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4:命名(3)命名形状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胡占萌 胡志芬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颜色命名的教学。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命名物件的另一特征属性—形状。形状是特定的事物或物质的一种存在或表现方式,和颜色一样,形状也是物品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对一些形状或形状物件进行描述,比如看到一个△或○,我们会说这是三角形或是圆形;看到一张桌子,会说这个桌子是方形的;看到或摸到球时,会说球是圆形的等等。还比如,在平时提要求时,我们也会强调物件的形状去要求特定的物件,如跟妈妈要吃饼干时,会要求要圆形的饼干或三角形的饼干;在搭积木时,我们会要求要一块三角形的积木来做屋顶;去购物时,会说出是要正方形的毛巾还是要买长方形的毛巾,是要圆形的餐台还是方形的餐台等等。所以能正确地命名(描述)形状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对于形状命名的教导,一般我们会在孩子掌握形状的区辨后再进行形状的命名(关于形状区辨的教导,可参考谆仪平台已经发布的文章(【基础认知训练3:区辨认识颜色及形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学习情况来确定先教导什么,如果孩子的学习速度很快,我们也可以直接进行命名形状的教学。命名形状的教导程序与之前发表的基础命名的文章(物件、颜色)是类似的,但是在教具、指令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上会有所不同。本文将针对这些不同以及在生活中对于形状命名的运用做一些具体的介绍与说明。

阶段一

命名标准形状

 

常见标准的形状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菱形等等,我们将分阶段完成所有常见形状的教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教导时,我们不会把太接近的形状放在同一个阶段,比如圆形和椭圆形。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某一形状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什么形状?”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正确地说出该形状名称(如“三角形”),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常见的形状卡片或物件,如下图:

  • 每个阶段三种形状(学习速度快的孩子可以选择4-5种)。

  • 形状打印在相同大小、白色底色的卡纸上。

  • 所呈现的形状的颜色是完全相同的,比例(形状的大小)基本一致。

  • 如果选择形状物件(如形状积木),则所选的积木应除了形状不同外,其他外在特征都是相同的,比如颜色、大小、质地等。

  • 本文以形状卡片为例介绍教导程序。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形状卡片在孩子面前。

  • 呈现形状卡片的要求:教导者手持形状卡片,正面朝向孩子,位置处于教导者和孩子之间,高度与孩子视线基本持平或略低(避免离孩子过近或过高)。

4.  教导者提问孩子:“这是什么形状?”。

  • 呈现的形状卡片出现的次序是随机没有规律的。

    错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正确: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 在每次训练中,每张形状卡片呈现的次数相同。

5.  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出该形状的名称,如,三角形。

  • 在使用全辅助时,在指令后略停顿半秒,然后给出辅助(尽量避免“指令”和“示范辅助”无停顿地连在一起)。

  • 辅助在孩子做出错误反应之前给予。

  • 该项目的目标是练习说出形状的名称,所以不必一定要求孩子说出“这是三角形”这一类的完整句子。

6.  当孩子正确说出形状名称后(如“三角形”),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这是【形状名称】”,同时给予代币。

7.  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第2-6步。

  • 每次训练进行12-15个回合,保证每种形状有4-5次练习的机会。

辅助方法:

  • 口语示范,也就是教导者直接说出形状的名称。

辅助的撤销:

  • 逐渐减少口语示范:【全部口语】→【第一个字】→【第一个字的起始音】→【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以命名【三角形】为例:全辅助时,教导者直接示范完整名称【三角形】;随后在辅助撤销过程中逐步降低为:示范形状名称的第一个字【三】→示范形状名称第一个字的起始音【s】→示范形状名称的第一个字【三】的口型→最后到无需辅助孩子能独立完成。

  • 辅助撤销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按照这个撤销步骤来进行,如果孩子学习能力较好,可以跳过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辅助级别。

  • 除全辅助之外,在提供所有其它级别的辅助时,均在指令后等待0.5-2秒。等待时长的确定标准为:(1)给予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即在指令后,教导者在确定孩子不会乱说的前提下,略停顿,给孩子机会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2)确保孩子基本不出现错误反应,即如果教导者确定孩子在不会的情况下会乱说,则只停顿非常短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是不会乱说的,则可多等一下,但等待的最长时间不要超过2秒;

注意:

辅助撤销的过程不是“考”孩子的过程,所以当教导者降低辅助的力度或延迟给予辅助时,如果孩子频频地出现错误反应(比如,连续2次错误反应),说明所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和在时间上的及时性。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总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无错误教学,教导者要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告诉孩子:“不对,我们再来一次。”如果孩子对于“不对”的反馈不能接受,教导者可以直接说:“看清楚哦,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再次展现出错的那张形状卡片在孩子面前并给指令:“这是什么形状?”。

