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比“说话”更重要的三件事儿

作者:星星雨 2020-03-02

文 | 李漆

非口语沟通具有快速的匹配作用,它能够协助沟通者与倾听者快速建立关系,并且通过观察沟通者的身体姿势、手势、表情、语气等非口语沟通因素,可以帮助倾听者快速读懂对方的意图;沟通者也可以通过对倾听者的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因素的关注,来获取更为直观的反馈信息,以便准确了解对方的感受与想法。

因此,非口语沟通,在我们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必不可缺,甚至是意义非凡,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习基本的非口语沟通的技巧,以减少他们在社交活动中的困难。接下来,将继续为大家介绍非口语沟通技巧训练的第三部分(对应的视频只作为对文字叙述的解释)。

非语言沟通三大要点

1 理解手势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着重向大家强调了“指”的学习,通过“指”,建立自己与别人的联系。

但是手的示意动作非常广泛,比如,当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旅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旅行者一边说着蹩脚的当地语,一边用手比比划划与当地人进行沟通。

虽然口语不通畅,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完全无法交流,手势、图片、文字,这些非口语沟通因素会发挥强大的作用,帮助你获取到有用的信息。而手势,因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丰富的表现力,成为我们表情达意的最有力的手段,在体态语言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如何教授你的孩子理解手势语言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如同你教他认识苹果,拍拍手一样,在ABA 的回合中练习。

如果你教孩子听见“过来”能够走过来,那么你教他看见你招手的动作能够走过来,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你的指令,从口语的“过来”变成了手势的招手。可能你在一开始的练习中,需要在招手的同时配合口语“过来”作为辅助,但你一定要记得将口语逐渐撤销,因为在当前的目标里,我们需要孩子理解的是招手的动作,而不是听“过来”。

每一个练习的回合中,细节的把握: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及时辅助与根据孩子的进展逐步消退辅助,强化的及时有效,距离由近到远……都是必须的,值得注意的是,你的训练要有意义,也就是说,孩子看见你招手并且走过来后,你应该有一些自然的强化与活动,让孩子有动机愿意走过来,让这个练习自然而不枯燥乏味。

除了招手(过来),你需要带孩子理解更多的手势:将食指放在嘴上(安静嘘),摇手(不可以),手心向上上抬(站起来)……

手势的理解与其它的教学内容一样,并不所有的孩子天生就会,孩子缺少的,只是你的教授。

2 理解他人的视角

能够站在他人的视角,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是一种很高级很复杂的同理;能够以自己的眼睛猜测对方的眼睛所视,保持主体角度一致,就已经相当厉害了。我们在这里,只需要孩子意识到对方的视角与自己可能有所不同,应该如何做,才能把自己看到的呈现给对方也看到,保持一致。(1)“给我看看”

你给孩子一张白底的苹果图片,当你对孩子说“给我看看”时,孩子将白底的反面呈现在你的面前,就说明孩子虽然有被动分享的意识却无法理解他人的视线,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因此,当你发出指令“给我看看”后,需要及时辅助孩子将图片的正面(苹果)呈现到你的面前,并给予孩子肯定。

一开始,你可以和孩子并排坐(孩子拿着图片看),当你发出指令后,孩子只需要将手里的图片往前推出去就可以完成;

接下来,你需要逐步调整你和孩子之间的位置,与孩子坐90度角,甚至是孩子的对面,孩子不仅仅会把图片往前推,还需要根据你的位置所在调整图片正面的展示方位,以便你能够看到苹果;

在训练目标中,你还可以变化自己的视线,向下看,向上看,向左右两边看,教授孩子从大的身体方位判断到更加精确地观测到你的视线,并将图片的正面苹果呈现在你眼前;

等孩子已经能够根据你的视线方向进行展示后,你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比如用手捂住脸,闭上眼睛等,让孩子明白单纯地将图片呈现在对方眼前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对方的手拿下来,或者让对方睁开眼睛(身体接触、语言提醒),才能够完成有效的沟通;

最后,将孩子学习的此项技能在生活中进行泛化,你需要提前安排多个人坐在孩子周围,然后发指令“给爸爸/奶奶/爷爷……看看”,孩子需要将图片的正面展示给指定的人看,也可以由孩子身边不同的人各自发指令“给我看看”,孩子准确区分出提要求的人是谁,并将图片正面展示给他看。

(2)“我看见的是什么?”

