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3:命名(2)命名颜色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贾丽娜 张蕾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色彩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人对于颜色都有自然的偏好,很小的孩子就开始对物品的颜色有自己心仪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非常习惯使用物件的颜色特征来区分我们特别想要指出的某个物品,比如在超市里,面对各种不同品种的苹果,孩子不一定会说“我要富士苹果”,而更有可能说“我要那个红色的苹果”;在问孩子想穿哪件T恤的时候,在孩子给出更明确的描述之前(如,上面有蜘蛛侠图案的),更有可能会先说“我要穿那个蓝色的”。所以,颜色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另外,在家人与小年龄孩子互动时,除了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的问题,也会经常问孩子关于颜色的问题。比如,妈妈带孩子走路的时候,会指着路旁的汽车问孩子“这辆车是什么颜色的呀?”。家长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不一定会让孩子来选择品牌,但通常会把颜色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所以可能会问孩子“你喜欢哪个颜色的呀?”。所以,命名颜色是一个基础且实用的技能。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先教导颜色的区辨(训练方法请参考谆仪微信平台已经发布的文章【基础认知训练3:区辨认识颜色及形状】),然后再展开颜色命名的训练。针对少数高功能的孩子,也可以直接教授命名,但别忘了在孩子学会命名后测试一下孩子是否掌握了区辨颜色的技能。所有的简单(词汇)命名的训练程序是一样的,我们选择了几个课题单列出来写(包括颜色、形状、方位等),是因为在这些训练中所涉及的延伸教学的内容比较不同,同时也为了向大家推荐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孩子互动的游戏和活动。在每篇文章中,我们会重复说明教学程序,同时请大家关注在每个课题的教学中所涉及的特定内容。

第一阶段

命名标准色

 

在颜色命名的第一阶段,我们首先教导孩子命名标准色,即各种颜色的正色,例如,正红、纯黑等。在早期干预中,我们只需要孩子能够命名常见的颜色,包括:红、黄、蓝、绿、橙、黑、白、紫、棕、灰、粉、青。需教导的基本色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做出调整,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以进一步减少教导的颜色数量。下面我们先介绍教导颜色命名的基本程序: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一张颜色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颜色?”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如“红色”。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颜色卡片

  • 每个阶段教导3-4种不同的颜色(根据学生的能力)。

  • 卡片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且整张卡片中只有一个颜色,卡片正面避免带有文字。

  • 这个训练也可以使用物件(如,积木、雪花片),但需确保使用物件的外形、大小均完全一致,整个物件只有一个颜色,且为正色。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呈现一张颜色卡片。

  • 卡片握在教导者手中,正面朝着孩子,位置处于教导者和孩子之间(不要过份接近孩子的脸部/眼睛),高度基本与孩子的视线持平或略偏下。

4.   教导者发指令“这是什么颜色?”。

  • 在每次训练中,呈现的颜色卡片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错误:红色-绿色-蓝色-红色-绿色-蓝色

    正确:红色-绿色-蓝色-绿色-红色-蓝色

  • 在每次训练中,每张卡片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5.   教导者提供辅助,口语示范颜色的名称。

  • 在使用全辅助时,在指令后略停顿半秒,然后给出辅助(尽量避免“指令”和“示范辅助”无停顿地连在一起)。

  • 辅助最好在孩子做出错误反应之前给予。

  • 该项目的目标是练习说出颜色的名称,所以不必一定要求孩子说出“这是红色”一类的完整句子。

6.   当孩子正确说出颜色名称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这是【颜色名称】”,并且给予代币。

7.   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6步。

  • 每次训练进行12-15个回合,保证每种颜色有4-5次练习的机会。

辅助方法:

口语示范:教导者直接说出颜色的名称。

辅助的撤销:

  • 逐渐减少口语示范:【全部口语】→【第一个字】→【第一字的起始音】→【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以命名【红色】为例:全辅助时,教导者直接示范完整颜色名称【红色】;随后在辅助撤销过程中逐步降低为:示范颜色名称的第一个字【红】→示范颜色名称第一个字的起始音【h】→示范名称的第一个字【红】的口型→最后到无需辅助孩子能独立完成。

  • 辅助撤销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按照这个撤销步骤来进行,如果孩子学习能力较好,可以跳过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辅助级别。

  • 除全辅助之外,在提供所有其它级别的辅助时,均在指令后等待0.5-2秒。等待时长的确定标准为:(1)给予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即在指令后,教导者在确定孩子不会乱说的前提下,略停顿,给孩子机会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2)确保孩子基本不出现错误反应,即如果教导者确定孩子在不会的情况下会乱说,则只停顿非常短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是不会乱说的,则可多等一下,但等待的最长时间不要超过2秒;

