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认知训练12:区辨认识反义词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07

文 | 张蕾(BCaBA)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长短、多少、快慢、冷热这类对应关系的词语,比如:这支笔长,那个苹果大,谁跑得快等等,这些词语一般作为名词或动词的修饰语(即形容词或副词)来使用。在沟通时,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周围物品、人物、事件的特征和状态。

 

反义词便是一组包含对比概念的词语,换言之,只有在至少出现两个物件的时候,我们才能使用这些词汇来进行描述,比如有两个人跑步,我们才能说谁跑得快、谁跑得慢。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使用这些词汇对单一呈现的物件或事件进行描述,比如看到一幢50层高的摩天大厦,我们会很自然地说这是一幢高楼;看到一个身高1米8的人,我们会说这个人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没有对比,而是我们在将看到的物件或事件与自己心中既定的标准来进行对比。更为复杂的是,当对比物变化时,我们的描述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比如当一个身高1米8的人与一个身高2米的人站在一起时,我们又会说这个身高1米8的人矮,身高2米的人高。所以,这些对比概念的学习和使用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一些。

 

在早期干预中,孩子的认知年龄还不足以让他们对过于复杂的情况进行对比和描述。我们的训练目标是孩子能常握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反义词,其中有一些我们需要孩子能通过比较来做出判断,比如多少、长短、粗细等,而另一些可能只需要孩子掌握最基本的对应概念,比如空满、明暗、冷热等。在本文中,我们将反义词分成“相对”和“绝对”对比来介绍如何进行教导。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绝对”仅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涉及相对对比,并不是指这些词汇不具有相对对比的概念。所有的对比概念都是相对的,所以,长远而言,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最终都需要慢慢教会孩子如何对比。只不过在早期干预阶段,我们选择了最需要学习的部分先教导孩子。

教授相对反义词

在早期干预中,以下反义词会通过相对对比的方式来教导:

 

  • 在每个阶段的训练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选择一组一组地进行教导,或者在同一训练阶段介入2-3组对比概念
  • 以下文章以长/短为例,介绍教导的程序
  • 关于多少的教导,可参考谆仪平台已经发布的文章【数的基础技能7:量的比较——多少】

教导长和短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2个长短不同的物品,并发指令“拿长的/短的”,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正确地拿出相应的物品。

教学材料:同一种物件按长短不同准备4-5个,该些物件除了长短不同之外,其它特征应完全一致。以铅笔为例,如下图所示:

 

说明:在反义词这类对比概念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判断两个特征之间的对比关系,而不是记住某一个特定物件是长或短。所以,在训练时,避免使用固定两个长短不同的物品练习,以免孩子是因为记住了特定的物件而做出反应。因此,我们使用其它特征完全相同而仅只有长短不同的多个物件,随机搭配来让孩子做出判断。换句话说,同一支铅笔,因为与之对比的铅笔的长度不同,它有可能是长的,也可能是短的。这样,孩子在每一个区辨回合中,必须通过对长短的判断来做出反应。至于选择什么物件来进行训练,则不是关键,除了上面给出的铅笔的例子外,也可以使用吸管、积木、筷子等。只需要注意:无论使用什么物件,其外形、颜色必须完全一致。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在准备好的铅笔中随机选择两支,并排呈现在桌面上,两支铅笔之间距离约8-10cm左右。

  • 在训练初期,在呈现时可以保持两者一端对齐(如下图①所示),以方便孩子进行对比
  • 在训练后期,呈现时只需保持铅笔平行,不需要任何一端对齐(如下图②所示)
  • 长或短的铅笔出现的位置需要随机变化,即不要总是短的铅笔在上、长的铅笔在下

3.  教导者发指令“拿长的/短的”;

  • 每次训练中,长与短的指令数相同(比如,假设共进行10个回合的练习,则长与短的指令各呈现5次);
  • 与短的指令没有规律

正确的指令顺序:长-长-短-长-短-短-短-长-长-短

错误的指令顺序:长-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

错误的指令顺序:长-长-长-长-长-短-短-短-短-短

 

4.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 手势辅助:教导者手指指向正确的物件

5.  当孩子拿取正确的铅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拿对了,这是长/短的”,并给予代币;

  • 如果孩子做出错误反应,则进入纠错程序;

6.  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步骤2-5。

辅助撤销:

