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专家给你支招(27)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1

文 | 邓晓蕾

 

案例

滔滔是个7岁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目前在普校就读一年级,妈妈反应滔滔一个人独处时嘴巴会喋喋不休地说一些与当时场景无关的语言。特别是晚上回到家写作业时,嘴巴总是不停地自言自语,说一些与作业无关的话题,有时说着说着会放下手里的笔且声音会越来越大,在家人制止后滔滔能暂时停下来,但一下又开始自顾自说起来,需要妈妈在旁边反复制止,这样的情景每天在写作业时都会发生。
 
分析

观察发现滔滔自言自语的行为大部分发生在其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比如写作业、玩玩具、一个人看电视等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在与他人同处一室时,但滔滔在自言自语时明显没有寻找他人反馈或互动的意向;而在从事与他人有互动的活动时,滔滔自言自语的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低很多。滔滔所说的语言经常与当下情境没有任何关系的,有的时候是讲自己喜欢的话题,有的时候是讲前几天刚发生的事情等等。如果大人不制止他,行为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而如果大人制止,滔滔会暂时安静,但这样的安静可能只保持不足5分钟的时间。观察所得的结果帮助我们判断滔滔的自言自语的行为最大可能是一种自我刺激的地为。  考虑到滔滔在普校一年级就读,这个行为不仅会影响滔滔听课的注意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所以很有干预的必要。同时,因为滔滔是一个高功能孩子,换句话说,他的认知接近他的实际年龄,所以他已经具备了学习自我管理技能的能力,这使得我们的干预有了可行性。
干预策略:
行为自我检查(强化目标行为的不发生)
在选择的干预时段内,设定有固定时距的计时器(即过一定的时间,计时器会提醒);在计时器响时,如果孩子没有从事自言自语的行为,孩子在事先制作好的记录表上给自己打√;当孩子收集到事先确定数量的√时,训练结束,孩子获得强化物。这个程序有利于提高孩子对于自己的自言自语的行为的意识,即当行为发生时,孩子更有可能意识到行为正在发生,因此增加孩子主动地去停止该行为,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不从事该行为的可能性。
具体步骤
第一步:确定干预的初始时距
初始时距:是指用于训练初始阶段的一个事先确定的时间段;在训练中,孩子如果在这整个时间段中不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孩子可以得到强化(√或代币)。
家长先在未来计划进行训练的场景中观察孩子的行为:比如,未来的训练会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进行,家长观察孩子目前在做作业的时间自言自发生的情况。当自言自语的行为发生时,家长提醒孩子安静,并且记录行为发生1次。在观察结束时,家长计算行为总共发生的多少次。假设家长共观察了30分钟,自言自语的行为一共发生了20次,这意味着平均每隔1.5分钟行为就会发生(30/20=1.5)。类似的观察,家长可以进行2-3次,如果得到的平均值相近,那么家长可以取这个平均值(或略低于)作为初始时距。
提示1: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主要是收集资料,不需要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即原来怎么做现在仍然怎么做。当自言自语的行为发生时,家长会提醒孩子停止,但不与孩子有任何其它的互动。
提示2:一般在选定初始时距时会选用收集资料时的平均时距或略小于平均时距,
目的是为了孩子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增强,让孩子容易成功,建立自信心。
第二步:家长选择干预的时间和地点
虽然孩子可能无时无刻地不在从事自言自语的行为,但干预需要在选择的时间段中展开。其主要目的有二:1)保证干预的持续统一性。当我们做30分钟的干预时,我们很有可能完全按照计划的程序去执行;而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都要进行干预,很大可能性我们因为忙于其它事情而无法完全按计划来执行干预程序;2)减少孩子的压力。在干预时,孩子需要从事自我管理,这是一个新技能,所以孩子需要付出努力去做这件事;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无时无刻地去管理自己的行为,这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担忧与压力。
干预主要选择孩子在从事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活动时进行,比如玩玩具、做作业等;一般建议每次干预时间为10-20个时距(比如,初始时距为1.5分钟,那么一次训练可以是15至30分钟)。
第三步:训练
1.  在训练开始前,家长先跟孩子讲明规则:“我们要做保持嘴巴安静的练习,等下当我按下计时器,到计时器响起时,如果你能一直保持安静,你就可以在记录表上自己给自己一个对勾,当你把表格填满时,你就要以得到【喜欢的东西】”
2.  当孩子表示理解时,家长指示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比如“你自己去玩吧”,同时启动计时器。
1)  如果在计时器响起前,孩子出现了自言自语的行为;家长暂停计时器,提醒孩子需要保持安静,重申规则,然后重新开始计时。
2)  当计时器响起(这意味着在过去的时间段里,孩子没有出现自言自语的行为),家长提醒孩子给自己在表格上打√。
3)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孩子将表格上的空格全部填满(10-20个空格)。
3.  家长表扬孩子的表现,同时给予孩子预先承诺的强化物。
提示3:每天重复此干预2-3次,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活动时间,比如做作业的时间。
提示4: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与孩子有过多的互动。所以,如果孩子做作业是需要家长帮助的,那么这个干预就最好不在孩子写作业的时间进行。
提示5:在干预初期,家长需要全程参与干预的全过程,以便提醒孩子保持安静和给予自己强化(打√)。
第四步:逐步延长时距
当孩子在连续3-5天的干预中自言自语行为零发生率后,家长就可以开始增加时距了,比如从原来的1.5分钟增加到2分钟。这个时距需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而定,如果在新的时距中孩子达不到目标,则需要进一步调整时距。
按此标准,逐渐增加时距,直到孩子在整个20-30分钟的时间段内,当其独立从事活动时,自言自语的行为基本不发生。
注意:本干预重点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技能,在开始时,家长需要在旁边提醒孩子去行为记录表上给自己打对勾,随后要逐步减弱提示,直至孩子能自行在行为记录表上打勾,而不需要家长在旁边提醒,但家长可间歇性在旁边监督看孩子是否正确管理和记录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