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郭延庆答疑:关于家长提出的孤独症干预的7个问题

作者:郭延庆 2022-03-04

 

 

 

01

 

各位朋友们,很高兴今天将在ALSO孤独症订阅号推出郭大夫答疑这个栏目,希望借此帮助更多家长。

 

所谓「答疑」,不是提供个案问题的具体解决和咨询。实际上,个案问题的解决和咨询也决不可能通过这样的途径实现(也就是说,没有那么简单)。栏目形式是在ALSO学习社区收集并精选家长们的问题,我根据个人临床经验,选择那些符合如下标准的问题——

 

①代表普遍性、需要家长关注或注意;

②解答可以帮助更多家长,而不仅仅是提问的家长。

 

通过答疑,对这些问题进行沟通交流,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这些体会和认识,虽然是因问题而得到思考的,但并不一定针对问题本身。

 

因此,是借助答疑这样的形式,在我和家长之间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应用行为分析以及康复训练与生活的一个讨论,是借助问题的学习、思考。提问的家长实际上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更多家长思考和学习。这个初心需要时刻牢记。

 

大家也许会嘀咕,既然不能解决我的个案问题,那我提出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纵使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个案问题,提炼和讨论共性的问题,但是,这个提炼和讨论,毕竟是因为这些个案的问题得到思考和讨论的,它也必然对个案的问题提供出不同的理解层面,解决的原则和方向。因此,它虽然不是具体个案的解决策略,但也是解决这些个案问题的其中一环。

 

我的答疑,并不是给大家一个具体的应对策略、技术和方法,而是通过我的答疑,激发大家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

 

欢迎大家把思考所得在文末留言,这样就相当于大家在讨论了。

 

 

02

 

从ALSO群我们征集到秘书长有代表性的七个问题,对于这七个问题我打算这样处理——

首先,对提问题本身的行为做个总结思考(这也是本篇的意图);

然后,将来择机分别分类答疑。

 

先把这七个问题呈上:

Q1

ALSO秘书长可乐爸爸

孩子6周岁,平台评估6阶,有个问题行为一直困惑着我们:比如看电视过程中不小心遥控器掉了,一定要捡起来再摔一次;吃饭不小心食物掉地上,一定要夹起来故意扔一次;不小心磕到碰到一定要故意磕一次碰一次。该怎么办?

Q2

ALSO秘书长泓羽妈妈

孩子6岁,学业认知6阶,家有两个NT姐姐,孩子和小姐姐总是打架。每次都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因为谱系的特性,很少揍小的,对于姐姐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基本都是揍屁股。这让姐姐觉得我偏心,小的每次看到我发脾气都会拿棍子递给我。他不理解我每次都是吓唬吓唬而已。对于小的一般都是剥夺强化物或者罚时出局。对姐姐这招没用。我应该如何平衡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

Q3

ALSO秘书长婧婧爸

女儿5岁4个月,目前ALSO平台评估学业认知生命技能5阶,生存技能社会规则社交技巧4阶。请问郭大夫,孩子当前这种能力在您看来是算中功能、中高功还是高功能?目前在机构,如果今年9月以这样的能力进去幼儿园融合是否合适,离9月份还有三个月,拼一拼可能生存技能可以到5阶,社交不好说,比较困难,这种能力的话去幼儿园是否合适,半天幼儿园半天机构,现在这个年龄了,未来实现独立无陪读状态上小学的希望有多大?初期上小学肯定会陪读就是后期还是要撤销陪读,就是根据您接触到的大量的个案来看,当前这种状态未来翻盘独立的可能有多大,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握?

Q4

ALSO秘书长当当妈

孩子4岁。问题:娃一直往嘴巴里塞各种东西,家里在地上看到什么马上塞嘴巴里,或者橡皮筋放嘴巴里嚼;出门拔草放嘴巴里嚼;学校里的软积木都被他咬过。现在是看到了马上制止,但最近好像越来越严重,还老把手指放嘴巴里(之前没有)。该怎么处理?

Q5

ALSO秘书长虫爸爸

情绪行为怎么处理?怎么尽快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有时能哭闹二十几分钟,才慢慢平静下来,期间忽视、安抚都没什么效果。

Q6

ALSO秘书长汤圆妈妈

孩子5岁,强化物很丰富,但是一到上课效用就不行了。手机是维持课题较稳定的,其他的一两个回合就被淘汰了。怎么才能让孩子对强化物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还是可以以手机为主,其他的一两个回合淘汰也没关系。

Q7

ALSO秘书长杰爸

阿斯伯格是否已经被排除出自闭症范畴了?是否因为阿斯伯格能够在他擅长领域产生一定对洞见,所以不同于自闭症?

 

 

03

 

提问题是一个语言行为。如果我在讲座现场,就可以很容易辨识与之相关的MO-A-B-C四个环节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但像在这个栏目去分析大家提供给我的上述提问行为,就变得复杂多了。使这个分析变得复杂的,最重要的是规则和经验对这类行为的影响(这个要展开说明,需要三个小时)。

 

我常说行为的背景里包含着行为的意义和对结果的限定与选择。行为的背景包括什么呢?按从远到近的时间线索来看,至少包括三个重要变量——

 

①从生命开始直到行为即将出现的当下,所有相关的历史经验(含有被个人意识到的或者被无意识控制的各种规则);

②当下行为前的动机操作(趋向物的剥夺或者厌恶刺激施诸彼身);

③紧跟当下行为的空间、人、事背景。

 

其中,第①和③是我们不了解个体就完全不可能获得的。但第当下行为前的动机操作则可以借由行为本身有所猜测。

 

比如,接下来我所要探讨的,大家提问题的总结思考,就是这样一些猜测。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提问题?

 

我们提出问题(从问题本身出发,而不考虑其他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大概不超出以下三个驱动:

 

第一类是不期而得。对孩子当下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现象,我们不希望它们出现。但它们却总是违背我们的预期和愿望频繁出现,对此,我们长期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控制的办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其他条件成熟(比如,我们的经验里,权威、专家通常能解决一些老百姓头痛而老百姓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某某是个专家;某某在我的生活中又突然具有了可接近性或接近机会;看起来某某今天心情好又有闲,甚至主动邀请我提问,等等),就会发生提问的语言行为。

 

第二类是期而不得。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景。除了担心不希望出现在该情境的行为突然冒出来,我们还经常期望符合该情境也符合孩子年龄的某些行为发生,但它们却没有如预期或者希望的那样发生。这样,我们就会要求孩子有这些行为。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经常是,我们要求了,孩子也不能表现出这些行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其他条件成熟,家长也会如上一样发生提问的语言行为。

 

第三类是获取信息。譬如,我想知道美国哪个州孤独症孩子患病率最高?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不是一回事?高功能和低功能孤独症的标准是什么?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孤独症孩子各是什么情况?典型的和严重的是不是一回事,等等。

 

以上就是家长们提问题这个语言行为发生的原因。好了,本期就到这里,大家可以结合我所说的,给上述七个问题总结归类一下,并尝试提供你们的分析。

 

-更多孤独症儿童康复知识请访问郭延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