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专家给你支招(7)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张萱

 
案例

9岁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公立学校全天融合。每当熟悉的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来到家里做客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例如:“你几岁了?”,“你开什么样的车?”,“你的生日是哪天?”,“你住在哪儿?”,“你有孩子么?”孩子会一遍一遍地提问直到大人答案。如果一直不回答孩子会自己回答(如果孩子知道问题的答案)。
 
分析

学生有社交的动机,并且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发沟通。这样的重复提问在第一次沟通时也许是可以的,但是有些私人问题会让对方不舒服,对于熟悉的人来说重复同样的问题也是不恰当的。学生反复问同样问题的行为代表了技能的缺失(缺乏问不同符合情景的问题的能力),也可能代表了学生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控制(学生提问题的行为被得到他人的回答所强化)和对规则的遵守(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回答)。因此,在解决此问题的主导思想是:1)培养孩子提问题的多样化;2)在孩子重复问题的时候不给与行为强化。
教授步骤
1
建立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目的:
利用视觉提示(用照片建立关系网)来学习家人、朋友/同学、家人朋友、陌生人与自己的关系 (家人离学生关系距离最近,陌生人最远)。
1-1. 一对一形式 练习
1-2. 把学生照片放在中间
1-3.  递给孩子一个人的照片(例如:爷爷),问:“这是谁?”
1-4.  当孩子回答后问:“把爷爷的照片放在哪里?”
1-5. 依次摆放每个照片,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父母和家人离自己最近,陌生人离自己最远(可以用环形摆放或者用树枝状摆放)。
2
练习提问题:
目的:使用对话卡片(视觉辅助:卡片上有提出的问题)来练习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与句型。
2-1. 一对一形式练习
2-2. 把几个问题放在中间(问题向下摆放),轮流翻开问题进行提问(例如:“你喜欢哪部电影?”,“你今天好吗?”,)
2-3. 在孩子提问后给与行为强化
2-4. 倘若提问有困难,提供语言辅助来提出问题。
3
练习符合情景的提问:
目的:利用归类的方法把新掌握的问题和具体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例如:问同龄人年龄是可以的,问长辈年龄是不恰当的。
3-1. 使用第一步建立的关系图
3-2. 选择一个第二步骤中掌握的问题并摆放到一个照片旁边
3-3. 问学生:“可以问这个问题么?”
3-4. 在孩子回答正确后给与行为强化
3-5. 倘若判断错误,给与纠正
4
练习信息判断
       目的:利用角色扮演(老师或家长可以扮演其他角色)判断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在不同人面前是否恰当。
4-1. 选择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
4-2. 问学生“你经常问爷爷的生日是哪天,这个问题你已经知道答案了么?”
4-3. 如果学生回答已知道答案,接着问“那我们来问一个新的问题,你可以问___ (替代问题)”,之后辅助学生提出另一个已经学会的问题。
4-4. 如果学生回答不知道答案,提醒孩子“你已经知道答案了,我们来问一个新的问题,你可以问___(替代问题)”
5
自然环境练习
目的:邀请家人、朋友、或其他同学来参与练习,并且泛化行为。
5-1.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是恰当的问题,大人需要用愉悦的表情来回答问题。
5-2如果学生提出已经知晓答案的问题告诉学生:“你已经知道答案了,换一个问题来问。”如果之后学生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用愉悦的表情回答问题。如果行为继续提问,不给与回答(对行为进行行为消减)。
这样做的好处
·  在保持学生对社交动机的同时教给孩子不同的问题,提高问题的多样性的灵活性。
·  通过建立关系网帮助学生了解在和不同的人对话时要更改问题。
·  在重复提问发生时用语言辅助来引导孩子提出不同的问题。
·  在重复提问发生时用行为消减来减少重复提问的出现。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在反复提问的行为发生时需要先找到原因,之后在进行介入。在练习时需要老师与家长的辅助,来促进提出新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