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7:提要求(2)对于缺失物品提要求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邓晓蕾 刘竹琴

在“语言行为训练1-使用物件名称提要求”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对于视线范围内的偏好物件提要求,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对缺失物品(即不在视线范围内的物件)提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我们想要或需要得到的物件都是在眼前看得到的地方的。比如,坐下来吃饭时才发现没有勺子或筷子、需要写字的时候发现手边没有笔、在玩拼装玩具的时候发现其中少了配件或需要工具。如果这时我们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忙来获得该些物件,就需要具备两个能力:(1)知道缺少(或需要)什么;(2)能使用正确的语言(即正确的命名来向他人提要求)。所以,这个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来建立和使用这两个在提要求中的关键技能。

提要求的教学仍然使用“随机教学法”,该教学程序在“提要求1”的文章中做过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教导对缺失物品名称提要求的几个要点:

1. 训练中使用的任务是孩子熟悉的。

只有当孩子熟悉该些任务时,孩子才会(1)有动机去尝试完成该任务;(2)才会知道要完成该任务需要什么材料或物品。比如,要求孩子画画或涂色,孩子熟悉该任务,就会想到要笔和纸;又比如,要求孩子吹泡泡,就会想到要泡泡水和吹泡泡的棒子;再比如,给孩子吃酸奶,就会想到要勺子。

如果孩子已经具备命名任务中涉及的物件的能力,会加快学习提要求的速度,但会命名并不是必需条件。在下面介绍的程序中可以看到,训练中的第一个辅助是将需要的物件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所以即使孩子不会命名该些物件,只要他知道需要的是该物件,并通过他的方式来发起要求,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个训练中教会孩子使用这些物件的名称来提要求(即在提要求的过程中同时学会物件名称)。

2. 目标物件由教导者控制。

无论孩子是否能看到目标物件,如果孩子在有需求时可以自己直接去拿取所需要的物件,那么就不存在提要求的需要,也就无法教导孩子提要求了。所以在训练中,目标物件需要由教导者控制,而孩子只有在正确提要求后才可以获得需要的物件。

3. 要帮助孩子建立完成活动的动机。

提要求的行为是基于获得的动机才会发生的,所以在这个训练中,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为了完成任务而对任务所需的材料来提要求,我们就需要确保孩子有想要完成任务的动机。在这里,使用孩子偏好的活动是一种选择,比如孩子喜欢玩拼板,我们可以给孩子底板,却不给拼板,建立孩子向教导者索取拼板的动机。很多时候,我们介入的任务并不是孩子偏好的,比如写字、涂色、剪纸、擦桌子,换句话说,在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孩子并不会有动机来索要材料去完成这些他并不偏好的任务,这时就需要额外添加完成非偏好任务的动机,比如,当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个代币,每三个代币就可以交换强化物。这样,孩子为了最终得到强化物,就会尝试去完成任务,也就产生了索要完成任务所需材料的动机。

4.  在项目中设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简单。

在训练中使用的任务一定要非常简单,一则是为了增加孩子完成任务的动机,二则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练习我们想要他练习的技能——提要求。比如,我们可能会要求孩子画画,并且仅提供白纸,但没有给笔。在这里,我们不会要求孩子画很复杂的图案(无论画画是否正好是孩子在学习的一个项目),最简单的设置是只要求孩子仿画一条3-4cm长的直线,该任务就完成了,孩子就可以得到代币,而教导者则可以进入下一个回合的训练。另外,无论所要求的任务是否是孩子精熟的,一旦孩子出现卡壳的情况,我们会马上提供辅助,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让孩子获得代币,从而快速进入下一个回合的提要求训练。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花费太多的力气,最主要的学习过程会放在【提要求】这个目标技能上 。

训练一

要求缺失物品

 

目标行为定义:当孩子有需求时,能够主动用口语要求缺失的物品,提要求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能保证陌生人能听懂。根据孩子的语言学习的进展,提要求的目标口语可以是(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以下任意一种形式,注意在选择后在训练中保持统一要求):

  • 单词,如“笔”、“纸”、“剪刀”、“泡泡水”

  • 简单句子,如“我要笔”、“给我纸”

  • 问句,如“可以给我笔吗?”、“我要纸可以吗?”

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

教学材料:活动所需的材料(建议每个阶段使用3-5个活动)。

可在训练中使用的任务举例:

1. 拼板:选择简单的四块拼板,给予孩子拼板的底版,不给孩子拼板。

2. 穿珠子:准备线和2颗珠子,给任务时不给珠子,或者不给线。

3.  画画:不给画笔,或者不给纸。

4.  舀豆子:让孩子舀豆子,不给勺子。

5.  钓鱼玩具:给孩子玩钓鱼的玩具,不给钓鱼竿,或者池子里不放鱼。

6.  粘贴:给孩子纸不给胶水。

7.  涂色:让孩子涂色,不给彩笔。

8.  储蓄罐:让孩子把钱放进储蓄罐,不给硬币,或不给储蓄罐。

9.  敲击玩具(如木铃):给孩子敲打的目标物,不给锤子。

10. 吹泡泡:不给泡泡水,或不给吹棒

11. 仿搭积木:给出搭积木的成品图片,要求孩子搭一样的,但不给积木

12. 擦桌子:在桌面上滴一点水,要求孩子擦桌子,但不给布(或纸巾)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要求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剪纸”),并给予孩子完成任务所需用品,但缺少了一个必须物件,(如,只给剪刀,或者只给所要剪的纸)。