注意:

辅助撤销的过程不是“考”孩子的过程,所以当教导者降低辅助的力度或延迟给予辅助时,如果孩子频频地出现错误反应(比如,连续2次错误反应),说明所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和在时间上及时的辅助。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总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零错误教学,教导者要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不对,我们再来一次。”

  •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错误反馈,教导者可以给予中性反馈:“看清楚哦,我们再试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再次展现出错的那张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颜色?”。

3.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辅助,比如直接完整示范该颜色的名称,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错误的回合中,教导者给与的辅助是示范该颜色的第一个字的起始音,那么这次辅助教导者就直接示范颜色的第一个字,在这里不使用时间的延宕。

注意:在纠错环节中,一般我们都会提高辅助的级别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但是当我们提高辅助级别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反应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我们给予孩子重复纠错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也就是说不能持续让孩子犯错,要及时提高辅助的级别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而得到强化,比如:

  • 在错误的回合中我们给予的辅助方式是“第一个字的口型”,那么在纠错环节中我们提高一个级别的辅助是给予“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如果这时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那么第二次纠错时就要提高到辅助“说第一个字”,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的话,第三次纠错时就一定要给予全辅助,也就是直接示范颜色的名称,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一般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时直接给予全辅助,这里说到的最多不超过三次不是说一定要用足三次机会。

  •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训练中孩子在命名时的语音清晰度不够,没有说清楚时我们进入纠错程序,这时是直接给予全辅助让孩子仿说,尝试的机会最多也是三次。但我们会建议您,如果孩子在纠错时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尝试时语音的清晰度已经达到孩子能力所及的水平的话,这时就可以给予强化,以避免在第三次尝试时孩子说得可能还没有前面两次清楚。

4.   当孩子说出正确的颜色名称时,教导者夸奖孩子:“说对了,这是【颜色名称】”,同时给予强化。

  • 在纠错程序中,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选择给或不给强化。如果不给予强化会减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配合度,那么建议教导者在纠错程序中也给予强化,当然强化物必须要跟随正确反应(包括辅助下的正确反应)。相反,如果孩子表现出了辅助依赖,即不辅助就不说,一直等待教导者给辅助,那么教导者可以选择在纠错程序中不给予强化,以增加孩子独立反应的动机。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 本阶段教授命名的颜色进入维持教学,教导者选择另外3个颜色,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孩子能独立且正确命名常见颜色。假设我们想要教导孩子12种常见颜色,则分3-4个阶段进行训练(每个阶段教导3-4种)。孩子通过了全部阶段的训练时,本项目完成,进入维持和泛化。

维持和泛化

维持:

当孩子在训练中学会了正确说出颜色的名称,并不代表孩子对于这一技能已经掌握娴熟,我们仍然需要让孩子对这些习得技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提高孩子对技能掌握的精熟度。维持练习的建议如下:

  • 在维持训练中首先是减少每次训练的回合数,比如,在教导阶段,每个刺激物呈现4-5次,那么在维持中就可以减少到每个刺激物只呈现2次,最后减少到只呈现1次。

  • 当孩子在减少训练回合数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正确反应百分比(80%以上)时,就可以开始减少维持训练的次数,比如,由开始的每天都进行维持到每两天一次,再到每三天一次等,最后可以进行不定时的测试。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提前给予孩子辅助,而是让孩子先独立反应,如果孩子反应正确,则夸奖;如果出现错误反应,则使用纠错程序。纠错程序的步骤与训练中相同,但在此纠错程序中不再给予强化。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对孩子的反应给予连续强化,也就是说不再是每一个反应都给予一个强化(实物或代币),这时可以每2-4个反应给予1次强化,并且强化物直接跟随的反应必须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正确反应。比如,在维持时计划每2个回合给予一次强化。

  • 当完成多个阶段训练后,可以合并所有孩子在之前阶段中已经掌握的颜色名称,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帮孩子维持复习。比如,孩子已经完成了4个阶段的训练,能命名共12个颜色。如果我们的计划是每次维持做9个回合,则随机从这12个颜色中抽取9个来给孩子练习就可以。

    注意:刚完成阶段的颜色需要先连续进行几次维持练习,然后再和之前的颜色混合起来随机练习。

泛化:

教导孩子任何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以如果孩子仅能命名教导过的色卡或物件的颜色是不够的。换句话,在完成训练后,我们需要测试孩子是不是能灵活地使用颜色命名这个技能。我们建议至少进行以下的泛化测试:

  • 变化体现颜色的物品。比如,训练中使用的是图片,我们可以使用实物来测试。

1) 从色卡到纯色实物(单一物品,仅颜色不同)。

2)   从全色的色卡,到非全色的色卡,再转换到图形,最终到同色的不同物件。(以红色为例,如图所示,测试时仍然需要混合至少3种的不同颜色)

  • 能力好的孩子可以跳过中的一步或两步。

3)   使用不同颜色的单一色物件。

4)   使用不同颜色物件的图片。

  • 由不同的人来给指令。

  •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在自然环境中,我们看到已经教授过颜色名称的物品时,可以时不时地问一下孩子,但需要注意:

1)不要看到什么都提问孩子,以免过多地考问孩子造成孩子对语言产生厌烦而不愿意再回答你的问题。

2)当孩子正确说出名称,记得夸奖孩子并给出反馈“你说对了,这是红色的”;如果孩子没有能正确命名,马上提示孩子,让孩子在辅助下仿说。

第二阶段

命名类似色

 

教学目标:孩子可以正确说出深浅不同的类似色名称,比如,无论呈现大红色还是枣红色,孩子都能够正确说出“红色”。

教学材料:每种颜色准备至少4种深浅不同的色卡,和教导区辨类似色一样,教具中不要出现难判断的颜色,比如,不要包括介于粉色和红色之间的颜色。

教导程序:

教学程序同第一阶段,但每次呈现的颜色选择不一样的颜色组合,如,第一个回合呈现深绿色的色卡,再次呈现绿色时,可呈现草绿色的卡片。

  • 教学范例1:使用全色或半色卡片(如下图)

  • 教学范例2:使用不同颜色的单一色物件或物件图片(如下图)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 本阶段教授命名的颜色进入维持教学,教导者选择另外3个颜色,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孩子能独立且正确命名常见颜色的类似色。

泛化练习

在有干扰的条件下命名颜色。

在生活中,所有的物件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物件存在于同一空间里。所以,当我们提问孩子某个物件是什么颜色时,孩子需要能排除其它颜色的干扰,正确说出被提问的那个物件颜色。比如下图,我们可能会问,小女孩手上拿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孩子需要能排除图片中的主色调(红色)以及其它颜色(棕色、绿色),正确说出“黄色”。在和孩子看绘本时,孩子看到的色彩会更丰富,所以在呈现的多种颜色中说出相应物件的颜色是一项基本技能。

同样,有时同一个物件的不同部位会是不同颜色的,所以孩子也需要能排除其它颜色的干扰来回答相关问题。比如,一朵彩色的小花上,每一朵花瓣的颜色都不一样。家长可能指着一朵花瓣问孩子是什么颜色,孩子需要能判断并正确命名。

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介入“彩色”的概念。当呈现的物件是多种颜色的,并且没有主色,当教导者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的”时,孩子要学会回答“彩色的”。

第三阶段

判断主色并命名

 

在生活中,很多物件并不是只有一个颜色,但有一个主色调,并且我们会使用这个主色调来描述这个物件。比如某人穿了白领、前襟有几条白线条的蓝色T恤,我们会忽略白色,只说这个人穿了一件蓝色的T恤。以下将介绍该阶段的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当教导者呈现一张物品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物品名称】?(如,这是什么颜色的汽车?)”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说出主色调的颜色名称,如“红色的”。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带有底色且底色上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或文字的卡片。

每次可教导3-4种不同颜色,每种颜色使用3-4种不同的卡片(如下图):

教导程序:

训练的程序与第一阶段类似,下面简单描述一下基本程序。注意,在这个阶段,可以不使用无错训练,即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提示辅助/纠错。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卡片。

4.   教导者发指令“这是什么颜色的【物品名称】?(如,这是什么颜色的汽车?)”。

5.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教导者给予辅助。

  • 教导者用手指指着物品的主要色,示意孩子说出指示部分的颜色名称(在这个阶段训练时,孩子已经掌握了在干扰条件下命名颜色,所以使用这一辅助应该足够让孩子说出该颜色的名称)。

  • 如果需要并且孩子的理解能力已达到,教导者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6.   当孩子说出正确的颜色时,教导者夸奖孩子:“对了,这是【颜色名称】+【物品名称】,如,这是红色的汽车。”并给予孩子代币。

7.   进入下一回合,更换其它卡片,重复以上第2-6步。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孩子在连续两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训练,使用新的图片来测试孩子是否能在未经教学的前提下正确说出物件的颜色。

  • 若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不到80%,使用这些测试图片,进入下一轮的训练。完成后再用新的图片进行测试,以此类推。

