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家有不爱吃饭的熊孩子(2):想吃才能吃好——前事干预策略介绍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06

文 | 贾丽娜  

前事干预的策略在于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这里的“改变”并不是指问题行为通过干预后彻底地改掉了,而是指通过改变环境让问题行为没有发生的必要。因为前事干预策略不涉及孩子的技能学习或行为习惯的改变,一般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前事干预策略常常让家长觉得相对容易实施,并且能立竿见影地看到行为一定程度变化。在吃饭问题的干预上,前事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孩子愿意吃饭的动机,下面我们会具体说明一些在自然环境中可操作的方法:

提高吃饭动机第一要素:饿。

大家都听过朱元璋珍珠白玉翡翠汤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还没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依靠乞讨果腹。有一次,他一连三日都没能讨到食物,饿晕在街上,被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老婆婆把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波菜加上一碗剩米饭煮了给朱元璋吃,当时朱元璋觉得这是人间美味,问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最简单的食材,最简单的烹饪,却煮出了人间美味,可见关键并不在于吃的是什么,而是在于吃的人有多想吃,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吃饭的动机”。我家宝贝也是一样,她做很多事情速度都很慢,吃饭也是如此。我记得有一次晚上她困了,吃的很少就睡了,第二天醒来,坐上餐椅后,竟然完全不用催促,自己风卷残云般把早饭吃光了。早餐还是和平时一样的早餐,变化的只是进食的动机而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不再在零食上对孩子吝啬,而孩子对于各种零食的兴趣总是远多过吃正餐。吃零食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在品种的选择和量的控制上有所控制,对孩子的健康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零食吃多了,自然就不会觉得饿,很自然地就影响到了正餐,对于不挑食的孩子也是,对于挑食的孩子则影响更大。无论孩子是因为不饿才不吃饭,还是因为挑食而不吃饭,如果孩子对正餐表现得兴趣寥寥,那么家长对于零食就需要适当控制。对于挑食的孩子,控制零食的摄入不一定就能让孩子吃他不爱吃的东西,但至少饥饿感能增加孩子在正餐时好好吃饭的动机。关于零食的控制,我们的建议是:吃饭前1小时内不吃零食,半小时内不喝水和饮料等液体食物。如果孩子放学的时间已经很饿,家长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小食,但控制好量,比如半杯牛奶,两块饼干(提供的量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胃口来决定),目的是让孩子不觉得饿,而不是让孩子觉得饱。作为好好进餐的强化,零食可以在把餐桌上食物吃光后给予,但如果没有吃光,就没有零食,这样的差别强化会让孩子慢慢养成将每一餐吃干净的习惯。另外,为了进一步消耗热量,达到饿肚子的目的,也可以在进餐前进行适度的运动,但是不要过量,因为过量的运动会让血液集中在心脏和四肢,消化系统供血减少反倒让人没有食欲。

提高吃饭动机第二要素:投其所好。

看菜下饭,看到自己喜欢的菜,饭都能多吃两碗,这大概是在大部分人身上都能看到的特点。要让孩子对吃饭有兴趣,当然应该要准备孩子喜欢的食物,从而增加孩子进食的动机。有的孩子有些挑食,愿意吃的食物品种很少,以致于家长们觉得这孩子吃来吃去就几个品种,不免出现不满和担心。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干预来增加孩子愿意进食的品种,但在此之前,我们始终都会建议家长先观察一下孩子喜欢吃的东西里覆盖了多少食物种类:蛋白质(各种肉类、豆类)、蔬菜、奶制品、谷物类和水果。如果孩子喜欢的食物中已经基本覆盖了必需的几大营养成分,那么至少短时间内家长就不必过分担心。最重要的是,你的焦虑减少了,对于孩子吃饭问题上的挑剔很自然地就减少了。否则在无意中,家长可能一到吃饭时间就会唠叨孩子,这反而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因为吃饭和妈妈的抱怨责骂配对在一起,那么吃饭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件嫌恶的事情,吃饭的动机与兴趣自然都会减少。我们建议:在孩子喜欢的食物中,选择一份主食、一份蔬菜、一份富含蛋白质的肉或蛋类,在此之外,你当然可以再配搭一些孩子不怎么喜欢但不会坚决拒绝的食物,注意提供的量要合理(即孩子肯定能吃完),这样这顿正餐应该说营养有所保证,并且孩子的兴趣也会因为有他喜欢吃的东西而提高,至于被打包携带进去的一些食物,只要量的配比合适,孩子也会自然接受的。如果孩子过分挑食,造成某一类或多类食物完全不吃,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绍一些干预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些投其所好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尝试。比如,让孩子自己去挑选餐具,比如一些女孩子会喜欢Hellokitty的餐具,而男孩子会喜欢托马斯的餐具。因为餐具只在吃饭的时候才可以用,而孩子想要接触这些餐具,就有可能增加孩子对吃饭活动的兴趣 。厨艺高超并且喜欢做饭的家长,也可以给食物弄造型,看着好看好玩的食物有可能让孩子觉得吃饭是一个有趣的活动,从而增加参与的动机。我们碰到过小朋友不喜欢吃黄瓜和胡萝卜,但当家长把黄瓜和胡萝卜摆成了小火车,孩子在玩乐之中不知不觉中就把它们吃完了。天天琢磨摆造型当然是绝大部分家庭做不到的事,家长也可以把这个当成强化物来用,在孩子能好好吃饭的情况下,时不时地做一次作为孩子好好吃饭的行为的奖励。