  • 手势辅助:教导者逐步增加手指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比如一开始教导者是手指直接指在目标物件上,渐渐地就可以增加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比如增加到5cm,然后变得更远,直至完全撤销手势辅助。
  • 开始教导的时候,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要马上给予辅助,帮助孩子做出目标行为,当降低辅助级别时,教导者延迟给予辅助的时间,一般可延迟1-2秒,延迟的时间以孩子不出错为前提,但不超过2秒。
  • 在辅助撤销过程中,如果孩子的错误反应开始上升,说明此时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并在时间上及时给予辅助。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总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零错误教学,教导者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要求他把手放好,可以给予孩子中性的回馈,如“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重发一次先前的指令,即孩子反应出错的指令。

3.  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比如直接手指在目标物件上,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失败的回合中,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在10cm以上,这次辅助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变为5cm左右,并且不使用时间延宕。

4.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也就是指向目标物件时,教导者对孩子给予口头夸奖,“对了,这是长的/短的”,同时给予代币。

 

注意:

纠错程序中,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选择给或不给强化。如果不给予强化会大大减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配合度,那么建议教导者在纠错程序中也给予强化,当然强化物必须要跟随正确反应(包括辅助下的正确反应)。相反,如果孩子体现出辅助依赖,即不辅助就随手拿取物件,而给予辅助就会跟从做,那么教导者可以选择在纠错程序中不给予强化,以增加孩子独立反应的动机。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比如使用不同长度的吸管。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仍然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化

  • 使用图片(如下图所示),注意使用图片时,图片中的物件的长短区别需要相对大一些,以便孩子做出判断。另外,同种物件的图片数量在3张以上。
  • 使用不同的物件,即不再使用完全一样的物件,随机地给出任意两个物件(相同或不同)或物件的图片,看孩子是否能只针对长短对物件进行比较(下图给出一些对比的例子)。如果孩子不能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使用上述训练方法,继续进行训练。

  • 当任意给出两个物件(或物件的图片),孩子在未经教导时就能正确选择出长或短的物件,本训练完成。

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也经常需要辨别长短,比如:在孩子挑选袜子时,要求孩子辨别长筒袜子和短袜,也可以在系围巾时找到长或短的围巾,喝饮料时选择长的或短的吸管,当孩子玩橡皮泥时会经常需要做出更长或更短的橡皮泥条等等。

其它概念教导的教学材料举例:

  • 使用粉红塔教授大小

  • 使用插座圆柱教授粗细

  • 使用圆柱体阶梯教授高矮

教导“绝对”反义词

 

所有的对比概念其实都是相对的,比如“空/满”,在“完全地空”和“绝对地满”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对较空和相对较满的对比。然而,针对早期干预,这些概念的判断不宜教导得过难,因此,有一些相对概念我们会选择特别大的区别,让孩子来理解词的意思。

 

在早期干预中,以下反义词汇,我们会通过“绝对”对比的方式来教导:

  • 以下文章以空/满为例,介绍教导的程序
  • 在每个阶段的训练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选择一组一组地进行教导,或者在同一训练阶段介入3-4组概念

教导空和满: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空一满两个容器卡片并发指令“拿空的/满的”,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拿出相应的卡片;

教学材料:体现空/满的卡片至少3组/6张(如下图举例:空满的篮子、整理筐、杯子);

说明:和教授相对反义词一样,绝对反义词的教学重点也是让孩子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特征学习这样的概念,而不是仅让他们分辨某个特定物品空或满的状态。因此,教授绝对反义词时,需要选择不同类型容器的图片来呈现这一概念,容器中的物品也要多样。同一种容器需要有空满的对比,而不是在不同容器间进行对比,以避免孩子通过记住容器来记住空满的状态。由于在教学时,需要将两种不同的状态同时呈现来作比较,因而,我们更多的使用图片来教授。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并排呈现一对(两张)空满的对比图片,图片之间距离约8-10cm左右。

  • 满或空的容器图片出现的位置需要随机变化,即不要总是空的容器在左,满的在右;
  • 在不同的回合中使用不同的容器对比图片;

3. 教导者发指令:“拿空的/满的”

  • 每次训练中,空与满的指令数相同(比如,假设共进行10个回合的练习,则空与满的指令各呈现5次);
  • 空与满的指令没有规律;