  • 若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则项目完成。

第四阶段

使用颜色特征来命名物件

 

教学目标:孩子能在描述物件时正确使用颜色形容词,比如黄色的帽子、红色的汽车。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一张物品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使用【颜色名称】+【物品名称】(如,红色的杯子)的短语来描述物件。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

  • 不同颜色物品的卡片,每个阶段建议使用10张卡片。

  • 确保卡片上呈现的物件和颜色都是孩子能精熟命名的。

教导程序:

本阶段的教学程序与前面阶段的相同。

在刚介入教学时,当教导者出示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时,孩子会很自然地直接使用【物件名称】来回答。这时教导者先提供全辅助,即直接示范【颜色】+【物件】,在孩子正确仿说后给予代币,换一张卡片,进入下一回合。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孩子应该很快会建立起使用【颜色】+【物件】的短语来回答问题。这时,教导者可能只需要稍稍提醒,不再需要完整示范。也就是说,在辅助撤销时,教导者在孩子有出错倾向时,马上提供辅助(即打断孩子原来不正确的回答),但辅助可能只是颜色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孩子应该就能意识到需要加入颜色形容词,并纠正自己的回答。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孩子在连续两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训练,使用新的图片来测试孩子是否能在未经教学的前提下正确使用【颜色】+【物件】的短语来描述图片。

  • 若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不到80%,使用这些测试图片,进入下一轮的训练。完成后再用新的图片进行测试,以此类推。

  • 若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则项目完成。

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

萝卜蹲

萝卜蹲是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小游戏,我们也可以将颜色命名以及区辨的技能融入到这个游戏当中。3-4位游戏者站成一排,每个人头上戴着不同颜色的萝卜头饰。孩子作为“发令员”发出指令“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绿萝卜蹲……”。每当“发令员”说出一种颜色的萝卜时,带着相应颜色头饰的游戏者要蹲下,待其他“萝卜”蹲下后再站起来。

在游戏中,为了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成人可以故意犯错误,让孩子来纠正,例如,当“发令员”说“绿萝卜蹲”时,“红萝卜”蹲下了,此时,如果孩子不理解自己要做什么,教导者可指着蹲下的“红萝卜”问“刚才你说‘绿萝卜蹲’,这是什么颜色的萝卜?”当孩子回答“红萝卜”后,教导者继续说“绿萝卜在哪呢?”可以让孩子指出哪个是“绿萝卜”,待“绿萝卜”蹲下后,继续进行游戏。谁出错最多就要被淘汰。

 

小小侦查兵

游戏人数:3-4人

游戏材料:1个骰子(骰子各面颜色不同)(如下图)、代币、卡片(12张以上,即每种颜色的物件至少2个)

游戏程序:

1.   家长和孩子围桌坐。

2.   将准备好的卡片随意地在桌面上铺开(不需要整齐或正向对向孩子)。

3.   长官首先掷骰子,然后发指令,例如,骰子蓝色面朝上,长官就发指令“找蓝色的东西”。

  • 当孩子熟悉颜色后,可以让长官隐蔽地掷骰子,即其他游戏参与者看不到骰子,只能听指令来执行任务。

4.   侦察兵在听到指令后,快速地拍桌面上相对应物件的卡片。

5.   速度快且拍对物件的侦察兵得到一个代币。

6.   轮到下一个游戏者当长官,重复步骤3-5。

7.   最终谁得到的代币最多,他就是“王牌侦察兵”。

 

游戏变化:

1.   游戏环境可以从桌面上转移到室内或室外的任何地点,寻找身边真实的物件。即,当长官说“找蓝色的东西”时,大家就需要查看周围的环境,然后快速说出一样身边能看到的相应颜色的东西,比如“蓝色的窗帘”。

  • 孩子需要具备使用【形容词】+【名词】来命名物件的技能。

2.   使用两个骰子,一个骰子指示颜色,一个骰子指示数量,即侦察兵需要找出相应数量和颜色的物件。如,一个骰子为红色,一个骰子为2,长官需要说“找2个红色的东西”。

  • 骰子的数量不要超过3,即一个骰子上1、2、3三个数字各出现2次。

  • 孩子需要能使用【数量】+【形容词】来命名,同时也具备根据多重线索做出区辨的技能。

  • 侦察兵找东西的形式(从易到难)可以是:(1)桌面上的卡片;(2)事先在屋里放置一些玩具或容易拿取的物件,游戏时让侦察兵按要求把东西拿回来;(3)口语命名环境里看得到的东西;(4)口语命名任何符合条件的东西,包括在环境里看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