3.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辅助,比如直接完整示范该形状的名称;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错误的回合中,教导者给予的辅助是示范形状名称的第一个字的起始音,那么这次辅助教导者就直接示范该形状名称的第一个字,在这里不使用时间的延宕。

注意:在纠错环节中,一般我们都会提高辅助的级别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但是当我们提高辅助级别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反应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我们给予孩子重复纠错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也就是说不能持续让孩子犯错,要及时提高辅助的级别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而得到强化,比如:

  • 在错误的回合中我们给予的辅助方式是“第一个字的口型”,那么在纠错环节中我们提高一个级别的辅助是给予“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如果这时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那么第二次纠错时就要提高到辅助“说第一个字”,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的话,第三次纠错时就一定要给予全辅助,也就是直接示范形状的名称,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一般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时直接给予全辅助,这里说到的最多不超过三次不是说一定要用足三次机会。

  •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训练中孩子在命名时的语音清晰度不够,没有说清楚时我们进入纠错程序,这时是直接给予全辅助让孩子仿说,尝试的机会最多也是三次。但我们会建议您,如果孩子在纠错中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尝试时语音的清晰度已经达到孩子能力所及的水平的话,这时就可以给予强化,以避免在第三次尝试时孩子说得可能还没有前面两次清楚。

4.  当孩子说出该形状的正确名称时,教导者给予孩子口头夸奖:“对了,这是【形状名称】”,同时给予强化。

  • 在这里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点来选择给或不给强化。如果不给予强化会减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配合度,那么建议教导者在纠错程序中也给予强化,当然强化物必须要跟随正确反应(包括辅助下的正确反应)。相反,如果孩子表现出了辅助依赖,即不辅助就不说,一直等待教导者给辅助,那么教导者可以选择在纠错程序中不给予强化,以增加孩子独立反应的动机。

阶段目标的完成:

  • 如果在连续两次的训练中孩子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三种形状命名训练完成。

  • 本阶段教导的形状命名进入维持教学,教导者选择另外一组3张形状卡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项目完成标准:

孩子能独立且正确命名该类别中常见形状。比如,我们想要教导孩子的标准形状有15种,如果每个阶段教导3种,则需分5个阶段进行训练。当孩子通过了全部阶段的训练时,本项目完成,进入维持和泛化。

维 持

对于已经达到完成标准的阶段,并不代表孩子对于这一技能就已经掌握娴熟,我们仍然需要让孩子对这些习得技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提高孩子对技能掌握的精熟度。维持练习的建议如下:

  • 在维持训练中首先是减少每次训练的回合数,比如在教导阶段每个形状卡片呈现4-5次,那么在维持中就可以减少到每个形状卡片只呈现2次,最后减少到只呈现1次。

  • 当孩子在减少训练回合数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正确反应(80%以上),就可以开始减少维持训练的次数,比如由开始的每天都进行维持到每两天一次,再到每三天一次等,最后可以进行不定时的测试。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提前给予孩子辅助,而是让孩子先独立反应,如果孩子反应正确,则夸奖;如果出现错误反应,则使用纠错程序。纠错程序的步骤与训练中相同,但在此纠错程序中不再给予强化。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对孩子的反应给予连续强化,也就是说不再是每一个反应都给予一个强化(实物或代币),这时可以每2-4个反应给予1次强化,并且强化物直接跟随的反应必须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正确反应。

  • 当完成多个阶段训练后,合并所有孩子在之前阶段中已经掌握的形状,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帮孩子维持复习。比如孩子已经完成了4个阶段的训练,能命名共12种形状。我们的计划是每次维持做9个回合,则随机从这12张形状图片中抽取9张来给孩子练习就可以。

注意:刚刚完成的阶段中的3张形状图片需要先连续进行几次维持练习后,再和之前的形状卡片混合起来随机练习。

泛 化

教导孩子任何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技能,如果孩子仅能命名教导过的形状卡片或物件的形状是不够的,所以在完成训练后,我们需要测试孩子是不是能灵活地使用形状命名这个技能。我们建议至少进行以下的泛化测试:

  •  变化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形状卡片来给孩子命名,如下图:

  • 由形状卡片到形状物件,如果教导时选择的是命名积木块的形状,那么在泛化时首先只是变化不同积木块的颜色来给孩子进行命名,然后再到进行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积木块来进行命名。(如下图所示)

阶段二

命名类似形状

 

教学目标:孩子可以正确说出非完全标准的形状名称,比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教学材料:每种形状准备至少3种不同的图卡(如下图所示):

