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非暴力”方式教孩子生活必备技能--洗手

作者:星星雨 2020-03-02

文 | 吴良生

 

自闭症儿童,洗手都要教吗?

我记得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家人、老师都没有刻意地教我,我也学会了如何洗手,而且每次都能洗干净。再看看咱们身边的普通孩子,好像也不需要别人刻意地、反复地教授,他们也学会了洗手。

看到这个题目时,也许您会感到惊讶!自闭症儿童,连简单的洗手都要教吗?

是的,您没看错,对于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而言,简单的洗手都要教。不仅要教,方法还要正确,而且要教很多很多遍之后才能学会。如果方法错误,不仅教不会,还可能因为教育方法不当而造成“二次身心障碍”!

我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十几岁、二三十岁的自闭症人,发现他们有一些人手弄脏了,就算他当时在水龙头旁边也不知道自己去把手洗干净。或者你提醒他去洗手了,他也不能独立地把弄脏的手洗干净。怎么办呢?一个字——“教”!不仅要教他洗手,而且要从小就教会他如何把手洗干净,不要等到他长得牛高马大了才想起来教他。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教授自闭症儿童洗手,希望对您和您的孩子/学生能够有所帮助。

一、 目标行为(洗手)的分解

目标行为是教学中期望孩子达到的行为标准,在“洗手”的教学中,目标行为就是孩子能独立地、连贯地完成洗手的活动(所有的步骤)。

但是,洗手(目标行为)又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步骤(单元行为)组成的,所以在教授孩子如何洗手之前要将目标行为(洗手)分解为更细小的单元行为(活动步骤):

目标行为:洗手

单元行为:

  1. 打开水龙头。
  2. 将手放在水龙头下淋湿。
  3. 关上水龙头。
  4. 双手打上肥皂。
  5. 搓手。
  6. 打开水龙头。
  7. 冲洗手。
  8. 关上水龙头。
  9. 把手擦干。

二、 能力基线测评

1. 能力基线测评

我们完成了目标行为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测评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在进行能力基线测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孩子的表现。如何才能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出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呢?我们发出指令后,孩子在完成每一个单元行为的时候,都要给他充分的完成时间(一般是5秒钟,但具体需要多少时间也要因人而异),观察、记录完成情况,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有效的辅助。

正确反应:如果做出正确反应了,那么就在该单元行为的后面记录CR(Correct Response:正确反应)。

错误反应:如果做出错误反应了,那么就停顿。然后发出指令(这时,将该单元行为作为一个新的目标行为进行教学了),如果他听到我们的指令后就做出了正确反应,那么就可以将我们的这个指令理解为语言辅助,记录的结果就是WR(Wrong Response:错误反应)+ LP(Language Prompts:语言辅助);如果他听到我们的指令后没有做出正确反应,还需要我们使用其它的辅助方式以保证其做出正确反应,记录的结果就是WR(Wrong Response:错误反应)+ **P(** Prompts:**辅助)。

无反应: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做出反应了,那么就停顿。然后发出指令(这时,将该单元行为作为一个新的目标行为进行教学了),如果他听到你的指令后就做出了正确反应,那么就可以将你的这个指令理解为语言辅助,记录的结果就是NR(Non Response:无反应)+ LP(Language Prompts:语言辅助);如果他听到你的指令后不能做出正确反应,还需要你使用其它的辅助方式以保证其做出正确反应,记录的结果就是NR(Non Response:无反应)+ **P(** Prompts:**辅助)。

例如:

① 打开水龙头。(CR)

② 将手放在水龙头下淋湿。(CR)

③ 关上水龙头。(CR)

④ 双手打上肥皂。(NR+**P)

⑤ 搓手。(NR+LP)

⑥ 打开水龙头。(CR)

⑦ 冲洗手。(CR)

⑧ 关上水龙头。(CR)

⑨ 把手擦干。(WR+LP)

 

