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4:区辨认识颜色及形状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0

文 | 魏旭林

 

同样作为区辨认识的训练,我们把颜色或形状的区辨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颜色和形状作为物件的属性,它们属于抽象性的概念。几乎所有的物件都具有颜色和形状的特征,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需要能教导孩子排除他所看到的其它干扰信息,仅对指令所要求的特征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因为颜色和形状不是一个单一而绝对的概念。以颜色为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从物理的角度而言,一个颜色是一个特定区间的光谱的总合。在这个特定的区间中,并不是只有一个特定的单一的颜色,而是同一个颜色的逐渐变化,这就需要孩子能理解这些略有不同的颜色在区辨或命名时是要归类到一起,共用一个名称的。所以,颜色、形状的教学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需要涉及很多的技能点。在本文中,我们将以颜色为例,向大家介绍训练及泛化需要设置的目标,及其具体的教学程序。我们也会给大家列出形状教学的目标,它的教学程序与颜色的教学是类似的,所以不再具体书写。

      朱璟 BCBA 

 

区辨认识颜色

第一阶段:区辨认识标准色

(这里的标准色指一般情况下大家所认同的【正】色,比如正红,正绿,纯黑,纯白等)。

 

目标行为定义:

他人给予指令“拿x色”(x为颜色名称)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从桌面上呈现的三种颜色中拿出对应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认识12种常见的颜色:红、橙、黄、绿、蓝、紫、灰、粉、黑、白、棕。

 

阶段目标:

每个阶段3个刺激,共分4个阶段进行训练:

1. 红色、绿色、黄色

2. 蓝色、橙色、青色

3. 白色、黑色、粉红

4. 紫色、棕色、灰色

 

注意:

阶段的划分并不需要严格按上面我们给出的范例,而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并遵从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   每个阶段所选择的3个颜色之间的区别越大越好,尽量不要把类似的颜色放在同一个阶段(比如红色、橙色和粉红色,蓝色和绿色,黑色和灰色,紫色和青色)

•  在介入一个新的训练阶段之前,先测试孩子是否认识这些颜色,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则不需要进行训练,选择三种孩子不认识的颜色组合成一个阶段的目标

•  如果孩子的能力足够好,每个阶段的刺激可不限于3个,但建议大家不超过5个。

•  教导什么颜色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加入了粉红色、紫色、青色等,如果孩子区辨的能力不好,这些颜色也可以不分开教。

 

教学材料:

颜色卡片或物件。材料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  如果使用颜色卡片,所有的卡片统一形状和大小,并且整张卡片就是一个颜色,并且使用【正色】

•  如果使用物件(如积木、雪花片),所使用的物件必须是【正】色,并且除了颜色不同外,没有其它任何特征上的不同(如:大小、形状等)

 

训练步骤: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三种颜色卡片呈一直线放置在桌面上,每张颜色卡片之间间隔约5cm左右。

3. 教导者获取孩子注意力

4. 教导者给出指令“拿x色”。

•  每种颜色的指令出现的次序是随机无规律的,

•  每种颜色指令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5. 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拿取对应的颜色。

6. 当孩子拿取对应的颜色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x色”,并给予孩子强化物(或代币)。

7. 教导者调整呈现的颜色卡片的位置,重复以上步骤2-6进入下一回合。

 

辅助方法:

1. 肢体辅助:教导者手把手辅助孩子拿出对应的颜色。

2. 手势辅助:教导者手指指向对应的颜色

以上两种辅助,教导者需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反应来决定使用哪一种,通常在经过之前的区辨课程学习后,孩子一般能够在手势辅助下,交出相应的物品或卡片,所以在这个项目中,一般我们会直接使用手势辅助开始教导。

 

辅助撤销:

•  手势辅助:教导者逐渐增加手指与目标卡片之间的距离,从一开始的直接指在目标卡片上,渐渐地教导者的手指离目标卡片的距离远一些,比如5厘米,然后再变得更远,直至辅助完全撤销。

•  在降低辅助级别时,结合使用辅助的延宕。在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需要马上给予辅助;当降低辅助级别时,教导者延迟给予辅助的时间,一般可延迟1-2秒,延迟的时间以孩子不出错为前提,但不超过2秒。

•  在辅助撤销过程中,如果孩子的错误反应开始上升,说明此时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并在时间上给予及时的辅助。

•  如果孩子对手势辅助不作出反应,那么教导者需要提高辅助的力度,最高的辅助级别是提供手把手的辅助,但在这个辅助阶段不宜停留太久,连续使用3-5个回合后,就可以再尝试使用手势辅助。

 

纠错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要求孩子把手放好,若是孩子已经拿了错误的颜色,教导者需要把该颜色轻轻从孩子手上拿回来,重新放回原先位置。

2. 教导者重新获得孩子注意力,然后重发一遍之前出错的指令。

3. 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辅助,比如直接手指在目标颜色卡片上或手把手辅助孩子拿取目标颜色卡片,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失败的回合中,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在10cm以上,这次辅助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物件的距离变为5cm左右,并且不使用时间延宕。

4. 当孩子拿取对应的颜色卡后,教导者对孩子给予口头夸奖,“对了,这是XX”,同时给予强化。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当孩子能够在连续2次(跨2天)训练中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时,当前阶段三个颜色的训练完成。该三个颜色进入教学维持阶段,并挑选孩子不认识的新的三个颜色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

