楂、无糖酸奶、番茄酱

_
_
  • 使用酱汁时,可以用小碟子装(如下图),用筷子沾了给孩子尝。

_
_
_
_
_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依次让孩子尝一小口食物;

  • 如果是汁一类的(如酱油和醋),可以用筷子尖蘸一点给孩子尝;

  • 如果是酸味的水果(如柠檬),可以挤一点点果汁到孩子嘴里,切忌把整块水果给孩子吃;

4.   尝试完毕后,教导者将三种食物以一直线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桌面上(可以用小盘子盛放);

5.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然后给指令“找一找咸/甜/酸的”;

  • 指令出现的顺序随机,不要有固定规律;

  • 每一次训练中每一个味道的指令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6.   教导者辅助孩子找出相对应的食物。

7.   当孩子正确找出食物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食物名称】是【咸/甜/酸】的”,再让孩子尝一下当前食物,在孩子品尝时教导者再重复说一次食物的味道,然后给孩子一个代币;

  • 夸奖与孩子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描述物件之后5秒内给予;

8.   重复步骤4至7,进入下一回合;

9.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9-15个回合。

辅助与辅助撤销:

手势辅助:教导者手指指在目标物品上。

 

辅助撤销:

  • 教导者在开始教导初期指令后立即给予辅助,手指指在目标物品上,帮助孩子做出目标行为,然后逐渐增加手指与目标物品的距离,直至撤销全部手势辅助。

  • 在降低辅助级别时,教导者延迟给予辅助的时间,延迟时间以孩子不出错为前提,但不超过2秒。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零错误教学,教导者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要求他把手放好,可以给予孩子中性的回馈,如“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重发一次先前的指令,即孩子反应出错的指令。

  3. 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上一个等级的辅助,比如在失败的回合中,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在10cm以上,这次辅助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变为5cm左右,并且不使用时间延宕。

  4.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食物名称】是【咸/甜/酸】的”,再让孩子尝一下当前食物,在孩子品尝时教导者再重复说一次食物的味道,然后给孩子一个代币。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一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先让孩子尝一下三种新的食物,然后再让孩子根据指令来选择。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则再测试一组新的食物;如果两组测试均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对这组食物继续进行下一阶段训练。以此类推,直至孩子在品尝新的食物时能直接按指令指出相应的食物,或孩子会经常接触到的食物已经全部教授过。

维持:

  • 在维持训练中首先是减少每次训练的回合数,比如原来每次训练做10-15个回合,维持阶段逐渐减少到3-6个回合。

  • 当孩子在减少训练回合数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正确反应(80%以上),就可以开始减少维持训练的次数,比如由开始的每天都进行维持到每两天一次,再到每三天一次等,最后可以进行不定时的测试。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对孩子的反应给予连续强化,也就是说不再是每一个反应都给予一个强化(代币),一般每2-4个反应给予1次强化,并且强化物直接跟随的反应必须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正确反应。

_

注   意

_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味觉为:酸、甜、苦、咸。辣味虽然不属于味觉,但是在教导过程中更适合与其他的味觉同时教导。在训练期间,针对小年龄的孩子,我们不建议在计划中教导苦味和辣味。主要原因在于辣味和苦味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是一种嫌恶刺激,而本训练需要孩子多次去尝试这些不同的味道,我们不希望训练成为折磨孩子的一个过程。这两种味道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时进行教导,或者等孩子年龄稍大一些、有较好认知能力和较快的学习速度时再教导。

泛化:

教导孩子任何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技能,也就是说孩子仅能在训练环境中对特定的食物和教导者做出正确反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建议至少进行以下的泛化测试:

  • 使用食物的图片让孩子根据味道来区辨。

  • 由不同的人来给指令。

  •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适合的机会,比如:吃零食的时候,进行该项目的练习。在孩子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零食之后,问孩子:“哪个是甜的?”要求孩子指出甜味的零食。再比如:在吃饭时,让孩子尝试几种不同味道的菜后,问孩子:“哪个菜是咸味的?”要求孩子指出咸味的菜。需要注意,在给出类似指令时,需要确保在呈现的零食或菜里是有至少两种味道的食物。另外,在让孩子选择时,不要让孩子从太多的品种中去选,而是限制在二选一或三选一。比如,晚餐时的凉菜有红枣南瓜(甜)、凉拌海蜇(酸)和水晶肘子(咸),就可以让孩子在这两道或三道菜中按味道来指一指。