提高吃饭动机第三要素:降低任务难度。

吃饭也有难度?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难度不仅来自于“会或不会”,也来自于“愿意或不愿意”。做任何一件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事自然就有了“难度”:这里的难度其实更多着重于“抗拒度”。当不饿的时间,要吃完规定量的正餐,是一件有难度的事;而对于挑食的孩子(有些孩子挑食是因为对于食物的质感或味道的敏感),要吃掉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食物,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所以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吃饭就是一个任务,甚至于可能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并不像我们所想的是一种享受。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妈妈们可以适当帮助孩子减低任务难度,比如准备的食物的量比平时孩子可以吃掉的量略少一些,至少不会在量上让孩子看了就产生饱胀感,以减少孩子对吃饭的抗拒。这个设置就像我们写作业,如果只有一张试卷,孩子会觉得任务不多,赶紧完成了就可以去玩了;但如果给孩子一沓试卷,孩子看了就感觉完成不了,反倒会因为畏难而拖延。当然,在量上做出调整的同时,别忘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喜欢和不太喜欢的食物之间的比例配搭(在这里不包括拒绝吃的食物)。拒绝吃的食物就好像试卷里孩子不会做的题一样,不是依靠孩子自己的能力能完成的,所以在不加入干预辅助的前提下,把孩子拒绝吃的食物加进去了,最终只可能造成孩子吃不完家长准备的饭。看到这里,家长可能会担心:那准备的量少了,孩子吃不饱怎么办?我们并没有规定孩子在吃完家长准备好的伙食之后就不允许再吃了,恰恰相反,如果孩子能吃完家长准备好的饭,并且还想吃,孩子可以吃任何他喜欢的食物,或者甜品和零食。这样,不仅保证了孩子能“吃饱”,同时,后面允许孩子随便吃的他喜欢的食物或零食也会成为孩子好好吃饭的强化物,因为想到后面可以敞开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有可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家长布置的吃饭任务。

具体来说,我们建议家长:

  • 为孩子准备进餐专用的餐盘(不喜欢食物混合的孩子,家长可以使用有分隔的餐盘;无所谓食物是否混合的孩子,家长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餐盘)
  • 在吃饭前,将家长选择好的食物放在餐盘中,注意偏好度高与低的食物之间的配搭,总量比孩子肯定能吃完的量略少一些
  • 将食物分成方便孩子盛取或者夹取的形式,比如肉、菜切成小块,粉丝或面条夹成段等,这样孩子在进餐时不会因为食物盛取或者夹取困难而延长进餐时间,甚至懒得吃。
  • 选择适合的餐具,比如以前我家宝贝用一个木质的小勺子,我当时考虑份量轻又环保,但后来发现木质勺子的边会比较厚,盛取食物就没那么容易,更换了一个小铁勺后就好用很多。小小孩也可以使用吸盘固定的餐盘,在孩子盛取食物的时候餐盘不会移动或翻落,以方便孩子完成动作(家长可以搜索【硅胶吸盘】儿童餐具)。
  • 每次吃饭都要求孩子必须将盘子上的全部食物吃完后才可以离开饭桌,并且在孩子未吃完自己盘中的食物前,孩子不允许吃公盘中的菜
  • 在孩子吃完自己盘子上的菜后,孩子可以要求吃公盘中任何他喜欢的菜,可以吃甜品,可以要求适量的零食,也可以不再吃。家长记得要在孩子吃干净你准备好的饭菜时夸奖孩子。
  • 如果孩子咀嚼食物很慢,可以将食物做的烂一些,方便孩子咀嚼。
  • 注意食物的温度适宜,以孩子可以直接食用为宜。

