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17—— 回答肯定与否定的问题(1)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魏旭林 胡志芬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需要给出明确答案,而只需要回答出是否就可以,类似的问题包括:是不是、要不要、好不好、有没有、对不对等。比如我们拿起某一物件问他人:是这个吗?他人会告诉我们是或不是;再比如我们询问某一位置或场所有没有某一物件时,别人会通过有或没有给我们信息;还有就是当别人描述某一事件让我们判断,比如这个对不对?我们会回答对或不对。在【基础认知训练(19)(20)(21)】的系列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相同与不同,是与不是、有和没有的区辨,在本篇与下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回答一系列肯定/否定的问题。

训练一

回答【相同与不同】的问题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两张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它们一样吗?”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用【一样】或【不一样】做出回答。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且发音能让大部分陌生人听明白。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5组不同的物件卡片,每种物件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即5对10张卡片)。

  • 在开始教学阶段,可以选择两个差别较大的物件卡片(如外观颜色、形状、质地均有差异),如下图:

  • 教导时10张卡片随机两两组合交替使用。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从5组卡片中任意选择2张卡片呈现在桌面上。

    • 每次训练中,呈现“相同”或“不同”的卡片的总次数相等。也就是说如果做10个回合的训练,有随机的5个回合是呈现完全相同的两张卡片,另外的5个回合则呈现不同的两张卡片。

  4. 教导者提问孩子:“它们一样吗?”

  5. 教导者在提问后,如果孩子没有马上做出对应的回答,教导者逐一指着桌面上的卡片提问孩子:这是什么?当孩子说出该物件的名称后,教导者再次提问孩子:【物件名称】和【物件名称】是一样的吗?

    • 在初期的教学中,教导者可以给予全辅助,也就是直接口语示范“一样或不一样”。

  6. 在孩子正确说出“一样或不一样”的回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它们是一样的,都是xx”或“对了,它们不一样,这是xx,这是xx”。

    • 如果孩子口语能力好,我们也可以要求孩子使用完整句子来回答,比如“它们是一样的/它们是不一样的”。对于口语能力特别好的孩子,可以进一步要求使用扩展的句子,如“它们是一样的,都是XX”或“它们是不一样的,这是XX,这是XX”。

    • 注意:本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孩子只需要能回答“一样/不一样”就可以。

  7. 教导者更换另一组卡片,重复以上步骤2-6。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左右

训练完成标准:

  1. 当前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能连续2次(跨两天)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当前阶段的训练完成。

  2. 测试:在完成当前训练后,教导者使用一组(10张5对)全新的卡片进行测试。

    • 如果连续两次测试(跨两天且使用两组不同的卡片)中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均达到80%以上时,本训练完成。

    • 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未能达到80%,则使用该组卡片进入新一阶段的训练。

  3. 循环1-2,直到在给出一组全新的卡片时,孩子未经教导就能达到完成标准。

  4. 最初开始训练时,建议指令使用“一样”和“不一样”,这两个词更为生活化。当孩子掌握了“一样”和“不一样”后,可以把指令改成“相同”和“不同”。这两个词虽然书面化,但平时也是会经常用到的。

泛化

  • 变换教学材料,如在训练中使用实物来提问孩子;

  • 由不同的人来提问孩子;

  • 在不同的场合提问孩子;

  • 最后在自然环境中提问孩子。

扩展训练:

以上的训练是针对物件的相同与不同来提问。在后续的训练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件的颜色或形状来提问,比如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颜色不同的教学材料:

  • 选择不同颜色物件的卡片至少5组(每组两张),几种物件卡片间颜色的差异度尽量大一些(物件不需要相同)。每次教学时每个颜色的物件卡片随机组合。     

    形状不同的教学材料:

  • 选择不同形状物件的卡片至少5组(每组两张),每次教学时每种形状的物件随机组合。

训练二

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某一物件或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物件名称】吗?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用“是的”或“不是”做出对应的回答。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孩子能熟悉命名的物件卡片10张,每次训练可以使用不同的卡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xx吗?”