_
_
_
_
_

在吃饭过程中,有时会烧一些苦味(如:炒苦瓜)或是辣味的菜,这个时候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教学。由于这些味道是孩子不喜欢的,在让孩子品尝时,家长需要确保只给非常小的一口。另外,孩子尝过一次之后可能就会拒绝再尝试,家长不需要因为孩子找不出来哪个是苦的或辣的而逼孩子再尝试吃。在孩子尝过之后,家长马上告诉孩子,这个味道是什么。然后,可以和其他味道的菜混合在一起让孩子做一些区辨练习,练习时记得加入辅助,让孩子能根据指令中的味道指出正确的菜。

训练 2

区辨触觉形容词

_
_

由于早期干预中孩子的年龄还较小,在教导与触觉相关的形容词时,我们先不要求孩子对有相对属性的物件进行比较,而是教导绝对概念。比如轻重,我们教导哪个是重的,哪个是轻的,而不是拿两个物件让孩子对比相对哪个重;再比如教导软和硬、粗糙和光滑这些属性时,我们也不会选择区别小的物件让孩子在比较后去判断,而是选择区别大的两类物件,让孩子感受和记住特别明显的触感。

常见的触觉形容词(举例):轻/重、热/凉/冰、软/硬、粗糙/光滑、干/湿

在教导时,如果只有两种对应属性的,我们每阶段的训练就只教两种(如:轻重),如果有三种属性(如:热、凉、冰),那么我们就一次教导三种属性。下面以教导轻重为例来介绍训练的程序。

_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将两个物件并排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桌面上,并发出指令,“找一找重/轻的”,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找出相对应的物品。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每种属性准备至少三个物件,比如:

  • :实心球、厚厚的书、装满水的杯子(有密封盖子)

  • 轻:海洋球、积木、小汽车

  • 挑选时,按孩子的年龄和举物的能力来选择重的物件,需要是孩子相对费力才能拿起来的,但不要是过重的,以免伤害到孩子。

_
_
_
_
_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随机选择两个刺激物(一轻一重)并排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桌面上;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4.  教导者让孩子依次拿(掂)一下呈现的两个物件,拿在手中2秒后放回原位;

5.  教导者给指令“找一找轻/重的”;

  • 指令出现的顺序随机,不要有固定规律;

  • 每一次训练中轻、重的指令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6.  教导者辅助孩子找出相对应的物件;

7.  当孩子正确找出物件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物件名称】是【重/轻】的”,同时给孩子一个代币;

  • 夸奖与孩子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找出物件之后2秒内给予;

8.  重复步骤2至7,进入下一回合;

9.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约10个回合。

说明:辅助与辅助撤销、纠错、维持的程序均与训练1相同。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仍然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下一阶段训练。以此类推,直到孩子在尝试新的物件后对物件轻重的判断能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

 

训练 3

区辨嗅觉形容词

_
_

讲到形容嗅觉的形容词,似乎比前面提到的味觉和触觉更复杂、更抽象一些。除了最常用的“香”和“臭”之外,我们还会用到:清香的、芬芳的、有霉味的、腐烂的、恶臭的、刺鼻的、难闻的、带糊味的、带焦味的、酸酸的等。很显然,这些词中的大部分对于早期干预中的小年龄孩子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并且也未必在这个年龄段就需要去掌握。除了这些抽象的形容词外,我们也会使用具体的物件名称来形容味道,比如桔子味的、巧克力味的、青草味的,这些味道因为与看得见的物品有直接的关联,并且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所以可能反而容易让孩子学习。所以,在介绍区辨嗅觉形容词时,我们推荐做两个训练:(1)区辨“香”和“臭”、(2)按(闻到的)味道区辨物件。

区辨香/臭的训练方法和区辨味觉形容词的基本相同,只需要把让孩子“吃”变成让孩子“闻”。当然,在给予反馈时的用词也需要做适当地变化,改成“这个是香/臭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如何教导孩子按(闻到的)味道来区辨物件

_

目标行为:教导者让孩子闻物件(包括食物)的味道,然后发指令“找这个味道的”,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找出相对应的物件。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有明显味道的物件(包括食物),比如桔子、苹果、树叶、醋、巧克力、面包;也可以使用物件的图片。