  • 选择图卡时尽量选择差别比较明显的,比如在做相似的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命名时,就要选择肉眼可以明显分辨出不同的形状图卡。

  • 圆形和正方形因为是标准形状,所以只有大小的区别,没有相似形状,在泛化练习里,仍然可以包括少量样本来练习,以确保孩子能复习到这些形状。

 教导程序:教导程序同阶段1。

阶段三

命名物件形状

 

教学目标:孩子可以正确说出日常生活中物件的形状名称。

教学材料:尽量使用单一形状的物件,避免使用多种形状组合或者形状不是非常明显的物件,每种形状的物件多准备几种,如下图:

教导程序:教导程序与阶段1基本相同,在这里指令可以是:“饼干是什么形状的?”或者“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阶段四

命名物件局部形状

 

教学目标:孩子可以使用形状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件的局部特征。

教学材料:所选择物件的局部中具有明显的形状特征,如圆形的车轮、方形的窗户、长方形的门,三角形的屋顶,圆形的眼睛等等。(如下图所示:)

教导程序:

教导程序与阶段1基本相同,但是指令更改为“【物件名称】的【物件局部名称】是什么形状?”如:汽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房子的门是什么形状?等。

在教导命名前,我们同样需要确定孩子是否能够在图中区辨出局部的位置。教导者可先要求孩子根据指令指出相应位置,如,教导者发指令“找一找车轮”;如果孩子无法找出,可以先教导孩子区辨局部。在教导命名时,教导者可指着目标部位提问孩子:“这个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如果孩子无法正确回答,教导者给予相应的口语示范辅助(辅助与辅助撤销的方法与阶段1教学时相同),如果孩子正确命名出局部的形状,教导者夸奖并给予代币。

泛化练习:

有一些物件会是由不同的形状组合而成,特别是剪贴画和简笔画中会有很多不同的图形组成一个图案,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图说出该物件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比如给孩子一个不同图形组成的图案“小鱼”,孩子能独立说有三角形、梯形等组成,参考的图案如下图:

阶段五

使用形状特征来命名物件

 

教学目标:孩子能在描述物件时正确使用形状的形容词,比如三角形的蛋糕、圆形的桌子、正方形的盒子等。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一张物品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使用【形状名称】+【物品名称】(如,圆形的钟)的短语来描述物件。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

  • 不同形状物品的卡片,且形状特征要是非常突显的,每张卡片上就只有一个形状特征,每个阶段建议使用10张卡片。

  • 确保卡片上呈现的物件及形状都是孩子能精熟命名的。

教导程序:

本阶段的教导程序与前面阶段基本相同。

在刚介入教学时,当教导者出示一张卡片并提问“这是什么?”时,孩子会很自然地直接使用【物件名称】来回答。这时教导者先提供全辅助,即直接示范【形状】+【物件】,在孩子正确仿说后给予代币,换一张卡片,进入下一回合。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孩子应该很快会建立起使用【形状】+【物件】的短语来回答问题。这时,教导者可能只需要稍稍提醒一下,不再需要完整示范。也就是说在辅助撤销时,教导者在孩子有出错倾向时,再马上提供辅助(即打断孩子原来不正确的回答),但辅助可能只是形状名称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孩子应该就能学习到需要加入形状的形容词,并纠正自己的回答。

项目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训练完成。

项目完成标准: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训练,使用新的图片来测试孩子是否能在未经教学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形状】+【物件】的短语来描述图片。

  • 若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不到80%,使用这些测试图片,进入下一轮的训练。完成后再用新的图片进行测试,以此类推。

  • 若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则项目完成。

泛 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很多物件都是有明显形状的,比如凳子可能有长方形和圆形的,在该些情境下,可以提问让孩子选择,比如问孩子:“你想坐哪个形状的凳子?”“你想什么形状的饼干?”“你喜欢什么形状的餐垫?”

在和孩子读绘本时,也是非常好的机会练习形状。当书中出现有明确形状的物件时,可以提问让孩子描述。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穿插在讲绘本故事的过程中的,只能偶尔穿插几个关于形状(也可以包括其它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如颜色、数量等)的问题,不要每看到一个都提问孩子,这样会打乱故事的节奏,从而影响讲故事的趣味性。

日常生活小游戏

游戏1. 投骰子放形状拼板

游戏材料:有形状特征的骰子(如下图)、形状拼板2个及对应的形状拼块。

游戏人数:至少3人以上,有一个人负责给出形状拼块。

玩法:

三个人围着桌子坐或围坐在地板上,一人负责来保管分发所有的形状拼块,剩下的两人一人一个空的形状拼板,摆放在自己顺手的位置。游戏开始后在每个回合由保管形状拼块的人来负责骰子,当扔到某一形状面时,剩下的2个人需要快速说出骰子正上方的形状名称,谁最先说出来,谁就可以得到该形状,并将该形状块放到自己的拼板上,如果两个人同时说出,则都可以得到,看最后谁最先完成形状拼板。最先完成的人可以得到其它额外的奖励。

游戏2. 形状翻翻乐

游戏材料:形状卡片若干张,每种形状卡片要有2张,形状卡正面是该形状的图形,背面是白色的,没有任何背景,如下图:

游戏人数:至少2人

玩法: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或地板上,教导者将所有(12-16张)卡片呈2-3排摆放在桌面上或地板上,有形状的一面朝下,两人轮流来翻卡片,每次翻两张形状卡片,翻出卡片时需要说出该形状卡片的名称,如果翻出的形状卡片是一样的,则可以得到该组卡片,如果翻出的形状卡片是不一样的,则需把该卡片放回桌面,到对方来翻卡片,依次循环,直至拿走面前所有的卡片,最后谁的卡片最多就可以获得奖励。

游戏3. 拼板拼图

形状拼板可以搭出很多有趣的形状,如果孩子对这些拼板有兴趣,也可以把拼板的命名加入到这个活动里。

游戏材料:形状拼板、示范图

 

先备技能:孩子能独立根据给出的示范图使用形状积木搭出相应的图形。

游戏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坐在桌面前,教导者控制形状积木。

2. 教导者给孩子示范图,要求孩子搭出图中的图案。

3. 孩子需要根据图中的形状向教导者提要求,比如“给我长方形”。

  •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要求的意识,教导者可以随机拿取两块积木(至少其中一块是孩子需要的)呈现在孩子面前,吸引孩子注意。

  • 教导者也可以指着图形中的某个特定部位,问孩子是什么形状,当孩子说出来后,教导者提示孩子使用语言向自己索取。

4. 当孩子使用形状名称向教导者提要求时,教导者将相应的形状给孩子。

  •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颜色的命名,并且积木中有不同的颜色积木可选择,教导者可在这时进一步提问孩子要哪个颜色的,这时孩子需要使用【颜色】+【形状】来表达,如“红色的长方形”。

5.  重复步骤3-4,直到孩子完成拼图。

6.  教导者夸奖孩子,如果拼板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可以不给予额外的强化物;如果拼板是孩子可以玩但并不是特别喜欢的,这时也可以额外地再给予一些奖励。

 

游戏4. 形状“抽”乌龟

游戏材料:

  • 形状卡片8-20张,根据游戏人数,以及孩子手上能拿的卡片数量来决定一共放多少张卡片。一般而言,卡片的数量越多,游戏能保持的时间越长。

  • 每种形状两张(可以是完全一样的,也可以是不完全一样的)。

游戏程序:以三人游戏,12张卡片为例。

1. 教导者打乱12张卡片,从其中抽掉1张卡片放在一边(即卡片中有5对半形状,其中不成对的1张就是乌龟)。

2. 教导者将卡片分发给3个游戏者,即每位游戏者有4张卡片(其中1位只有3张)。

3.游戏者先看自己手上的卡片,将能配成一对的形状拿出来放在一旁,手上留下不能配对的卡片。

4.从任何一位游戏者开始向其它游戏者索要形状卡片,该游戏者先选择他想要向谁索要形状卡片(不能同时向两位游戏者索要),比如该位游戏者手上留下的卡片有三角形,他就可以向选择好的对象说“你有三角形吗?”“我要三角形”。

5. 被索要卡片的游戏者按以下规则操作:

  • 如果手上有索要者要求的形状,则必须交出该形状。

  • 如果手上没有所要求的形状,则给出手中的任何一张形状卡(比如没有三角形,但有正方形,这时可以给出正方形)。

6. 得到形状卡片的游戏者看能否将拿到的形状卡片与自己手上的形状卡片配对,如果能配对,则拿出来放在一旁。

7. 轮到下一位游戏者随机选择其它游戏者索要卡片,步骤同4-6。

8. 当最后只剩下两位游戏者时,不再使用口头索要的方式(因为这时乌龟卡片已经确定了),总是由卡片数量少(只有1张卡片)的人抽取卡片数量多(2张卡片)的人手中的形状卡片,如果没有抽到能配对的那张形状卡,则反过来再抽,直到某位游戏者抽到能配对的卡片,剩下手上保留乌龟卡片的游戏者输掉这局游戏,受到“惩罚”,比如被刮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