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沟通从懂得回答“为什么”开始

作者:星星雨 2020-03-02

文 | 田惠萍 

孤独症儿童训练目标

提高社会适应力

—— 我和我的儿子杨弢

田惠萍

教孩子“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会适应力,必须从最实用的技巧开始。在让他们学会并能运用这些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学会运用我们全部的智慧,训练我们的耐心,并在其中咀嚼苦乐参半的人生体验。

在准备送杨韬上学的日子里,我就开始提前给他做一个训练项目:学会回答:“为什么……?”。

之所以说是“提前”,是因为按照杨韬当时的语言能力,回答这类问题还排不到训练方案上。我为什么要提前做呢?我考虑到杨弢这次上学,与他在家和在“星星雨”有一个质的不同。在家里,我了解他的一切特点;在“星星雨”,老师熟悉孤独症儿童,知道应该怎样从他的表现中找出原因。但学校就不同了,虽然是特殊学校,但对那里的老师,孤独症还是新的课题。那里有比“星星雨”多得多的人,其中许多人尚不了解孤独症。因此,我认为杨弢应该学会解释自己,表述自己,以减少别人误解他的机会。例如:如果他突然大叫一声,老师问:“杨弢,你为什么叫?”他就没有能力解释。这样就会使得他与老师之间很难沟通。

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机会(开始时要把握机会中因果的具体性,特别是可视性,即可以看得见的前因和后果)。

知晓“因果”关系

当他洗手时,问他“手为什么湿了?”我那典型的孤独症杨韬当时用典型的孤独症反应来回应我, 他复述道:“为什么湿了。”所以当时我就运用行为训练中“辅助及时、到位”的原则,在向他提出问题后,就把答案告诉他:“因为洗手呢。”然后再重复一到两遍,以巩固效果。很快杨弢就能顺利地回答“因为洗手呢。”(每次洗手时都问他)

在他能回答这个特定情景(洗手)下“为什么……?”问题后,即运用行为训练中“泛化”的原则,变化到其它情景中去练习。如:当他把洗脸毛巾放进脸盆里时,问:“毛巾为什么湿了?”晾衣服时问:“衣服为什么是湿的了”拖地时问:“地上为什么湿了?”他端水时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时,问:“桌子为什么湿了?”下雨时问:“地上为什么湿了?”杨弢刚开始并不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机械地回答:“因为洗手呢。”所以当我变化出其它问题时,他也用“因为洗手呢。”回答所有其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仍要把握“辅助”的原则,把他应该说的话告诉他,逐渐减少提示,观察他独立完成的机会。就这样渐渐地在杨弢的脑子里,“湿了”——“水”就建立起联系。但尽管如此还不能认为他已理解了所有的“因果”关系。

从“湿了——水”到“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在杨弢知道“湿了”一定与“水”有关系后,我就开始下一步的泛化:

为什么要洗衣服?——因为脏了。

为什么要买酱油(带着他去)?——因为没有了。

为什么要拿碗?——因为要吃饭了。

为什么要开灯?——因为天黑了。

为什么要拿铅笔?——因为要写字。

…… ……

这一阶段很不顺利,杨弢开始感到这个“为什么……?”后面的变化太多。

视情景而说话本来就是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特点之一,他们很难适应变化。于是“聪明”的弢儿学会了一招对付我的办法,那就是无论我问什么问题,他只回答“因为”就自认为完成了任务。他居然发现无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因为”总是不变的,所以认为只要说出“因为”就够了。

这就暴露出他对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和后果尚不理解(实际上在孤独症儿童的头脑中,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相互没有关联的映象)。我初听到他这样对答时,真是啼笑皆非,但我想只要他能克服用“因为洗手呢。”回答一切有关“为什么湿了?”之类的问题这一关,他也一定能迈过用“因为”回答所有“为什么”问题这一坎。

随着训练的继续,杨弢终于提高了回答不同“为什么……?”这类问题的能力,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因为这说明他已开始走出“机械性语言”的障碍,建立“机动性语言”的思维基础;说明外部世界在他头脑中已不单单是孤立单元的折射。尽管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如何验证孩子真的懂了?

在杨弢对较具体的,有可视性的“因果”问题有一定回答能力后,我的训练就进入较抽象的阶段,如:

妈妈为什么高兴——因为杨弢学得好。

妈妈为什么生气了——因为杨弢把本儿撕了。

今天为什么不上学了——因为是星期六。

为什么想喝水——因为渴了。

为什么要吃饭——因为饿了。

为什么睡觉——因为困了。

…… ……

在这一阶段,同时要做把“因果”倒过来回答的练习,以巩固他对所发 生事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如:

饿了要干什么——吃饭。

渴了要干什么——喝水。

不好好学习妈妈会怎样——生气。

…… …….

老师的配合弥足珍贵

这期间杨韬的老师也积极与我们配合,使杨韬的语言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有一次老师对我说,杨韬今天突然发生了在卧室(午休室)撒尿的行为。细心的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去责备他,而是先问他:“杨韬,你为什么不去厕所?”杨韬回答说:“因为厕所地上有水。”老师到厕所去,看到地上真是如此,于是就没有责怪他。师生的沟通在这里产生了作用。

杨韬上学有四年多后,回答“为什么”的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尽管直到现在,一但遇到他不理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问题时,依然用“复述”问题的方式应答。但他能够理解的,能够回答的事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