  • 备选的物件一定需要有非常浓的味道,比如刚出炉的面包会有很浓郁的烘焙香味,但放久了之后就不明显了。

  • 如果在本训练中使用图片,确保孩子已经精熟掌握图片与物件的配对技能(100%正确率)。建议教导者在每个训练阶段的介入前对孩子进行测试:测试时,教导者将三个物件的图片呈现在桌面上,教导者随机呈现一个物件,看孩子是否能拿出相对应的图片。

_
_
_
_
_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将三个物件的卡片呈一直线摆放在孩子面前的桌面上;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4. 教导者随机拿一个物件,让孩子闻2-3秒;
  • 物件装在不透明的干净的纸袋子里,在让孩子闻味道时不要让孩子看到里面的东西是什么;

  • 选择基本无味的纸袋,以避免袋子的味道盖住里面的东西的味道;

  • 每一回合教导者选取的物件随机,不要有固定顺序;

  • 每次训练中,每个物件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5.  教导者给指令“找一找(你闻到的)是哪一个”;

6.  如果孩子没有找到相应的物件图片,教导者把让孩子闻的东西露一点点在纸袋外面,再让孩子闻一次,然后再给指令让孩子找一找;

7.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找到,教导者将物件从纸袋里拿出来,让孩子闻一闻,然后再给指令让孩子找一找。

  • 这时因为孩子已经能完全看到物件,并且有之前配对的经验,所以应该能拿出正确的图片。

8.  当孩子指出正确的图片时,教导者马上给孩子看他闻过的东西,同时夸奖孩子“对了,是【物件名称】”,然后给孩子一个代币;

  • 夸奖与孩子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找出物件之后2秒内给予;

9.  教导者交换桌面上卡片的位置,选择另一个物件,进入下一回合,重复步骤2至8;

10.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9-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_

维持:

见训练1中的说明

泛化:

  • 使用不同的物件,比如不同的桔子、不同的树叶。

  • 由不同的人来给指令。

  •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根据闻到的味道来找东西。

命名训练(说者技能)

 

训练 1

命名味觉形容词

 

_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种食物让孩子尝一口,并提问“这是什么味道的?”时,学生能独立在2秒内使用“甜/咸/酸”来描述食物的味道。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参考上面的区辨训练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种食物让孩子尝一下,同时给予指令“这是什么味道的?”;

  • 食物出现的顺序随机,不要有固定规律;

  • 在每次训练中,确保每种食物出现的次数相等(如:三种食物做12个回合,则每种食物出现4次);

4.  教导者口语示范说出食物的味道,如:“酸的”。

  • 该项目的目标是练习说出相应的味觉形容词,所以不需要让孩子说出“山楂是酸的”这一类的完整句子

5.  孩子说出正确的味道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且重复孩子说出的味道形容词,如“对了,山楂是酸酸的”,同时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描述食物之后2秒内给予;

6.  重复步骤2至5,进入下一回合;

7.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12个回合左右。

_
_
_
_
_

辅助与辅助撤销:

口语示范:教导者示范说出甜的、咸的、或酸的。

辅助撤销:

  • 示范完整的形容词➡示范第一个字的起始音➡示范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教导者在开始教导初期指令后立即给予辅助,帮助孩子做出目标行为,在降低辅助级别时,教导者延迟给予辅助的时间,延迟时间以孩子不出错为前提,但是不超过2秒。

纠错程序: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要求他把手放好,可以给予孩子中性的回馈,如“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重新让孩子尝一口之前吃过的食物,然后重新给指令;

  3. 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示范完整形容词,这时不使用时间延宕;

  4.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也就是说出食物的味道时,教导者对孩子给予口头夸奖,“对了,【物品名称】是【酸的/甜的/咸的】的”,同时给予代币。

_
_
_
_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选择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仍然达到80%以上,再测试一组,若仍然通过则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下一阶段训练。以此类推,直到孩子在尝到新的食物时,能正确使用味觉形容词来描述。

维持:

见区辨训练1中的说明

_
_
_
_
_

泛化:

  • 使用不同的物品进行测试。

  • 选择常能接触或味道明显的食物。

  • 由不同的人来给指令。

  •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技能:

_
_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适合的机会问孩子,比如:在吃饭或者吃零食时询问孩子,物品是什么味道的,尝试使用多种不同味道的食物进行尝试,看孩子是否能够正确描述。