  • 提问时给出正确或错误的描述,如下图:   

  • 每次训练中,“是”与“不是”的答案随机,不能有固定规律。

  • 每次训练中,“是”与“不是”的答案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4.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

  • 在教导初期(前两次训练),教导者在指令后略停顿半秒后直接给予口语示范,如:“是或不是”。

  • 之后采用由少到多的口语教导:教导者提问后等待1-2秒,如果孩子没有给出对应的回答或给出错误回答,教导者提问孩子:“这是什么?”当孩子说出物件名称时,教导者再次提问:“这是XX吗?”,然后示范“是”或“不是”的回答。

5.  当孩子正确回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这是xx”或“对了,这不是xx,这是xx”。

  • 一般情况下,做到这步训练的孩子应该已经有能力说简单的完整句子,所以,我们也可以要求孩子回答“是的,这是XX”或“不是,这是XX”。比如:当教导者拿着苹果的卡片提问“这是苹果吗?”,孩子需要回答“是,这是苹果”;当而教导者拿着苹果的卡片提问“这是西瓜吗?”,孩子需要回答,“不是,这是苹果”。

6.  重复以上步骤2-5。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左右。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每次训练使用不同的卡片:孩子连续2次(跨两天)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本训练完成。

  • 如果每次训练使用固定的10张图片:在孩子连续2次(跨两天)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当前阶段训练完成,然后进入测试,测试时使用全新一组卡片,看孩子是否能正确回答问题,如果不能,则继续训练。

泛化

1. 在日常生活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句是“这是不是XX?”(如下图)。虽然这个问句和前面训练中的问句的意思并没有差别,但当教导者使用新句式来提问时,有些孩子可能会受问句中类似词汇的干扰而无法正确作答。如果在测试中出现这个问题,则需要使用新的问句进一步进行训练,教导程序与前面阶段相同。

2.  与【相同与不同】的训练一样,【是不是】的训练也不仅涉及物件本身的判断,也需要涉及物件的功特类的相关问题。比如(以下并非穷举,且未给出答案为【不是】的问句例子):

  • 颜色:“它是红色的吗?”“它是不是红色的?”

  • 形状:“它是正方形的吗?”“它是不是正方形的?”

  • 类别:“它是水果类的吗?”“它是不是水果类的?”“苹果是水果类的吗?”“苹果是不是水果类的?”

  • 功能:“它是用来喝水的吗?”“它是不是用来喝水的?”“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吗?”“杯子是不是用来喝水的?”

  • 场所:“这是超市吗?”“这是不是超市?”

  • 场所功能:“超市是买东西的地方吗?”“超市是不是买东西的地方?”

  • 职业:“他是医生吗?”“他是不是医生?”

  • 职业功能:“医生是给人看病的吗?”“医生是不是给人看病的?”

扩展训练:

针对能力好的孩子,当孩子能看图卡回答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尝试让孩子不看图卡来回答常识性的问题。以下举例的问题中,有一部分是可以不使用图片来让孩子回答的,比如:

  • 类别:“苹果是水果类的吗?”

  • 功能:“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吗?”

  • 地点功能:“超市是买东西的地方吗?”

  • 职业功能:“医生是给人看病的吗?”

  • 特征:“小鸟是两只脚的吗?”“小狗是汪汪叫的吗?”“喵喵叫的是小猫吗?”“飞机是在天上飞的吗?”

先备技能:孩子能正确回答功特类问题

教导程序:下面以特征问题为例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提问孩子,如“小鸟是四只脚的吗?”