  • 同一个任务中的缺失物品可以变化,比如剪纸的任务,有时不给剪刀,有时不给纸。

  • 所选任务随机无规律的出现。

3. 等待孩子表现寻找缺失物品的动机。

  • 在初介入训练时,由于给出的材料不足以让孩子完成任务,孩子很有可能只是等待,甚至会出现拿着给出的材料做其他事情,却不表达对缺失物品的需求的情况,这时,教导者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指着已经给出的材料,再次给出指令;如果孩子仍然没有要求的动机,教导者再次给出指令,同时呈现缺失物品(呈现的方式同前面介绍的对偏好物品提要求的方法,让孩子看得到,却不能拿到);一般而言,因为任务是孩子熟悉的,所以这时孩子会很自然地伸手来拿教导者呈现的物品,即体现想要的动机。同时,因为孩子已经完成了提要求第一阶段的训练,如果孩子能命名该物件,这时孩子也很有可能会直接命名。

    2) 根据目标行为,教导者提供辅助,即示范正确的口语提要求的方式(如“给我剪刀”),帮助孩子使用要求的句式来提要求。

    3) 如果孩子提要求使用的语言已经达到要求,比如标准是让孩子用名词来提要求,而当孩子看到物件时正确命名了该物件,则直接将物件给孩子(即直接进入步骤4)。

4. 当孩子正确提要求后,教导者将该物品给孩子,同时给予口语反馈(如“哦,你要剪刀啊,给你剪刀”)。

5. 让孩子继续完成任务。

  • 如果孩子在操作任务的时候遇到困难,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帮助孩子完成。

6. 当孩子完成任务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如,“哇,你剪得很整齐”),同时给予一个代币。

7. 教导者收回该任务的材料,呈现下一个任务,重复步骤2-6。

  • 当孩子集满约定数量代币时,教导者让孩子交换强化物。

  • 如果强化物为实物,让孩子玩10-15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当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辅助:

  • 视觉提示:呈现所缺失的物品。

  • 口语示范:教导者口语示范孩子提要求的句子

辅助撤销:

  • 视觉辅助撤销,使用时间延宕的方式:

    在训练初期可以使用0秒延宕呈现所缺失的物品,即在第2步给出指令时,直接呈现所缺失的物品→延迟(5秒左右)呈现所缺失的物品→不呈现。

  • 口语辅助撤销:口语示范完整句子(如:给我剪刀)→口语示范句子前面2-3个字(如:给我……)→口语示范句子起始字的口型→无辅助

  • 注意,在撤销口语辅助时,如果孩子可以说“给我”却卡在物件名称上,可以在孩子说出“给我”后提示物件名称。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需要让孩子重说一次完整的要求句型(下面给出一组示范):

    孩子:给我……

    教导者:剪……

    孩子:剪刀

    教导者:再说一次,给我剪刀

    孩子:给我剪刀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呈现新的没有教导过的活动,孩子会要求所缺失的物品,训练完成。如果孩子不能独立要求所缺失的物品,继续训练新介入的活动。

维持与泛化

  • 在训练中换不同的任务

  • 将训练中练习过的任务在自然环境中呈现

  • 换教导者:孩子一开始会很习惯只向和他做训练的人提要求;在孩子学会了对某个特定的人提要求后,更换不同的人来要求孩子从事特定的活动,看孩子是否能提要求;如果不行,则需要由该人来提供辅助并给予强化。

  • 教导不同的句式:无论在训练中使用了什么句型,在泛化时,可以教导一些不同的句式。注意,不同的句式在句子长度上应该是类似的。

    正确的例子:在训练中教导“我要【物件名称】”,泛化时教导“给我【物件名称】”

    错误的例子:在训练中教导“我要【物件名称】”,泛化时要求孩子说“人物称呼,我要【物件名称】”。因为我们还没有教导孩子使用【人物称呼】,泛化练习未必足够让孩子学会使用称呼。

  • 在自然环境中,创设孩子提要求的环境。把孩子喜欢的活动所必须的物件放在孩子看得到,但是拿不到的地方,或是将其中一个必须物件藏起来。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要求孩子通过口语来表达,然后才拿该物件给孩子。比如:

    o    孩子要看电视,教导者同意孩子可以看电视,但刻意将遥控器藏起来。当孩子说“给我遥控器”时,把遥控器给孩子。

    o    在带孩子出门玩之前,教导者将孩子的鞋子藏起来,然后告诉孩子穿好鞋就可以出去玩了。当孩子说“我要鞋子”时,把鞋子给他,让他穿好鞋,然后带孩子出去玩。

    o    当孩子喝酸奶时不给他吸管,当孩子用口语提要求后,把吸管给孩子。

    o    吃饭的时候,不给孩子勺子或者筷子,让孩子提要求。

    o    刷牙的时候,把牙膏或者牙刷藏起来。

训练二

要求有关缺失物件的信息(在哪里)

