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去情绪化管教》的八个原则

作者:马凌冬 2020-03-28

文 | 马凌冬

由于 Center For Connection 在行为干预,OT,PT都跟我们有共同的客户,上周有幸请到创办人Dr. Bryson 做了一场培训。培训的主题是 “抚慰焦虑的父母,对应孩子的情绪”。想着自己 2018年以来的一脑门子官司,我早早来到会场,准备猛灌鸡汤。

    

Dr. Tina Bryson 是 《No Drama Discipline》,中文译名:《去情绪化管教》一书的作者之一。她与 Daniel J. Siegel 博士合著的《The Whole Brain Child》,  中文译名《全脑教养法》,被纽约时报评为畅销书,几年以来圈粉无数。

    

开场了,Dr. Bryson 娓娓道来:‘所有的祖父母,朋友,保姆和其他照顾者,你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通过塑造他们的心灵、头脑、性格,甚至他们的大脑结构,你在塑造他们将来会成为谁!教导孩子如何做出好的选择,如何成为善良的、成功的人,这是所有照顾者的特权和责任。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处理行为上的挑战,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工作,给孩子一个一致的,有效的教育方式。“ 说到这次演讲的重点 -- “去情绪化管教”,Dr. Bryson 分享了八个基本原则:

     

1.管教是必不可少的。

“去情绪管教“ 不等于 “不管教“,更不等于溺爱。我们相信孩子,爱他们,对他们抱有期望,同时也设定明确的,一致的界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人际关系和其他生活领域取得成功。管教的要点在于“教”,我们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最好。

     

2.有效的管教取决于成年人和孩子之间的爱和尊重的关系。

这种管教强调在强调界限的时候,也同时充满爱与尊重,不包括威胁或吓唬孩子,让他们觉得大人是敌人,而是应该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和关爱。举例,面对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妈妈可以平静地说:“我知道你真的很想再吃一个冰激凌,但我不会改变主意(边界)。你可以伤心地哭,在你难过的时候,我会陪伴你,安慰你(爱与尊重)。”

    

3.管教的目标是教授技能,而不是惩罚问题行为。

我们利用管教建立新技能,让孩子们可以在将来更好地处理事情,做出更好的决定。孩子的长期行为比短期反应更重要。管教的重点是“教导”,而非惩罚。惩罚只能从短期效果方面快速降低孩子的不良行为;从长期效果上,我们需要通过”教“来构建孩子的内在能力。

      

4. 管教的第一步是关注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通常是他不善于处理强烈的感情,他还不具备这样的技能。所以在注意行为本身的同时,关注行为的背后的情绪一样重要。家长的洞察力(帮助孩子理解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感受和反应)和共情心(让孩子去练习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可以帮孩子发展大脑,协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处理问题

 

另外,共情只放在心里是不够的,很有必要通过语言,眼神或动作表达出来。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周围的老美朋友比老中朋友做得好一些。比如我吐槽了一件糟心的事情后,老美朋友中十个有九个会先认同我的感受:“It is so not fair to you..."(对你很不公平); "I am so sorry...."(我很抱歉发生了这件事) ... 老中朋友通常会把这个步骤省掉,直奔主题。老中朋友不是没有感同身受,相反,他们更能提出一些有建议性的意见,只是情感表达方法含蓄一些。对于孩子,共情还是需要说出来,或者明确地表现出来---你懂得他!

    

5当孩子表现得不高兴或大发脾气,正是他们最需要我们的时

跟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让他知道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候,我们也会陪在他身边。所以如果家长问孩子闹脾气该怎么办,我建议不要仅仅把孩子闹脾气看作让人煎熬的不愉快的体验,然后为了自己省心,不惜一切代价地赶快终止它;而是要把它看作孩子请求帮助的信号,是我们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爱的好机会。

    

6. 有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等孩子准备好。

如果孩子们心烦意乱,情绪失控,这是尝试教学最糟糕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帮他们冷静下来,这样他们就可以重新掌控自己。不要心急,请耐心等待孩子(以及自己)做好准备。

    

7. 教学之前,建立情感连

就像在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时,我们安慰他们一样,当孩子的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该这样做。具体来说,通过共情确认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感受,被看到。情感连接是让孩子从愤怒到平静的关键,也是练习“爱”的好机会。让自己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暂停一下,琢磨一下可能的动机。一个拥抱、一个温和的眼神,往往就可以让发作的孩子停止下来,避免了剑拔弩张的“情绪化”时刻。

    

总之,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认同一切感受。如果我们暗示他们的情绪无关紧要,那就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我对你的感受没兴趣,你不该拿它来与我分享。” 这会给任何关系都造成很大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将不再乐意与我们分享他的体会。

     

8. 连接后,重新引导。一旦孩子感觉到与我们的连接,就会更愿意学习。这时候,我们可以有效地重新定向,谈论他们的行为。讨论哪里做得不好,要怎样才能纠正错误。通过这样的引导式讨论,我们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洞察自己,同情他人,并且有在犯错后去改正的能力。

     

以上八点我觉得还蛮受益,但是该怎么用到特定场景中?最难的部分总是应用与实践。如果情急之下记不清这八条,总结一个关键原则 – “即使快被孩子搞得精神分裂了,也要坚持对他的不良行为说 “NO”,同时对他的情绪和体验说“YES”! 

    

 

再简单些,”去情绪化“ “No Drama” ,好比东方的“佛系”,对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家长要处之泰然、做到不较劲,不争斗;或者西方的“酷系”,在“酷”比什么都重要的美国,可以丢了命,也不能丢了酷。借用老美的一句俗语:“do not lose your cool” , 别丢了你的“酷”,意思是别让情绪干扰了你,与这次讲的 “去情绪” 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