 

_
_训练 2

 

训练 2

命名触觉形容词

_
_

因为一个物件会涉及到多个触觉的特征,比如丝巾是“轻”的、“光滑的”、“软的”、 “凉凉的”,所以在做这个训练时,我们会在训练一开始的时候告诉孩子需要 用哪几个形容词来描述。比如,在做轻重的训练时,我们在训练开始时会说,“下面我们要用轻重来说说你拿到的物件”。如果在训练中,孩子因为受到前面训练阶段的影响而使用了其他的形容词,教导者重申规则然后给予示范辅助即可。

和区辨训练相同,如果只有两个相反属性的,我们每个阶段教两个属性(如:轻、重);如果有三个属性的,则每个阶段教三个(如:冷、热、凉)

_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种物品,让孩子拿或摸一下,并提问“这个是什么感觉?”时,学生能独立在2秒内说出物品的特征。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

由于在这个训练中,我们并没有教导孩子通过对比来判断轻重,所以我们选择的教学材料需要是对孩子来讲特别重或者特别轻的,比如厚厚的书对于一个5岁的小朋友而言属于重的,而海洋球肯定是属于轻的。_

教导程序:

教导程序与命名味觉形容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教导者随机呈现一种准备好的物件,让孩子摸一下,同时给予指令“这个是轻还是重的?”。训练 3

 

训练 3

命名嗅觉形容词

_

“香”和“臭”这两个形容词比较适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导。比如:在吃饭的时候,问一下孩子,芝麻油是什么味道的?口语示范让孩子回答出来“香香的”。吃到臭豆腐的时候,口语示范让孩子回答出来“臭臭的”;在下次吃到这两个食物的时候,测试一下孩子,是否能命名香和臭,如果不能命名,就继续教导,如果孩子能够命名,就更换其他比较明显的香味和臭味的物品进行测试,测试发现孩子能够命名就算是通过,不能命名还是进行后续的教导。当孩子在家中通过之后,有机会可以到室外尝试,比如:走到一个面包店门口,扑面而来一股香气,这时候询问孩子,宝宝你闻到了什么味道?看孩子是否能够回答出“香”。相反在路过一个公共厕所的时候,也可以询问孩子,宝宝你闻到了什么味道?看孩子是否能够回答出“臭”

 

如果孩子能力比较好,我们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对比来判断特征。下面我们以“轻重”为例,介绍一下训练需要经过的几个阶段以及可能放在一起教导的技能:

第一步:通过对比区辨轻重

训练时,我们仍然需要孩子通过接触两个物件,然后根据教导者的指令“找一找轻/重的”,正确地找出呈现的两个物件中符合指令的那一个。在这个训练中,呈现的物件的重量区别需要是明显的,但差别没有在之前的训练中那么大。在同一个训练中,我们会使用5个轻重不同的物件随机组合来让孩子做出判断。

第二步:通过对比来描述

当孩子能明确区辨后,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使用语言来描述。与上面介绍的训练不同之处在于:在上面的训练中,因为我们让孩子判断的是“绝对”的轻重,所以在训练时只让孩子接触了一个物件,让孩子根据其自身的力量来感受轻和重(拿起来不费力的就是轻的,拿起来费力的就是重的);而在比较判断的训练中,我们需要孩子先接触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件,然后家长可以指着其中的一个物件提问“这个是轻的还是重的?”,由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同样,在这个训练中,我们也需要使用5个轻重不同的物件来随机组合让孩子来判断。

第三步:使用完整句子来描述

这一阶段的训练和上一阶段不同的是,孩子不再仅描述一个物件的轻重,而是描述两个。训练时,教导者随机呈现两个物件,让孩子拿过之后,问孩子“哪个轻哪个重”,孩子需要使用完整句子回答,如:“这个轻,这个重”,或“海洋球轻,书重”。

第四步:使用比字句来描述

这个阶段与第三步类似,只是要求孩子描述的句子换成了比字句,孩子需要说“海洋球比书轻”或“书比海洋球重”。

_

注   意

_

 

以上的这几步并不是按顺序完成一步就能做下一步的,是否能继续下一步的训练取决于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否有同步的提升。比如在进入第三步前,孩子需要已经能相对流畅地使用完整地句子来描述卡片或回答问题,而在进入第四步前,孩子应该已经完成了一些阶段的比字句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