 

目标行为:当孩子有需求时,能使用“【物件名称】在哪里?”的问句(如:“剪刀在哪里?”)来要求所缺物品。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

先备技能:先完成训练1,孩子已经能索要缺失的物品

教学材料:同训练1,任务所需的材料,但缺少一个必须物件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提前把孩子即将从事的活动所需的一件必须品藏在方便孩子拿但又不在视线范围内的位置(如抽屉中)。

  • 物品放置的位置应该是孩子能容易找到的。

3. 教导者指示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项活动,并给予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用品(但缺少了一个必须物件)。

4. 当孩子提要求时(如孩子说“给我【物件名称】)”,教导者回应孩子“我没有【物件名称】”,

5. 教导者等待孩子再次提要求。

  • 如果孩子在5秒内没有再次提要求,教导者再次给出完成任务的指令。

6. 当孩子再次提要求时,教导者立即给予口语示范,如“【物件名称】在哪里?”。

7. 当孩子正确提问后,教导者立即告诉孩子所需物件的所在之处,可配合手势指势(如“在抽屉里”,同时手指向相应的抽屉)。

  •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去拿,教导者提示孩子自己去拿该物件。

8. 当孩子拿到缺失的物件后,让孩子继续完成任务。

9. 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夸奖孩子同时给予1个代币。

10.教导者收回该任务的材料,呈现下一个任务,重复步骤2-9。

  • 当孩子集满约定数量代币时,教导者让孩子交换强化物。

  • 如果强化物为实物,让孩子玩10-15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当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口语提示辅助撤销:

与训练1相同

训练完成标准: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泛 化

  • 由不同的人来给任务。

  • 逐渐加入不同的句式,如:“【物件名称】在什么地方?”、“哪里有【物件名称】?”或其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句式。

    注意:在介入该些句式时,注意句子的总长度(字数)在孩子能连续说出的能力范围内。

训练三

混合训练1和训练2

 

当孩子处在当前阶段的训练中时,因为环境的设置一直是保持一致的,所以很有可能会刻板地使用当前教导的提要求的形式,换言之,很有可能所需要的东西就在眼前,也会问“XX在哪里?”为了确保孩子能根据环境的状态来正确提要求,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混合呈现上述几种情境。具体而言:

情境1. 呈现偏好物,让孩子看到,但接触不到;孩子提要求后可得到。

情境2. 呈现任务,但缺少一个所需的材料,该材料放在孩子能看到并能拿到的地方。这时孩子不需要提要求,可直接自己拿取。

情境3. 呈现任务,但缺少一个所需的材料,该材料放在孩子不能看到的地方;孩子提要求后可得到。

情境4. 呈现任务,但缺少一个所需的材料,该材料放在孩子不能看到的地方;孩子提要求后,教导者告诉孩子不在自己这里;当孩子提问在哪里时,教导者告诉孩子物件的位置。

教导程序:

这个阶段的训练程序参照训练1和2,注意配合你设置好的情境变化目标行为,即孩子需要使用适合当前情境的提要求的行为来获得目标物件。

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1. 改变生活中物件放置的位置: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放置的位置是固定的,它们包括孩子的玩具、洗漱用品、喝水的杯子和喜欢的零食等,你可以不放在固定位置或者故意藏起来。在孩子在需要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发现物品没有了自然会来向你提要求。比如:你可以拿着孩子喜欢的饮料,对孩子说“去拿你的杯子来”。当孩子找不到杯子的时候,引导他来向你提问“杯子在哪里?”。

 

2. 藏起游戏中所需的用具:

如果孩子喜欢玩棋类游戏。事先藏起骰子、棋子或棋盘。在游戏开始时对孩子说“我们来玩飞行棋吧,你来摆”。等待孩子发现缺少的物品并提要求。如果孩子喜欢轨道玩具,可以藏起轨道、火车、红绿灯等。

 

3. 就餐时藏起所需的餐具或者孩子喜欢的调味料:

比如去麦当劳吃薯条,如果孩子喜欢番茄酱,你故意藏起来;再比如当孩子想要喝饮料时只给他饮料,却不给吸管等。

 

4. 将孩子的衣物藏起来:

早上起床时,故意将孩子的衣物藏起来,告诉“孩子该起床了,赶紧穿衣服”,当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衣物时也可以向你提要求。

 

5. 藏起孩子的书包等上学所需物品(仅适合能完全独立整理书包且能管理自己物件的孩子):

孩子出门上学时,将他的书包或是水杯藏起来。出门前提醒孩子检查自己的物品是否带齐,当孩子发现缺少物品时来向你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