理解对方的视角,我们也可以有其它的方法来操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你要清楚自己当前的目标,围绕目标你可以设计更多更丰富的活动来进行练习。

你可以准备一张两面不同图案的图片,比如一面是老虎一面是大象的图片,由孩子垂直拿着看(老虎一面对着孩子,大象一面对着你),你坐在孩子的对面。

当你问“我看到的是什么?”,孩子回答“老虎”时,就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对方的视线,你需要展开练习。

值得提醒的是,你要确定孩子能够熟练表达出图片正反面的名称,也能够准确理解人称代词“你和我”,如果孩子对人称代词理解有困难,在进行此项目标的训练中,你要先使用称呼,比如“妈妈/宝宝……看到的是什么”。

在练习中,你需要通过辅助帮助孩子意识到,由于你和他视角的不同,导致你们在看图片时会有不同的结果。

3 点头/摇头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体态语言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点头yes、摇头no,就是一种很普遍的体态语言。

(1)首先你需要教会孩子理解我们点头或摇头的含义,读懂我们的体态语言。

孩子有语言,你可以设定一个情景让孩子询问,比如事先放置一个玩具汽车在桌上,孩子看见后询问“我可以玩汽车吗?”。

你要确定孩子能够遵从你的同意或否定,也就是当你说“可以”时,孩子能够拿起玩具汽车玩,而当你说“不行”时,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不去动小汽车。

孩子具备这样的理解与管控能力后,你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对点头和摇头的理解。

当孩子询问“我可以玩汽车吗?”后,一开始你可以一边点头一边说“可以”,或者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行”,再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逐渐将口语的“可以”与“不行”消退,最后,孩子只根据你的点头或摇头来判断。

这样的训练,你可以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吃饭时,孩子询问“我可以吃饭吗?”,借东西时,孩子询问“我可以借你的彩笔吗?”,活动时,孩子询问“我可以玩滑梯吗?”……

孩子没有口语,依然可以进行这个目标的练习。你只需要将孩子的询问以口语的形式,转变为图片、iPad、文字或手指。当孩子看见汽车,用手指出来表示想要时,你通过点头或摇头对其进行回应,孩子按照你的回应行事。——沟通,并不只有口语这一条途径!

对于点头摇头的理解,我们也可以使用猜猜看的方式进行。你准备几个不透明的容器,在其中一个装上孩子喜欢的零食或玩具,让孩子去找。孩子每找一个容器,你都可以一边摇头一边说“不是”,或一边点头一边说“是”,为孩子提供线索,直至孩子找对容器,拿出里面的东西得到自然的强化。

这种“猜猜看”的形式多样,你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与能力来设计。在桌上摆放一排物品,让孩子根据我们的点头或摇头去拿取妈妈想要的东西;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上孩子喜欢的玩具,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来猜,比如口袋里有一辆小汽车,让孩子猜颜色,猜对了就给他,如果我们摇头,就代表猜错了,孩子需要继续猜下去,直到我们点头。

(2)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孩子使用肢体动作点头和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准备孩子大量最喜欢的和最讨厌的物品来进行练习。(对于动作技能本身掌握有难度的孩子, 你需要提前进行点头和摇头的模仿练习,排除因动作技能不足而可能在训练中导致的困难。)

我们可以先教孩子使用点头表达“要”:

出示孩子非常喜欢的物品(汽车),并询问他“你要汽车吗?”,不管孩子有没有语言,教他使用点头的动作表达要,在孩子点头后立即将汽车奖励给孩子玩。如此大量的练习,相信孩子很快会把“点头”的动作与意愿“要”结合起来。但是要的意愿是要遵从孩子内心的想法的,因此,你要多准备一些孩子很喜欢的物品,交替使用,以维持孩子“想要”的意愿。

等孩子熟练掌握点头的技能后,我们再教授孩子使用摇头表达“不要”:

方法同上,你要出示孩子不喜欢甚至是很讨厌的物品(刺球),询问孩子“你要刺球吗?”,教孩子使用摇头的动作表达拒绝。一旦孩子摇头,你要立刻收走刺球,帮助孩子建立“摇头”的动作与拒绝“不要”的联系。

最后是点头与摇头的轮换练习:

同“要”和“不要”的练习一样,一开始,你出示的孩子喜欢的物品与讨厌的物品对比越强烈效果越好,孩子越容易区分两个动作的直接后果。一旦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会区分并使用点头和摇头,带着他在生活中运用起来。

【温馨提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与自闭症孩子都一样。不一样的是,我们自主地进行了泛化运用,而自闭症人在这一点上是有困难的,作为他身边的支援者,如果也把训练与生活分割开来,那我们训练的意义就微乎其微。也许只是一个摇头的小动作,如果孩子学习了,并能够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使用摇头来正确表达拒绝,取代哭闹打滚发脾气,那么,这个光芒就会照亮自闭症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