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你支招(13)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1
文 | 柳一明
孩子三岁了,每次出门,走几步就不走了,拼命往家长怀里扑,抓着衣服要抱抱。妈妈这时总是跟他讲道理。结果却换来孩子的哭闹,甚至会直接躺地上。大多数时候,妈妈还是会抱起孩子。后来,妈妈尝试着用不理睬的方式忽略他哭闹跟躺地上的行为,结果演变成孩子不顾危险的快速乱窜,妈妈怎么喊都没用,最终妈妈会因担心孩子的安全,抱着孩子离开。这样的情境每次出门都反复的出现。
从孩子后来能到处乱窜的行为我们可以判断, 孩子的肢体发育没有问题,他是有能力独立行走的。 并且可以用抓衣服或是扑入怀中的方式提要求,要家长抱他。可是在妈妈拒绝他的要求时,他却用哭闹,躺地上或到处乱窜的方式来达到家长抱的目的,并且期间反复发生。也就是孩子哭闹、躺地上、乱窜的行为都得到强化。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学习到了,当要求被拒绝时,可以用哭闹、躺地上、或极端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在妈妈拒绝孩子要抱的要求后,孩子已经开始哭闹,这个时候如果马上抱起孩子,就会强化这个行为,所以建议家长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不要马上妥协。
妈妈忽略孩子的哭闹,不要斥责,不要劝说,耐心地等待孩子情绪下降。这个时候,妈妈要拉住孩子的手,以避免孩子乱跑(这一个动作,与孩子的案例相关,所以是妈妈在公众场合都需要做的,在本案例中同样也需要做到)。如果有可能,拉着孩子的手慢慢往往走。如果孩子不愿意走,妈妈也拉不动,可以原地等待。
当孩子情绪逐渐稳定,妈妈选择近处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或是孩子熟悉的地点,然后对孩子说,我们一起走到【某某地方】,妈妈就抱你。然后辅助孩子一起走到那里,这个时候,妈妈就可以抱孩子了。
注意:当走到地点的时候,孩子又开始大声地哭,则不宜马上抱起孩子,需要等待孩子情绪稳定,然后再抱孩子。
说明:以上的策略是在行为已经发生的时候使用的,目的是尽量不强化目标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能有其它的事情要做,不可能有这个时间来干预行为,可能不得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抱起孩子。偶尔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也没有关系,家长只需要知道,当你抱起孩子的时候,孩子哭闹的行为得到了一次强化,这就足够了。家长越多有这样的意识,就越有可能做好下面我们建议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妈妈需要了解,孩子自己走多长的距离的情况下,是一定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当走路的距离超过多少时,孩子有可能会提要求;当孩子走多远的距离时,一定会要求妈妈抱。
小贴士:可以选择现在流行的手机、手表或手环等记步工具。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收集到的数据,合理规划时间、距离和路线。
技巧1: 最开始可以把标准设定在孩子能承受的最低点,以保证孩子每次都可以顺利自己走完规定的距离。例如: 如果孩子独立行走10分钟一定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行为,那我们就可以以10分钟为起点开始训练。在训练的后期,我们会根据孩子的表现慢慢地提高要求。
技巧2:使用孩子熟悉的地点或路标作为终点,比使用时间或距离要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技巧3:可以使用孩子经常走或可获得自然强化的地点,根据孩子能力,按照由近到远的方式确定目的地。例如:家⇆小区门口⇆超市⇆游乐场。
在孩子出门前,告诉孩子我们最终去哪(最好是孩子喜欢的地方),然后和孩子做个约定,你先自己走到【某某标志地点】,然后妈妈可以抱你一会儿。
技巧1:可以使用照片来帮助孩子理解他需要走到哪里。如出门后,妈妈拉着孩子的手,以愉快语气对孩子说,“来,我们一起走到✕✕✕那。”,然后带着孩子一起走。
技巧2:在行走的过程中,妈妈时不时夸讲孩子走得真好,孩子很乖很厉害(可以自己走)。
技巧3:在行走的过程中,妈妈可以和孩子说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指给孩子看他喜欢看的东西,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当走到和孩子预先设定的目的地时,即使孩子没有提要求要让妈妈抱,妈妈也要在这时停下来,询问孩子“你真棒,自己走到【某某地点】了,你要妈妈抱你一会儿吗?”如果孩子说“要妈妈抱”,和孩子说好,妈妈抱孩子走到哪个明确的目的地,然后孩子再自己走。当到了目的地后,再按以上步骤和孩子设定新的目标。 如果孩子说“不要”,则和孩子设定新的目标。考虑孩子的疲劳程度,妈妈设定目标的标准最好略低于第一次的标准,以确保孩子可以完成。
第四步:当到达最终的目的地时,妈妈要给孩子额外的奖励。如果目的地本身就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那这个就可以作为孩子行走的强化(或其中的一部分 )。
·同一个距离重复执行的时间过短,即使孩子可以顺利完成,也未必就已经巩固;一旦要求上升,就有可能造成问题行为的爆发。
·同一个距离重复执行的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可以提高要求的时候却没有去提高,会有可能造成孩子养成刻板的习惯,比如我只走到那里,再多走就不愿意了
2. 强化正确行为:孩子得到妈妈的肯定和夸奖,以及他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从而避免强化问题行为:在这个方案中,我们确保孩子能做到,大幅度地减少了孩子提要求的可能性,从而避免孩子因要求被拒绝而哭闹,躺地上,乱窜的行为。
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最好能与家中其他成员达成一致,每个人都以一样的方式带孩子出门,并且训练孩子自己独立行走。
2. 当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走路时,有可能会因为身高的差距而造成孩子总是举着手臂而造成不舒服,所以在安全的地点,家长可以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对于家长放手后孩子会自己跑掉的特殊个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家长还是需要时不时拉一下孩子。
3.当明显观察到孩子已经疲劳或者情绪不佳时,家长可以不进行该训练,主动提出抱孩子走,或者当孩子正确提要求时马上满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