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认知训练14:区辨认识方位(1)物件-物件的方位概念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张蕾

 

方位概念是指物与物(包括人)之间的空间关系,我们一般通过方位词来描述这样的方位关系。在生活中,使用方位词可以帮助我们知晓物品或人物所处的具体位置,使我们对其能够更加准确描述或定位,比如:我们经常会问“放在书架上的那本书哪去了?”或是告诉别人“我的笔掉到桌子底下去了”,当别人询问某个物品哪去了,我们也能够通过给予明确的方位来提供信息,如:“你的书在椅子下边”。

方位词需要教授【物件—物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物件—自身】的位置关系,并且要根据基准物的朝向判断方位。基准物可以是环境中的物件或人物,也可以是人物自身。本文将就上述几种不同的情况来介绍方位词的教学方法与程序。

教授【物件—物件(基准物)】的位置概念

在【物件-物件】的方位词训练中,我们会以环境中物件作为基准物,来判断另一物品的位置。在早期干预中,常见的方位词包括:里、外、旁边、前、后、上、下、左、右等。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能力,来决定是否需要教导左、右。在训练时,可将2-3个位置作为一组进行练习。

第一阶段:区辨方位卡片

使用方位卡片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相同的物品所处的几个不同方位同时呈现给孩子,对比更加明显,孩子更容易辨别。下边以教授前、后两个位置为例,讲述具体教授方法:

目标行为定义:

教导者发指令“拿【方位】【物件名称】”(如:“拿前面的小狗”)后,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从呈现的两张卡片中拿取相应的卡片。

教学材料:方位卡片

  • 在同一阶段的训练中,视孩子的能力,可以仅使用一组图片,在孩子能正确区辨前后时再介入新一组图片;也可以同时使用2-3组图片,但在该阶段训练完成后,仍然需要介入新的几组图片来测试孩子是否真正掌握该技能。

  • 每组对比图片均使用相同的基准物,如下图所示。

  • 在同一个训练阶段,避免使用基准物不同的两张图片,以避免孩子通过具体的物件来判断位置(如下图所示);

错误教学的方位卡片示范: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方位卡片水平呈现在桌面上,卡片间约相隔8-10cm;

  3. 教导者发指令“拿前面/后面的小狗”;

    ·  在该指令中,我们省略了基准物的命名,比如我们没有说“拿小狗在椅子前面的图片”,其目的是为了缩短指令的长度;指令过长会使得孩子抓不住指令中的关键词。

    ·  每次训练中,每个方位的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错误的指令顺序:前面-后面-前面-后面-前面-后面

    正确的指令顺序:前面-后面-后面-前面-前面-后面

  4. 教导者立即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 手势辅助:教导者手指指向正确的卡片;

  5. 当孩子拿取正确的卡片后,教导者立即夸奖孩子:“对了,这是前面/后面”,同时立即给予代币;

    ·  如果孩子出现错误反应,则进入纠错程序。

  6. 进入下一个回合,重复第2-5步。

辅助与辅助的撤销:

手势辅助:教导者逐步增加手指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比如一开始教导者是手指直接指在目标图片上,渐渐可以增加手指与目标图片的距离,比如增加到5cm,然后变得更远,直至完全撤销手势辅助。

  • 开始教导的时候,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要马上给予辅助,帮助孩子做出目标行为,当降低辅助级别时,教导者延迟给予辅助的时间,一般可延迟1-2秒,延迟的时间以孩子不出错为前提,但不超过2秒。

  • 在辅助撤销过程中,如果孩子的错误反应开始上升,说明此时给予的辅助程度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并在时间上及时给予辅助。

纠错程序:

虽然我们总强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零错误教学,教导者及时提供辅助,尽量避免孩子出现错误反应,但教学中出现错误反应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特别是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一旦辅助撤销过快,错误反应就有可能发生。当孩子出现错误反应时,教导者按以下程序进行纠错:

  1. 教导者打断孩子的反应,要求他把手放好,可以给予孩子中性的回馈,如“我们再来一次”。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重发一次先前的指令,即孩子反应出错的指令。

  3. 在给出指令后教导者马上提供辅助,提供的辅助可以是最高级别的,比如直接手指在目标卡片上,也可以提供比上一次的辅助略多的辅助,比如在失败的回合中,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卡片的距离在10cm以上,这次辅助教导者的手指与目标卡片的距离变为5cm左右,并且不使用时间延宕

  4.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也就是拿取目标卡片时,教导者对孩子给予口头夸奖,“对了,这是前面/后面的小狗”,同时给予代币。

注意:

纠错程序中,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来选择给或不给强化。如果不给予强化会大大减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配合度,那么建议教导者在纠错程序中也给予强化,当然强化物必须要跟随正确反应(包括辅助下的正确反应)。相反,如果孩子体现出辅助依赖,即不辅助就随手拿取图片,而给予辅助就会跟从做,那么教导者可以选择在纠错程序中不给予强化,以增加孩子独立反应的动机。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下图所示。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其它常用的方位词和方位卡片示范:

  • 教授上、下的方位卡片

  • 教授左、右(旁边)的方位卡片:

  • 教授里、外的方位卡片:

第二阶段: 区辨实物基准物方位

使用实物教导方位与使用卡片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使用卡片教学时,孩子不需要区辨基准物件的方向,因为在卡片中,基准物的前方始终是卡片中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在使用实物时,孩子先要能区辨基准物的前后各是哪一面,然后才能对我们给出的方位指令做出判断(说明:上下、里外的方位不受影响)。所以,在进入使用实物的方位教学前,我们先会加入一个【区辨基准物方向】的训练。下面我们以动物玩偶为例,介绍训练的程序。