4.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 手势辅助:教导者手指指向正确的图片;

5.当孩子拿取正确的图片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拿对了,这是空/满的”,并给予代币;

  • 如果孩子做出错误反应,则进入纠错程序;

6. 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步骤2-5。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比如,使用之前未教授过几种空满容器的图片。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仍然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化

  • 使用实物练习,教导者给予孩子一空一满两个容器,让孩子选择相应的容器。
  • 使用不同的物件,教导者随机地给出任意两个容器(相同或不同)的图片(如下图),让孩子选择出空/满的容器。如果孩子不能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使用上述训练方法,继续练习。

其它反义词的教学材料举例:

在教导“绝对”概念时,使用实物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以让孩子能有更切实的体会。比如:

  • 粗糙(砂纸、树皮、表面粗糙的石头)——光滑(丝围巾、桌面、镜子、鹅卵石)
  • 轻重:任何重量对比明显的物件,两两呈现
  • 干湿:任何对比明显的物件,两两呈现

然而,无论在训练时是使用实物还是图片,在泛化时都可以使用图片来让孩子进行更多的判断。

 

扩展练习1:“乌龟与兔子”

 

教导者准备一个大骰子和两个指示牌,骰子的每个面都画有不同的动作。孩子掷骰子来选择一个动作,在之后游戏中使用。两个指示牌上画上兔子和乌龟来代表快和慢。由教导者作为指挥者出示指示牌并发出“快快/慢慢地xx”的指令。孩子按照指令做出快或慢的动作,比如:孩子投骰子选择出跺脚的动作,教导者告诉孩子游戏规则,“当我举起乌龟或者兔子的牌子,你要变成小乌龟或者小兔子,按照我的指令做动作。”教导者举起画有乌龟的牌子后发指令“小乌龟来了,慢慢地跺脚。”孩子要用很慢的速度跺脚;下一次教导者举起画有兔子的图片,发指令“小兔子来了,要快快地跺脚”,孩子按指令要求做出动作。如果孩子很难理解游戏规则,则可以直接带领孩子进行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全家人一起玩,谁没有按照指令的速度做出动作,谁就要出局,最终玩到最后的人是赢家并获得奖励。

 

扩展练习2:“大家一起做”

 

教导者和孩子选择一个动作,两个人都要按照指令要求完成动作。游戏开始时,教导者发指令“快快地xx”,教导者和孩子一起做这个动作。之后,教导者发指令,要求孩子做出速度上的变化。比如:教导者和孩子一起拍桌子,教导者发指令“快快地拍桌子”,成人和孩子一起做出动作;教导者再次发指令“慢慢拍桌子”,两个人一起执行指令。教导者和孩子一起做出动作,既提供了辅助,也让游戏更加兴奋、有趣。练习几次后,教导者发出指令,等待孩子先做出反应,之后教导者再开始做动作。每次进行指令转换时,可以让孩子做出相应的速度,也可以做出更快/更慢的动作。

 

扩展练习3:“快慢星球”

 

教导者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垫子,分别代表“快快星球”和“慢慢星球”。教导者告诉孩子“我们一起坐火箭去‘快快星球’吧”。教导者带着孩子站在某个垫子上,发指令“在‘快快星球’上,要快快地跺脚……快快地拍手……”孩子执行指令。在几个动作后,教导者告诉孩子“动作太快了,太累了,去慢慢星球吧”,并带着孩子站到另一个垫子上,教导者发指令“在慢慢星球上,要慢慢地跺脚……慢慢地拍手……”,孩子做出相应动作。和上边的游戏类似,成人也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做,但要在指令后,先让孩子做出反应后,成人再做动作。

 

扩展练习4:“寻宝”

 

远和近的练习需要让孩子以自身或客体事物为基准做出远、近的判断。教导者首先可以以孩子自己作为基准,找到远近的物品。教导者准备两个不同的盒子,发指令的人先把偏好物放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然后把两个盒子放在远近不同的两个位置上。发指令的人告诉游戏参与者游戏的规则:“在盒子里有宝物,谁先找到,宝物就归谁。”然后发指令的人会说 :“宝物在近/远的盒子里”,参与游戏的人快速跑向目标盒子,谁先拿到就可以得到盒子里的东西。注意,当成人在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需要适当地让让孩子,但不要一直让孩子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