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2:命名(1)- - 物件名称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胡志芬 魏旭林

孩子能构建长句子的前提是先掌握句子中的各个语素,比如人称代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孩子说话的句子长度也是从短到长一点一点逐步累积变化的,比如从一个字开始,到叠词(如,妈妈、水水、车车、娃娃),到2-3个字的词语(如,汽车、手机、薯片、机器人),然后才扩展到由更多字组成的短语和句子。

要让孩子能独立构句,首先需要孩子能正确掌握相应的词汇,不仅包括名词,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所有词性的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所以词汇的积累是语言训练最初的目标。除了通过提要求的训练帮助孩子掌握一些与孩子的需求直接相关的词汇外,我们也需要通过教导命名来帮助孩子积累大量在未来日常生活的沟通中需要使用的词汇。一般而言,在普通孩子发展中,4岁左右的孩子掌握的的词汇会在1500—2000个或更多;而在VB—MAPP评估中,要达到里程碑三阶的能力,孩子至少要能命名1000个非语言刺激(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早期干预中,我们帮助孩子积累的词汇可能会有几百个。当孩子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词汇后,剩下的词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后续的学习中帮助孩子慢慢积累。

 

在介绍最基础的命名训练之前,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命名】。命名作为语言行为的一种,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命名”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提到命名时,通常指的是说出物件或活动的名称,即名词或动词。在语言行为中,命名其实是指任何对物件、活动、状态、特征、心理、情绪的描述,所以它并不限于2-3个字的名词,复杂的命名可以是很长的句子。

决定一个语言行为是不是【命名】取决于引发这个语言行为的前事刺激是什么。命名的前事刺激是“非语言刺激”,即不是另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或文字语言。比如,当下了很多天的雨后,看到出太阳,我们会说“终于看见太阳了!”这是一个命名。相反,如果有人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我们回答说“终于看见太阳了!”。在语言行为中则是交互式语言。这个概念可能对于大部分不了解语言行为,特别是对ABA(应用行为分析)缺乏基础了解的人而言,会比较难理解。但在基础语言的训练过程中,大家并不需要纠结这个语言行为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在这里提及,只是为了强调命名训练不会止于名词的积累,而是会持续到后续的各类词汇和句子扩展的学习中。

最基础的命名训练,从名词的积累开始,慢慢会加入形容词和副词的命名。我们使用的训练方法仍然是回合制训练(DTT)。下面我们以命名日常生活用品为例,介绍具体的训练方法。

 

训练一

命名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将某一日常生活用品(或用品卡片)呈现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什么?”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正确说出该物件的名称。命名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明白。

教学材料: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卡片(如下图所示): 

  • 一般而言,每个阶段教导三个物件/卡片。

  • 所选择的卡片大小以及底色最好都是一样的,卡片正面避免带有文字。

  • 教导物件或卡片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参考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孩子对直接物件的反应较好,则可先教导命名实物物件,否则推荐使用卡片。推荐使用卡片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无法将所有的实物都在训练环境中呈现,所以无论从哪一种训练材料开始,在后续的训练中都会更多地使用卡片。

  • 无论是使用卡片还是实物进行教学,当孩子掌握了教学中呈现的一种形式后,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泛化测试或训练,具体方法见泛化建议。

  • 下面的训练程序以卡片为例。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呈现一张物件卡片在孩子面前。

  • 卡片握在教导者手中,正面朝着孩子,位置处于教导者和孩子之间(不要过份接近孩子的脸部/眼睛),高度基本与孩子的视线持平或略偏下。

正确呈现卡片示范:

错误的呈现1:卡片过份接近孩子

错误的呈现1:卡片高于孩子视平线

4.   教导者给予指令:“这是什么?”

  • 每次训练中,三张卡片无规律呈现。

  • 每次训练中,三张卡片呈现的总次数相等。

5.   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出该物件的名称。

  • 在使用全辅助时,在指令后略停顿半秒,然后给出辅助(尽量避免“指令”和“示范”无停顿地连在一起)。

  • 辅助最好在孩子做出错误反应之前给予。

6.   当孩子正确说出该物件的名称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如:“说对了,这是【物件名称】”同时给予代币。

7.   教导者记录数据,进入下一回合,重复步骤2-6。

  • 每次训练12-15个回合,保证每张卡片有4-5次练习的机会。

辅助方法:

口语示范,也就是教导者示范说出物件的名称。

 

辅助的撤销:

  • 逐渐减少口语示范:【全部口语】→【第一个字】→【第一字的起始音】→【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以命名【杯子】为例:全辅助时,教导者直接示范完整名称【杯子】;随后在辅助撤销过程中逐步降低为:示范物件名称的第一个字【杯】→示范物件名称第一个字的起始音【b】→示范物件名称第一个字【杯】的口型→最后到无需辅助孩子能独立完成。

  • 辅助撤销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按照这个撤销步骤来进行,如果孩子学习能力较好,可以跳过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辅助级别。

  • 除全辅助之外,在提供所有其它级别的辅助时,均在指令后等待0.5-2秒。等待时长的确定标准为:(1)给予孩子独立反应的机会,即在指令后,教导者在确定孩子不会乱说的前提下,略停顿,给孩子机会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2)确保孩子基本不出现错误反应,即如果教导者确定孩子在不会的情况下会乱说,则只停顿非常短的时间;但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是不会乱说的,则可多等一下,但等待的最长时间不要超过2秒;

注意:

辅助撤销的过程不是“考”孩子的过程,所以当教导者降低辅助的力度或延迟给予辅助时,如果孩子频频地出现错误反应(比如,连续2次错误反应),说明所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和在时间上的及时性。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总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零错误教学,教导者要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回馈孩子:“不对,我们再来一次。”如果孩子对于“不对”的回馈不能接受,教导者可以直接回馈“看清楚哦,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再次展现出错的那张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什么?”。

3.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辅助,比如直接完整示范该物件的名称,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提供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错误的回合中,教导者给与的辅助是示范该物件名称的第一个字的起始音,那么这次辅助教导者就直接示范该物件名称的第一个字,在这里不使用时间的延宕。

注意:在纠错环节中一般我们都会提高辅助的级别引发孩子的正确反应,但是当我们提高辅助级别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反应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我们给予孩子重复纠错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也就是说不能持续让孩子犯错,要及时提高辅助的级别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而得到强化,比如:

  • 在错误的回合中我们给予的辅助方式是“第一个字的口型”,那么在纠错环节中我们提高一个级别的辅助是给予“说第一个字的起始音”,如果这时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那么第二次纠错时就要提高到辅助“说第一个字”,若孩子还是没有出现正确反应的话,第三次纠错时就一定要给予全辅助,也就是直接示范物件的名称,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一般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时直接给予全辅助,这里说到的最多不超过三次不是说一定要用足三次机会。

  •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训练中孩子在命名时的语音清晰度不够,没有说清楚时我们进入纠错程序,这时是直接给予全辅助让孩子仿说,尝试机会最多也是三次。但我们会建议您,如果孩子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尝试时语音的清晰度已经达到孩子能力所及的水平的话,这时就可以给予强化,以避免在第三次尝试时孩子说得可能还没有前面两次清楚。

4.   当孩子说出该物件的正确名称时,教导者给予孩子口头夸奖:“对了,这是【物件名称】”,同时给予强化。

  • 在这里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选择给或不给强化。如果不给予强化会减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配合度,那么建议教导者在纠错程序中也给予强化,当然强化物必须要跟随正确反应(包括辅助下的正确反应)。相反,如果孩子表现出了辅助依赖,即不辅助就不说,一直等待教导者给辅助,那么教导者可以选择在纠错程序中不给予强化,以增加孩子独立反应的动机。

阶段目标的完成:

  • 如果在连续两次的训练中,孩子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本阶段三种物件命名训练完成。

  • 本阶段教导的物件命名进入维持教学,教导者选择另外一组3张物件卡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项目完成标准:

孩子能独立且正确命名该类别中常见物件的名称。假设我们想要教导孩子的常见生活用品有25种,分8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导3-4个物件)进行训练。当孩子通过了全部阶段的训练时,本项目完成,进入维持和泛化。

维持

对于已经达到完成标准的阶段,在接下来仍需要帮助孩子做好维持和泛化练习,包括以下:

  • 在维持训练中首先是减少每次训练的回合数,比如在教导阶段,每个刺激物呈现4-5次,那么在维持中就可以减少到每个刺激物只呈现2次,最后减少到只呈现1次。

  • 当孩子在减少训练回合数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正确反应(80%以上),就可以开始减少维持训练的次数,比如由开始的每天都进行维持到每两天一次,再到每三天一次等,最后可以进行不定时的测试。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提前给予孩子辅助,而是让孩子先独立反应,如果孩子反应正确,则夸奖;如果出现错误反应,则使用纠错程序。纠错程序的步骤与训练中相同,但在此纠错程序中不再给予强化