•  当所有的颜色都在教学阶段中达到上述标准,教学完成,全部颜色进入维持和泛化阶段。

 

维持与泛化:

在当前阶段训练达到完成标准后进入下一阶段教学时,要对在先前阶段已经掌握的颜色进行维持和泛化。在维持训练时,先减少每次训练的回合数,然后再减少维持训练的次数。

•  在维持训练中,不再提前给予辅助,而是先让孩子独立反应,如果孩子反应是正确的,则给予夸奖;如果是出现错误反应,则使用纠错程序。纠错程序的步骤与训练中相同,但在这里的纠错后的正确反应不再给予孩子强化。

•  在维持训练中,不再是每个回合都给予强化,而是几个回合以后再给予强化,并且强化物直接跟随的反应必须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正确反应。

•  在孩子能区辨认识训练中呈现的颜色卡片或物件后,使用不同的物件或卡片、或邀请不同的教导者来对孩子进行泛化测试,如果在泛化测试中孩子不能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则继续对新介入的刺激(新的卡片、物件或给指令的人)进行训练。

 

 

第二阶段:区辨认识类似色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区辨深浅不同的类似色(比如,深红、浅红都是红色)。

 

教学材料:

每种颜色准备至少4种不同的色卡。

以红色为例,如下图所示,教导者只需要挑选几种最接近的红色,不要出现难判断的颜色,比如接近于粉红色的颜色不要归入红色。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同第一阶段,只不过每次呈现的三种颜色选择不一样的颜色组合。

 

 

第三阶段:在有其它特征干扰下区辨认识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区辨不同的物件或物件卡片的颜色。

 

教学材料:

每种颜色准备至少4种不同的物件,且其颜色略有差别(如下图所示)。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同第二阶段。

 

 

第四阶段:相同或类似颜色的配对与分类。

 

因为配对与分类属于不同的技能(不同于区辨认识),其训练程序也会不相同,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具体介绍其训练程序。

 

 

区辨认识形状

区辨认识形状的教学程序与区辨认识颜色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只在选择的刺激物和给予的指令上,所以不再这里复述教学程序,只简单列出教学阶段和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区辨认识标准形状

 

目标行为定义:

当他人给予指令“拿x形状”(x为形状名称)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从桌面上呈现的三种形状中拿出对应的形状。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认识常见的形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矩形(长方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扇形,星形。教学分阶段参考颜色教学的标准。

 

教学材料:

形状卡片或物件。材料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  如果使用形状卡片,所有的卡片需要大小相当、底色相同(推荐底色为白色),卡片上呈现的形状的颜色要完全相同,所呈现的形状在大小比例上基本一致。

•  如果使用物件(如形状积木)做为教学材料,那么所使用的物件在大小比例上基本一致,颜色完全相同,即除了形状不同外,没有其它任何特征上的不同(如:材质)。

 

 

第二阶段目标:区辨认识类似形状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区辨非完全标准的形状(比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教学材料:

每种形状准备至少4种不同的卡片。

 

 

第三阶段:区辨物件的形状

 

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在所呈现物件的其它特征的干扰下判断物件的形状特征。

 

教学材料:

每种形状的物件至少4种(如下图所示),尽量不要使用混合了太多种不同形状的复杂物件(比如,汽车)。

 

 

第四阶段:相同或类似形状的配对与分类

同上,配对与分类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生活中结合颜色或形状泛化的小活动(举例)

无论我们教导孩子什么技能,其目的不仅是孩子在课堂中表现出来能正确服从老师的指令或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这些技能,所以,在达成训练的目标后,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机会练习使用这些技能。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能结合形状颜色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者是游戏,以帮助您拓展泛化的思路。

 

①  在让孩子分发有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物件时,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有些糖果会有不同的颜色,教导者可以在孩子分发(或者直接向孩子索取)特定颜色的糖果(如:我要绿色的糖)。

 

②  在玩积木或颜色拼版(或形状拼版)时让孩子按指示拿取对应的颜色或形状摆放。

 

③  套圈(彩虹塔),套圈因为有颜色和大小的区分,规则的玩法是让孩子按大小的顺序来完成套圈。教导者也可以利用这个玩具,让孩子按我们给出的颜色指令来完成套圈(如:先放红色的套圈,接下去套绿色的,以此类推,直到孩子按颜色要求完成)。

 

④  运球游戏,教导者可以选择海洋球,通过指示孩子拿取指定颜色的球运到指定的地方,如果孩子有能力,也可以结合形状来做,比如把红色的球放在正方形的盒子里面,蓝色的球运到圆形的盒子里面。

 

⑤  游戏毛毛虫比赛:教导者准备一个六个面都是不同颜色的筛子(可以制作六面都不同颜色的积木块代替)。游戏时教导者将这个六面都是不同颜色的骰子丢在桌子上,丢到哪面朝上时,教导者就说出这一面的颜色名称,孩子就需要从旁边的6个不同颜色的积木里选出一块对应颜色的积木,放在预先画好的一排格子里,这个格子可以画得像毛毛虫或者小蛇。当教导者念到的颜色正好已经在格子里时,学生需要用手指一下那块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