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10提要求(3)提要求寻求他人帮助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王坤 杨楠

提要求是在动机操作下的一种语言行为,它不仅包括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表达需求,也包括索要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寻求帮助、询问信息等。在教导时,我们首先会教孩子对看得见的偏好的物件提要求(见【语言行为训练1-使用物件名称提要求】),然后再让孩子尝试对不在眼前的物件提要求(见【语言行为训练7-对于缺失物件提要求】)。在这两个训练中,当孩子提出要求后,得到的都是实物。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寻求他人的帮助,要求帮助的结果是替孩子解决某个问题,以使得他可以继续正在进行的活动(也包括获得实物)。比如,喝饮料时瓶盖拧不开,请求他人帮助开瓶盖就可以喝到饮料;吃零食时包装袋撕不开,请求他人帮助撕开包装袋就可以吃到想吃的东西;穿外套的时候不会拉拉链,在他人帮助后把拉链拉上;iPad锁屏不知道密码,请求家长输入密码就可以玩iPad;搭乐高玩具时,有一块积木搭不上去或拆不下来,请他人帮助后就可以继续玩乐高积木。对小朋友来说,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因为自己能力不达而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这个时候,很多孩子会先哼哼叽叽,家长在听到孩子的哼叽会很自然地去关注孩子怎么了,然后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然而,这样的操作会妨碍孩子学习如何正确地提要求。我们希望孩子在有需求时,能使用正确和礼貌的语言来向他人提出帮忙的请求(包括向父母家人)。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后续的训练中,我们还需要教导孩子能清楚描述需要帮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要求帮助的技能。本文向大家介绍最基础的提要求求助的训练方法与程序。

提要求的教学仍然使用“随机教学法”,该教学程序在之前“提要求1”的文章中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教导提要求寻求帮助的几个要点

1.   训练中使用的任务是孩子熟悉的。

只有当孩子熟悉这些任务时,孩子才会(1)有动机去尝试完成该任务;(2)知道要完成该任务需要做什么动作。比如,要求孩子画画或涂色,孩子熟悉该任务,就会知道要用笔画画时先要拔开笔帽;又比如,要求孩子吹泡泡,孩子会知道吹泡泡先要把泡泡水瓶子拧开;再比如,给孩子吃酸奶,孩子会知道要把吸管插进盒子里才能吸出酸奶。

如果孩子已经具备命名任务中涉及的动词的能力,会加快孩子学习提要求的速度,但会命名动词并不是必需条件。在下面介绍的程序中可以看到,即使孩子不会命名该动词,当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起要求时,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个训练中教会孩子使用该些动词来提要求(即在提要求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动词)。

 

2.   目标动作是在孩子原有基础水平之上,孩子尝试后没有能力完成的。

如果孩子自己有能力完成该项活动,那么就不存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需要,也就无法教导孩子提要求了。比如当孩子想吃糖果,而糖果盒就放在手边,并且盒盖是敞开的,那么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拿起来就吃,并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的教学就无从开展。相反,如果孩子想画画,提供给孩子的笔是笔帽盖很紧的。孩子知道画画要用笔,也知道拿笔画画前先要把笔帽打开,但由于笔帽很紧,孩子手部力量不够,这时他通过尝试发现自己无法完成时就需要提要求。因此在训练中,任务和材料的选择需要由教导者事先设置好,而孩子只有在正确提出帮忙的要求后才可以获得想要得到的结果。

 

3.   要帮助孩子建立完成活动的动机。

提要求的行为是基于获得的动机才会发生的,所以在这个训练中,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而来提要求,我们就需要确保孩子有想要完成任务的动机。在这里,使用孩子偏好的活动是一种选择,比如孩子喜欢玩钓鱼玩具,我们可以把线绕在鱼竿上使孩子不能轻易解开;再比如孩子喜欢搭积木,我们把积木放在带卡扣的盒子里,从而建立孩子向教导者寻求帮助的动机。很多时候,我们介入的任务并不是孩子偏好的,比如涂色、写字等,换句话说,在孩子尝试去做但并没有能力完成的情况下,孩子并不会有动机去继续完成这些他并不偏好的任务,这时就需要额外添加完成非偏好任务的动机,比如,当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个代币,每三个代币就可以兑换强化物。这样,孩子为了最终得到强化物,就会尝试去完成任务,也就产生了寻求帮助来完成任务的动机。

 

目标行为定义:当孩子有需求时,能够主动用口语要求他人的帮助,提要求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能保证陌生人能听懂。根据孩子语言学习的进展,提要求的目标口语可以是(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以下任意一种形式,注意选择后在训练中保持统一要求):

  • 单词,如“打开”、“拿”

  • 简单句子,如“帮我拿”、“帮我打开”

  • 问句,如“可以帮我打开吗?”、“可以帮我拿XX吗?”

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

教学材料:活动所需的材料(建议每个阶段使用3-5个活动)。

可在训练中使用的任务举例:

  1. 手抓板:选择简单的三块手抓板,其中2块是孩子可以很熟练镶嵌的,另一块是尖角很多不容易分辨卡槽的。

  2. 串珠:准备1根绳子和2颗珠子,其中一颗是孩子可以熟练完成的大小,另一颗很小,孩子不方便捏住的,或者提供比较细软的绳子。

  3. 涂色:提供纸笔,但笔帽很紧孩子自己没有力气拔开。

  4. 收文具:在孩子完成画画或涂色任务后,孩子不会盖笔帽。

  5. 贴画:提供底板和小贴画,孩子无法撕下贴纸。

  6. 钓鱼玩具:提供钓鱼玩具和鱼竿,鱼线缠绕在鱼竿上孩子不能直接钓鱼。

  7. 吹泡泡:提供瓶盖较紧的泡泡水。

  8. 搭积木:将积木放在带卡扣的盒子里,直接提供盒子。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指示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画画”),并给予孩子完成任务所需用品。