2、注意事项

① 明确“指令”只有一个

洗手的活动中,目标行为只有一个“洗手”,它所包含的活动步骤都是它的单元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指令也只有一个——“洗手”。我们期望的行为反应标准是孩子听到“洗手”的指令后,独立完成一系列的活动步骤。

但是,家长/教师在测评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孩子在做每一个步骤之前都要跟他说做什么。之所以每一个步骤都要说,是因为家长/教师认为这是在给孩子发指令。如果我们已经明确了指令只有一个“洗手”,那么发出“洗手”的指令之后,所说的其它所有的话就都是语言辅助。

② 观察单元行为的链接是否顺畅

能力基线测评不仅仅是要评价孩子能否独立完成所有的单元行为,而且还要观察他完成一个单元行为之后能否顺畅地接着完成下一个单元行为,因为能将单元行为顺畅地链接起来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独立能力)。

③ 避免无意识的辅助

测评时尽可能客观地、真实地了解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教学是在他现有能力的基础之上设置合适的目标,通过及时有效的辅助和强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家长常见的问题是将测评与教学混淆。家长在测评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反应时间,只要他没有及时快速地完成相应的活动,测评者就会着急去辅助他完成相应的活动步骤。这样的话,家长进行的其实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正确的测评。因为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反应时间以观察他对指令的反应情况,因此无法客观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真实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和配合能力)水平。

所以,在测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无意识的辅助。

 

三、 根据测评结果设置合适的目标

测评结果一般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不能独立完成单元行为(全部的或部分的);

二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单元行为,但是无法将单元行为连起来顺畅地完成整个活动。

如果测评结果是孩子不能独立完成单元行为(全部的或部分的),那么设置的目标就是教授他逐个练习单元行为,直至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单元行为。

如果测评结果是孩子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单元行为,但是无法将单元行为连起来顺畅地完成整个活动。那么设置的目标就是教授他将所有的单元行为链接起来,能顺畅地独立完成“洗手”的整个活动。

四、 单元行为的塑造

如果需要教授孩子练习单元行为,那么就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中的回合操作教学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简称DTT)和塑造法。ABA的操作原则是将行为分解成细小的部分(单元行为)进行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来“塑造”孩子不断地趋近目标行为,最终完成所期望的行为(塑造法是ABA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逐步建立新的行为)。

我们在使用塑造法教授孩子单元行为之前,先要明确期望行为标准。就是说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是我们最期望的?最接近期望行为标准的行为反应是什么?其次接近期望行为标准的行为反应又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是我们不期望的?

我们在使用塑造法教授孩子单元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用好区别强化。孩子出现我们最期望的行为反应时,他能得到最强的强化(最好的结果);当他出现最接近期望行为标准的行为反应时,他就能得到较强的强化(比最强的强化弱一些);当他的行为反应离期望行为标准更远时,他得到的强化就更弱。如果他的行为反应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么他就不能得到任何的强化。

我们通过教学塑造孩子独立完成单元行为的能力时,还要注意以下要点:

1. 标准要量化

我们在教授孩子学习单元行为时,不要给他一个模糊的标准,而是要给他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例如:教授单元行为“4.双手打上肥皂”时,我们不是要求孩子“双手都打上肥皂”,而是要求他双手打肥皂5下(将标准量化)。因为“双手都打上肥皂”对于语言理解能力较弱的自闭症而言是一个模糊的标准,不如“打肥皂5下”这个标准清晰、明确。

单元行为“2. 将手放在水龙头下淋湿”“5.搓手”“7.冲洗手”的行为标准设置与上同理,应该设置明确的量化标准。

2. 及时有效的辅助

在教授孩子洗手的过程中,如果他在某个环节遇到挑战,不能独立完成,那么辅导者就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辅助以减少挫败感,增强信心。重要的是通过及时有效的辅助帮助他建立一个正确的行为反应,最终能独立完成。

辅助的意义是:①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指令,保证他成功做出正确反应;②建立对指令必须做出反应的意识;③使教学继续进行。

3. 强化是教学的核心

当孩子独立完成单元行为时,辅导者就应该及时给予有效的强化,通过强化让他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他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