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 操作制约

作者:马凌冬 2020-03-28

文 | 马凌冬

 

上过心理学的课程,大家可能会记得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应有关,也就是通过配对刺激产生效果,比如那只流口水的狗。

 

斯金纳与操作制约有关。操作制约的核心概念是指一个行为会产生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会决定以后该行为是否会重复出现。斯金纳的操作制约理论让我们可以教鸽子打乒乓球,也可以教狗狗拿报纸。

 

以桑代克的理论作为基础,斯金纳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强化、惩罚与消弱的详细的操作制约理论。任何行为被强化或被消退,都取决于它得到的后果。我们为什么在电话响的时候接电话?为什么查邮箱?为什么走进图书馆会压低声音说话?因为对某行为的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继续这种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惩罚或消退,我们可能会停止接听电话,不再查邮箱,或者一走进图书馆就大喊大叫。这要看特定的行为得到的后果。行为不只是“发生”,行为是有目的的。被强化的行为会增加,没被强化的行为往往会被消退。如果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发现椅子上有一张100元的钞票,你将来可能还会坐在那张椅子上;如果你在购物中心的长椅上坐着,吊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砸在你的头上,你以后很可能会避免坐那张长椅。

 

在ABA干预中,操作制约让特定的行为看起来对孩子有很多好处,或者毫无意义。有时候,对于多年来一直为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抓狂的父母和老师来说,ABA似乎有一种魔力。ABA不是魔法,ABA是在操纵制约环境下,为强化或弱化某行为进行的持续干预过程。

 

首先,ABA是正面的,积极的,温暖的。干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强化,尤其是正强化。比如儿子吃晚饭把全家的碗都洗了,妈妈马上称赞,并给了两美金,那么明天晚饭后儿子很可能会再主动刷碗;反过来,如果妈妈挑剔儿子碗洗的不干净,洗完了没擦干,也没有摆放归位,那么明天儿子主动洗碗的可能性一定不高。我们常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101种赞扬方法 -- 当我们没词儿的时候)。

 

另外,在操作制约的原理上,我们经常通过区别性强化来塑造新行为。举个例子,一位七岁的男孩,每当有人试图从他那里拿走玩具,他就尖叫。尖叫对他来说,并不需要太多努力,而且他尖叫的行为也一直得到强化,因为每次他尖叫,其他孩子就会离开,他从而可以独占玩具。怎样消除这个问题行为?家长可以换一种做法:孩子玩了一会儿玩具,爸爸要拿走玩具,孩子开始尖叫。爸爸无视尖叫,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倒在地板上,踢爸爸的腿。爸爸拿起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该我了”,并提示孩子触摸卡片。孩子一触摸卡片,爸爸马上把玩具放回去。爸爸的行为有所改变后,孩子发脾气变成高努力的行为,而使用卡片沟通成为低努力的行为。只要爸爸继续强化使用适当的卡片沟通,并于其他家庭成员保持一致,孩子尖叫的行为会被消退,良好的沟通行为会被塑造出来。总结一下,区别性强化的原则是让希望看到的行为成为低努力的行为,并一致给与强化;让不希望看到的行为成为高努力的行为,不给与强化。

 

理论上我可能略懂一二,但实际生活中经常焦头烂额。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10岁的儿子提前进入了青春反叛期,最近在用冷战的方式跟我对抗,让我非常头疼  我首选正强化,但他几乎不给我夸他的机会,我也怕夸奖不当会引起副作用。我也想了怎样让他的不良行为变成高努力的行为,良好沟通变成低努力的行为。。。烧了不少脑细胞后,重温了斯金纳的操作制约理论,希望大咖能帮到我,也希望大家给我留言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