  3. 等待孩子表现寻求帮助的动机。

    ·   在初介入训练时,由于给出的材料是孩子无法成功完成的,孩子可能出现尝试失败后停止手里的活动,却不表达寻求帮助的情况,这时,教导者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着已经给出的材料,再次给出指令;如果孩子直接将材料递给教导者,教导者轻轻阻挡。

    2)根据目标行为,教导者提供辅助,即示范正确的口语提要求的方式(如“帮我打开”),帮助孩子使用目标句式来提要求。

  4. 当孩子正确提要求后,教导者帮助孩子完成要求的动作,同时给予口语反馈(如“好的,我帮你打开”)。

  5. 让孩子继续完成任务。

  6. 当孩子完成任务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如,“哇,你画的很漂亮”),同时给予一个代币。

  7. 教导者收回该任务的材料,呈现下一个任务,重复步骤2-6。

    ·   当孩子集满约定数量代币时,教导者让孩子交换强化物。

    ·   如果强化物为实物,让孩子玩10-15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当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辅助:

口语示范:教导者口语示范孩子提要求的句子

      辅助撤销:

  • 口语辅助撤销:口语示范完整句子(如:帮我打开)→口语示范句子前面2-3个字(如:帮我……)→口语示范句子起始字的口型→无辅助

  • 注意:在撤销口语辅助时,如果孩子可以说“帮我”却卡在动词上,教导者可以在孩子说出“帮我”后提示动词名称。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需要让孩子重说一次完整的要求句型(下面给出一组示范):

    孩子:帮我……

    教导者:打……

    孩子:打开

    教导者:再说一次,帮我打开

    孩子:帮我打开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呈现新的没有教导过的活动,孩子在自己尝试后无法完成时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训练完成。如果孩子不能独立要求帮助,继续训练新介入的活动。注意:如果新介入的任务中提要求的动词是孩子不会命名的,则肯定需要介入新的训练。

维持与泛化

  • 在训练中换不同的任务,但该任务可能涉及相同的动词,如“帮我打开”。

  • 将训练中练习过的任务在自然环境中呈现。

  • 换教导者:孩子一开始会很习惯只向和他做训练的人提要求;在孩子学会了对某个特定的人提要求后,更换不同的人来要求孩子从事特定的活动,看孩子是否能提要求;如果不行,则需要由该人来提供辅助并给予强化。

  • 在自然环境中,创设孩子提要求的环境。把孩子喜欢的物件放在孩子看得到,但是拿不到的地方,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要求孩子通过口语来表达帮助,然后才拿该物件给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做他当前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当孩子做不到时,辅助孩子口语提要求,然后帮孩子解决问题。比如:

    o    孩子想吃零食,教导者告诉孩子自己去拿,但零食放在带扣的盒子里,孩子拿不到,辅助孩子提要求寻求帮助后,帮孩子打开盒子。

    o    将孩子喜欢的声电玩具中的电池故意卸掉,当孩子拿到玩具并不能像往常一样直接打开时,教导孩子向大人提要求寻求帮助。

    o    孩子要玩手机游戏,教导者同意孩子可以玩,但提前设置好手机密码。当孩子说“输密码”时,帮孩子打开游戏界面。

    o    在带孩子出门玩之前,教导者告诉孩子穿好外套/穿好鞋就出去玩。当孩子说“帮我拉拉链”或“帮我系鞋带”时,帮孩子拉好拉链/系好鞋带,然后带孩子出去玩。

    o    将孩子的衣物挂在衣橱上层,让孩子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当孩子拿不到时,教导孩子请求大人的帮助。

    o    当孩子喝酸奶时把没有开封的吸管递给孩子,当孩子用口语提要求后,帮孩子把吸管打开,当孩子尝试自己插入吸管失败后,提出帮助的要求后,帮孩子把吸管插好。

    o    洗手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按压洗手液,当孩子提要求“帮我按”时,帮孩子按压洗手液。

    o    当孩子洗完脸或擦完手后,让孩子自己把毛巾挂回架子上,当孩子够不到时,教导孩子向大人寻求帮忙。

如何促进孩子使用寻求帮助的口语行为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直接提供帮助,因为帮助小朋友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这样的好意让孩子的活动变得容易了,却也剥夺了孩子使用/练习提要求这个技能的机会。我们经常观察到,小年龄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比如搭乐高积木的时候积木插不进去),孩子最先表现出来的哼哼叽叽,伴随着手上对积木的力度加重(有时甚至会出现摔积木的行为),这时家长会主动过去问孩子“怎么了”。当家长观察到孩子遇到的困难时,家长会主动帮助孩子解决,然后孩子就愉快地继续玩积木了,家长也会觉得自己顺利地避免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主动帮助强化了孩子通过“哼叽”或其它不适当地行为来表达挫折感和寻求帮助的意愿,在未来孩子会继续使用不正确地行为来表达情绪与需求。

所以,针对有口语语言的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在观察到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先辅助孩子通过语言来提要求,然后家长才提供帮助。相反,在孩子哼叽、大声无礼貌地提要求或粗鲁地对待玩具或扔其卡壳的物件时,家长不要过快提供帮助来帮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行为不适当时,家长需要先让孩子“好好说”,确保孩子是在正确说话的前提下,家长才提供帮助,同时夸奖孩子好好说话(提要求)的行为。对于没有口语语言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导孩子拉家长的手伸向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拉家长的手伸向衣服的拉链,示意帮忙拉拉链)、递交需要帮助的物件(比如把打不开的水瓶递给家长),或用手指指向需要帮助的物件,在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后,家长可以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