  • 在维持练习中,不再对孩子的反应给予连续强化,也就是说不再是每一个反应都给予一个强化(实物或代币),这时可以每2-4个反应给予1次强化,并且强化物直接跟随的反应必须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正确反应。比如,在维持训练中计划每2个回合给予一次强化,强化物的发放如下图所示:

  • 当完成多个阶段训练后,可以合并所有孩子在之前阶段中已经掌握的物件,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帮孩子维持复习。比如孩子已经完成了4个阶段的训练,能命名共12个日常生活用品。我们的计划是每次维持做9个回合,则随机从这12张图片中抽取9个来给孩子练习就可以。注意:刚完成的阶段的3张图片需要先连续进行几次维持练习,然后再和之前的物件混合起来随机练习。

泛化

对于在教导阶段已经能够命名的物件,还需进行泛化测试,具体包括:

  • 变化图片与实物,即如果训练用的是图片,在可能的情况下,呈现实物,看孩子是否能命名;如果训练用的是实物,泛化测试则给出图片(如下图所示):

  • 变化不同的物件或物件卡片,比如孩子已经能命名杯子,在泛化测试中,给出样子不同的各种杯子,在泛化中开始选择差异度小的,如只是颜色及外观略有不同的,到后面可以选择外观差异度大的物件来进行泛化,(如下图所示):

  • 由不同的人来给指令。

  • 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在自然环境中,我们看到已经教过孩子命名的东西时,可以时不时地问一下孩子。但需要注意:

  • 不要看到什么都提问孩子,以免过多地考问孩子造成孩子对语言产生厌烦而不愿意再回答你的问题。

  • 当孩子正确说出名称,记得夸奖孩子并给出反馈“你说对了,这是杯子”;如果孩子没有能正确命名,马上提示孩子,让孩子在辅助下仿说。

  • 每次可以连续问多少个问题,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言。有些孩子在能命名后,会很愿意和家长互动,甚至自己会指着能命名的东西,告诉家长这是什么。针对这类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这是什么】的游戏,比如在超市,可以看到什么就命名什么,不仅帮助孩子复习命名,同时也增加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反之,有些孩子并不愿意说话(特别是那些发音困难或者学习和维持都相对困难的孩子),建议家长在连续问了孩子三个问题之后就需要暂停一下;隔上几分钟,再问孩子几个问题;以此类推。具体连续问题的数量以孩子不体现明显的厌烦或抵抗为标准。

一旦孩子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境下不能达到80%的正确率,则需要回到训练阶段,让孩子通过更多的练习机会来提高其正确率,以确保孩子是真正掌握该物件的命名。

其它命名项目的训练使用以上相同的程序,一般仅在训练材料和指令上会有不同。下面列出一些命名项目中不同的地方:

训练二

命名家庭成员的名称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任意一家庭成员的照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谁?”时,孩子能独立用口语说出该成员的称呼,如:妈妈。

教学材料:家庭成员的照片,照片的大小及底色是相同的。在教导的时候会选择家庭成员的单人照,待孩子掌握后,在做泛化练习的时候可以使用家里随手拍的生活照,包括家庭集体照如全家福照片。

指令:“这是谁?”

训练三

命名常见场所的名称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任一场所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哪里?”时,孩子能独立用口语说出该场所的名称。

教学材料:常见的场所卡片,如下图:             

指令:“这是哪里?”或“这是什么地方?”

训练四

命名常见职业的名称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某一职业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他是谁?”时,孩子能独立用口语说出该职业的名称。

教学材料:常见的职业卡片   

指令:“他是谁?”或“他是干什么的?”

提醒: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命名项目和区辨认识项目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孩子在学会了一种技能后,可以直接泛化到另一种技能;比如,学会了命名后就直接能指认。针对这类学习速度快的孩子,我们建议先教导命名,然后测试孩子是否能区辨,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正确率,再介入区辨训练。但有些孩子无法在这两种技能间互相转化,一般我们建议先教导区辨,当孩子能根据听到的名称正确指认物件(卡片)后,我们再介入命名的训练。

附件:基础命名相关训练内容举例

 

以下罗列了最常见的命名项目。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导的内容教导者还需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来决定。

注意:该些项目的训练并没有明确的先后区分,但建议:

  • 按类别展开训练,每段时间内展开的命名项目不超过3个。

  •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先开始训练,比如命名偏好物;如果孩子喜欢吃水果,可以先进行命名水果的训练;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则可以先进行命名动物的训练。

  • 不建议混合各类别中的内容进行训练。虽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并无太大区别,但对于教导者来说,无法明确判断孩子已经掌握了多少命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