    • 每次训练中,“是”与“不是”的答案随机,不能有固定规律。

    • 每次训练中,“是”与“不是”的答案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等待2秒

  5. 如果孩子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按以下顺序纠错

    1)  教导者提问:“小鸟有几只脚?”(这个问题应该是孩子能精熟回答的),当孩子回答“两只”后,

    2)  教导者重复问题“小鸟是四只脚的吗?”,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

    3)  教导者直接示范正确答案:“不是,小鸟是两只脚的”。

    • 如果图片能体现答案,在这一步也可以加上图片做进一步的辅助。

  6. 当孩子正确回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小鸟不是四只脚的,小鸟是两只脚的”。

  7. 重复以上步骤2-6。

    Ÿ   每次训练10个回合左右。

延伸游戏

猜谜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和孩子来玩通过他人给出的信息来猜谜语,包括猜物件、猜成语等,下面以猜物件为例介绍具体的游戏程序:

游戏材料:孩子熟悉的物件卡片

游戏规则:

  1. 家长和孩子约定游戏规则,等下我们来玩猜猜猜的游戏,如:你抽一张卡片,让我来猜是什么,当我问你问题时,你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来告诉我。

  2. 孩子随机在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卡片,如孩子拿出一张苹果的卡片

    •  确保卡片不能被猜谜者看到

  3. 猜谜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是可以吃的吗?

  4. 孩子根据猜谜者的提问给出是或不是的信息,如:是的

  5. 猜谜者根据孩子的回答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是长长弯弯的吗?

  6. 重复以上步骤3-5,直至猜谜者根据孩子回答的信息给出具体的答案,如是苹果吗?

  7. 当猜谜者给出正确的答案时,孩子给出肯定的回复如:是,是苹果,并把卡片展示给猜谜者看;当猜谜者给出错误的答案,孩子给出否定的回复:不是,然后猜谜者再次提问去获得信息直至猜出正确的答案。

注意:

  • 在这个游戏中,如果有另外一个教导者能加入及时辅助孩子学习会更好。

  • 如果孩子有能力,参与游戏的角色可以互换,如孩子作为猜谜者参与游戏)。

训练三

回答对与不对的问题

 

【对不对】的问题,其实是在【是不是】的问题基础上的另一个泛化。因为提问者在问题中加了“对吗?”,所以回答者会使用“对”或“不对”来回答。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卡片,并提问关于“这是XX,对吗?”时,孩子能独立用“对的,这是XX”或“不对,这不是XX,是XX”来作出对应的回答。

  • 句子的长度按孩子目前的语言能力水平来确定。

教学材料:孩子熟悉的卡片

教导程序:具体的教导程序同用是与不是回答问题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指令的变化,如下图:

扩展训练:
  1. 回答功特类关于对不对的问题,同是与不是一样,对与不对的判断除了涉及物件本身的判断外,还包括对物件功特类判断,比如:(以下只是部分举例,且包含对和不对的回答)

    • 颜色:这是红色,对吗?

    • 形状:这是圆形的,对吗?

    • 功能:杯子是用来刷牙的,对吗?

    • 类别:西瓜是动物类的,对吗?

    • 特征:大象的鼻子很短,对吗?

      注意:这部分的教导程序“同训练2中用“是与不是”来判断物件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在答案上需要孩子能用对与不对来回答。

  2. 不呈现图片提问时,孩子能回答对与不对的问题。对于能力好的孩子,在孩子能看图卡回答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尝试让孩子不看图卡来回答常识性的问题,以下举例部分问题如下:

    • 类别:“杯子是日常用品类的,对吗?”

    • 功能:“牙刷是用来刷牙的,对吗?”

    • 地点功能:“医院是看病的地方,对吗?”

    • 职业功能:“厨师是会做饭的,对吗?”

    • 特征:“小鸟会飞,对吗?”“轮船是在海上开的,对吗?”“喵喵叫的是小猫,对吗?”等等。

先备技能:孩子能熟练回答功特类的相关问题

教导程序:下面以功能为例介绍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提问孩子,如“牙刷是用来刷牙的,对吗?”