提高吃饭动机第四要素:可预期的奖励。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被许诺了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或活动时,孩子从事任务的动力会增加。吃饭的任务也一样,家长可以在孩子吃饭前告诉孩子规则:将盘子里准备好的食物吃完,你就可以吃什么或玩什么。为了提醒孩子他可以得到的奖励,家长可以将准备给孩子吃或玩的东西放在桌面上孩子可以看到的位置。注意,在孩子吃完饭之前,千万不要让孩子先接触奖励的物品。如果让孩子看到他喜欢的东西反而让孩子无法专心吃饭,并且还有可能因为孩子不断提要求(包括和家长讨价还价、进行过多口语交流)甚至自己要去拿该东西而影响了吃饭,则先不呈现该物品,只告诉规则就可以。相同的道理,即使不是特别作为奖励的物品,只要孩子有可能会去玩的东西,都不要放在孩子进餐位置能拿到的位置。另外,进餐时记得关掉电视,即使电视不在餐厅,孩子也有可能因为电视正在播放(无论是否是他喜欢的节目)而分心。最理想,爸爸妈妈们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拿着手机上餐桌。

进餐前的环境布置

最后,我们对进餐的环境布置做一些推荐。刚刚开始独立进餐的孩子因为技能的不娴熟,经常会有饭菜洒落的情况。这时家长经常会急于帮助孩子清理,甚至有的家长会不自觉地责怪孩子。家长的这些反应不仅打断孩子吃饭的进程,也有可能让吃饭与被责骂配对,增加孩子对吃饭活动的心理负担。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建议家长在吃饭前在孩子的餐椅下垫一张塑料毡毯、进餐前给孩子穿好罩衣,这样,当孩子有饭菜洒落的时候,暂时不用过多的纠正,等孩子进餐结束后再进行整理。随着孩子餐具使用越来越熟练,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慢慢这个前事的策略就可以自然移除。

无论是多小的孩子,只要孩子能坐椅子,我们都会建议在吃饭时坐在宝宝椅上。如果从小就帮助孩子建立这个良好的习惯:吃饭的时候坐在餐椅上吃,吃完才能离开,那么就不会养成孩子跑着吃玩着吃的习惯。如果之前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一直以来都是孩子四处跑、家长追着喂,那么等孩子到了家长觉得他应该坐下来吃的年纪,家长就需要通过干预来改变孩子的习惯了。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介绍如果帮助孩子减少吃饭时离座行为的干预。在此之前,如果孩子还有可能听话坐下来,建议家长在进餐时,让孩子坐在一个不太容易跑掉的位置:比如带桌板的儿童椅、或两边靠墙的位置(前面是桌子,另一边是家长)。(图片中呈现的第2种椅子可以放置在家中现有的椅子上,而外加的桌面能保证其高度适合孩子,同时也能阻止孩子吃一半离开椅子)。同时,不要等孩子离开了座位,家长想起来要喂孩子的时候才去抓孩子。如果你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吃饭习惯,每次吃饭时都要全程坐在孩子身边,只要孩子刚有想要离座的反应(比如屁股的一半离开了椅子),马上就提醒孩子坐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时不时地提醒孩子:吃完了才可以离开餐桌,去玩喜欢的东西。另外,因为家长坐在孩子身边,也可能减少孩子想要离开的尝试。

前事干预不能真正改变孩子在吃饭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拒绝吃某些食物,但可以增加孩子吃饭的动机和配合度。介入前事策略的家长会发现,至少在吃饭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会减少很多,而这会为我们后续的干预打好基础。如果孩子只是因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配合吃饭,并不存在特别需要干预的问题,家长们也会发现,做好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策略,吃饭的问题可能就直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