目标行为定义:

教导者发指令“摸一摸【动物名称】的前面/后面”(如:摸一摸小熊的前面/后面)后,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教学材料:小熊玩偶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在桌子两侧;

  2. 教导者将小熊放在桌上,并发指令“摸一摸小熊的前面/后面”;

    · 小熊摆放的位置可随机变化,不要总是正面对着孩子;

    · 每次训练中,每个方位的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3.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手势辅助:教导者指小熊的面部的位置(前面)、指着小熊后背的位置(后面);

    口语辅助:脸是前面、背是后面;

  4.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前面/后面,并且给予代币。

  5. 进入下一个回合,重复以上第2-4步。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结束训练;如果正确反应未达到80%以上,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化

在泛化时,可选择使用其它有明显前后区别的物件练习,常用的教学材料和判断特征如下:

第三阶段: 区辨实物基准物—物件的方位

学习了判断基准物自身方位之后,便可开始学习辨别【基准物—物件】的方位概念。我们仍然以教授前、后位置为例来说明训练程序。

目标行为定义:

教导者发指令“拿【方位】【物件名称】”(如:“拿前面/后面的积木”)后,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从呈现的两个物件中拿取相应位置的物件。

教学材料:动物玩偶或任何有明确前后的物件,体积比基准物件小的完全一样的物件两个,如下图所示的小熊玩偶和积木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侧;

  2. 教导者呈现小熊玩偶,小熊前、后各放有一块积木:

  3. 教导者发指令“拿前面/后面的积木”;

    · 每次训练中,不同方位的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4.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阻挡孩子的动作,并给予口语提示,如:摸一摸小熊的前面/后面,当孩子做出反应后,教导者继续辅助“拿小熊前面/后面的积木;

  5.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手势辅助,即手指指向正确位置上的积木;

  6.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前面/后面的积木,并且给予代币。

  7. 进入下一个回合,改变基准物的朝向后,重复以上第2-6步,如下图所示:     

说明:

在众多空间方位概念中,上、下和里、外的位置不会随着物品的朝向发生变化,比如:一把椅子的上面、下面或一个杯子的里面、外面无论基准物朝向哪边都不会改变。然而,前、后、旁边和左、右的位置需要根据基准物的朝向进行判断,比如:一只小熊前面有一块积木,如果小熊转过身,现在积木在它的“后面”。在教学时需要不断改变基准物的朝向,让孩子学会根据朝向判断周围物件的方位,而不是记住固定的某个位置是前是后。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结束训练;如果正确反应未达到80%以上,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化

泛化时可使用新的教学材料进行练习,并可同时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位置上放置物件,让孩子练习区辨,如下图所示:

 

扩展练习1:使用绘本进行方位区辨练习

这个练习要求孩子根据教导者的指令找出绘本中相应位置的物品或人物。以下图“找小熊”为例,教导者呈现图片后发指令“指一指床底下的小熊”或“指一指桌子后边的小熊”,让孩子找到相应位置上的小熊。

扩展练习2:区辨队列中人物/物件的方位

教导者将4-5个动物玩具摆成一排,孩子根据教导者指令选择相应位置上的动物,如下图所示。教导者需不断调整动物在队列中的顺序,例如:前一个回合狮子在小猫的前面,在下一回合中狮子可以放在小熊的后边。同时也要改变动物的朝向。由于涉及多个动物作为基准物,在指令中需要明确指出基准物,但不要出现具体的动物名称,避免孩子根据动物名称做判断,而非指令中的位置信息。该练习的指令可以是“拿小熊后边的动物”,而不是“拿小熊后边的小狗”。

第四阶段:将物品放置在基准物周围

该阶段是以某个物件为基准,要求孩子将手中的物件放置在该基准物的相应位置。我们仍然以教授前和后为例介绍训练程序。

目标行为定义:

教导者发指令“放到【方位】”(如:放到后边)后,孩子能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将物件放置在基准物的相应位置上。

教学材料:小熊玩偶、积木

 注意:不建议使用孩子喜爱的物品做教具,避免孩子一直把玩玩具,影响教学。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侧;

  2. 教导者把小熊放在桌上,作为基准物;

  3. 教导者给予孩子一块积木,并发指令“放到前面/后面”;

    · 每次训练中,不同方位的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发出不同的方位指令;

  4.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阻挡孩子的动作,并给予口语提示,如:摸一摸小熊的前面/后面,这就是前面/后面;在孩子摸了小熊的相应位置后,教导者再次给出把积木放在前面/后面的指令

  5.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手势辅助,先指向小熊的前面/后面的位置,然后再指向积木应该放置的位置;在给予手势提示时,教导者同时进行口语描述“这是小熊的前面/后面,所以积木放在前面/后面”

  6. 当孩子将积木放到正确位置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积木放在了小熊的前面/后面”,并且给予代币。

  7. 进入下一个回合,调整基准物的朝向后,重复第2-6步。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比如使用小猫的模型作为基准,要求孩子在小猫周围放置小车。如果孩子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结束训练;如果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化

和区辨方位的泛化方式类似,该阶段的泛化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具练习,还可以让孩子在一个队列中根据指令将物件放置在相应位置上,比如:教导者在桌上摆放一排小动物,给孩子一只鸭子并发指令“小鸭子排在小鸡的前面”,孩子将鸭子放到相应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