    • 每次训练中,“对”与“不对”的答案随机,不能有固定规律。

    • 每次训练中,“对”与“不对”的答案出现的总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等待2秒,

  5. 如果孩子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按以下顺序纠错。

    • 教导者提问:“牙刷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问题应该是孩子能精熟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刷牙”后,

    • 教导者重复问题“牙刷是用来刷牙的,对吗?”,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

    • 教导者直接示范正确答案:“对,牙刷是用来刷牙的”。

    • 如果图片能体现答案,在这一步也可以加上图片做进一步的辅助。

  6. 当孩子正确回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对了,牙刷是用来刷牙的”。

  7. 重复以上步骤2-6,每次训练10个回合左右。

  8. 回答对不对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另外一种问句是“对不对?”,比如,提问:5加3等于8,对不对?等等,其教导程序同训练2中是与不是的教导是一样的。

训练四

回答有和没有的问题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某一张卡片(包含多个物件的卡片如下图:)并提问孩子:“卡片上有XX吗?”,孩子能独立用“有”或“没有”做出对应的回答。

教导方法:DTT教学

教学材料:包含至少2个以上物件的图卡5张,如下图: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卡片上有XX吗?”如:卡片上有苹果吗?

  4. 教导者在提问后如果孩子没有马上做出对应的回答:

    • 教导者让孩子找一找,比如“找一找苹果”。

    • 如果图片上有苹果,孩子应该有能力指苹果,这时教导者再次提问:图片上有苹果吗?”,然后示范回答“有”。

    • 如果图片上没有苹果,孩子则指不出来,教导者在等待3秒后反馈:“找不到对不对?所以‘没有’”,说‘没有’”。

  5. 当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里有苹果”(并用手指着图上的苹果)或“对了,这里没有苹果,然后马上给予代币。

  6. 重复以上步骤2-5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左右。

基础训练:

如果孩子在前一阶段进展困难,我们可以简化任务,先让孩子对空白卡片和只有一个物件的卡片来回答问题。如下图所示: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卡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卡片上有XX吗?”如:卡片上有香蕉吗?

    • 每次训练中空白卡片和物件卡片呈现的次数相等,呈现的物件卡片为不同物件。

  4. 教导者在提问后如果孩子没有马上做出对应的回答:

    • 教导者让孩子找一找,比如“找一找香蕉”。

    • 如果图片上有香蕉,孩子应该有能力指香蕉,这时教导者再次提问:图片上有香蕉吗?”,然后示范回答“有”。

    • 如果图片上没有香蕉,孩子则指不出来,教导者在等待2秒后反馈:

      “这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你要回答‘没有’”,说‘没有’”。

  5. 当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里有香蕉”(并用手指着图上的香蕉)或“对了,这里没有香蕉,然后马上给予代币。

  6. 重复以上步骤2-5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左右。阶段完成标准:

  1. 当前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能连续2次(跨两天)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当前阶段的训练完成,

  2. 测试:在完成当前训练后,教导者使用一组全新的图片进行测试。

    • 如果连续两次测试(跨两天且使用新的图片)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均达到80%以上时,训练完成。

    • 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未能达到80%,使用新的图片进入新一阶段的训练。

  3. 循环1-2,直到在给出一组全新的图片测试时,孩子未经教导就能达到完成标准。
    指令泛化

和【是与不是】的问题一样,在区分【有和没有】的问题上,我们同样需要去教导孩子回答“卡片上有没有XX?”的问题。教导程序和上面相同。

扩展训练:

根据功特类判断有和没有的问题,涉及的问题举例如下:(只是部分举例)

  • 颜色:这里有红色的吗?

  • 形状:这里有圆形的吗?

  • 特征: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吗?

  • 场所:教室里面有黑板吗?

  • 涉及多个信息的:这里有红色的水果吗?

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去提问去让孩子回答“有和没有“来给予我们信息反馈,常见的提问包括以下:(只是部分举例)

  • 抽屉里面有剪刀吗?

  • 你有写作业吗?

  • 今天的作业有写生字吗?

  • 吃晚饭时,你有喝汤吗?

  • 今天在幼儿园,你有和同学一起做操吗?

  • 周末你有去看电影吗?

  • 妈妈有买文具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