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系统23——扩展语言长度(5):使用完整句子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谆仪

经过几个阶段的训练,我们帮助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也逐一教导了各种词汇的组合用法,以期扩展孩子语言的长度。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能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和沟通,并且能在社交对话中灵活地使用短语和句子,需要简单表达时可以只使用词语或短语,需要具体表达时也会使用带有各种修饰成分的完整句子。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先介绍如何教导孩子使用带有修饰词(地点状语)的完整句子,然后我们会进一步介绍如何通过训练提高孩子在构句方面的多样性。

训练 一

使用【人物+地点+动词】的句子描述卡片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图片并提问:“你看到什么?”时,孩子能在3秒内独立使用【人物名称+地点+动词】的句子来描述图片上的内容。回答时句子语法结构正确,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先备技能:

 

教学材料:含有特征明显的人物、地点及动作或活动的图片,如下图所示:

  • 在训练初期建议所选择主体是一个人的图片;

  • 每次训练选择5-10张不同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接触;

3. 教导者跟孩子讲述规则,等下我们要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什么,教导者可以使用一张图片示范,“比如这张图片,我们可以说:妹妹在公园放风筝”;

  • 用于示范的图片可以是本训练阶段中的图片,但正式开始训练回合时不要马上呈现这张图片;

4.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图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你看到什么?”;

  • 每次训练中,图片随机无规律呈现,同一张图片不能连续出现2次以上;

  • 如果图片在一次训练中出现多次,确保每次训练中每张图片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5. 当孩子没有按要求的句式来描述图片时,教导者提示孩子缺失的部分;

  • 经过上一阶段的训练,孩子很有可能使用【人物名称+动词】的形式来描述图片。当孩子做出该回答时,教导者提示孩子:“你需要说【人物名称】在哪里【动词】”。比如当孩子说“妹妹在放风筝”,教导者提示孩子“你需要说妹妹在哪里放风筝”;

  • 如果孩子的回答缺失的是句子的其他部分,教导者以类似的方式给予提示。比如“谁在公园放风筝?”或“妹妹在公园干什么?”;

6.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出全部的示范,如“妹妹在公园放风筝”;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教导者在提示时可以先给予少量信息,给孩子2-3秒的时间做出反应。比如,教导者在提示地点时可以说“妹妹在……”。如果孩子没有能接下去说,教导者给予更多信息直至全示范;

7.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在教导者的提示下以填空的方式说出的,教导者需要让孩子再完整的说一遍。

  • 按孩子的能力,教导者可以给予全部示范、部分示范或不示范;以孩子可以连续完整地说出整个句子为前提;

8.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以【人物+地点+动词】的形式描述图片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人物+地点+动词】,同时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的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2秒内给予;

9. 教导者换一张图片进入下一回合教学,重复以上步骤2-8;

  •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10.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不固定的图片,则只需要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的是固定的图片,则当前阶段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时,教导者使用几组新的包含人物地点和动作的图卡去测试孩子,如果孩子正确率在80%以上,本项目完成;如果使用新的图卡孩子正确率达不到80%,则使用新的图卡继续教导直至孩子使用新图卡正确率在80%以上。

泛化 

  1. 使用不同的教学材料让孩子描述,如卡通图画、绘本等。

  2. 描述现实生活中真人或是视频中人物在何地做什么。

训练 二

使用包含至少一个修饰词汇的完整句子

 

本训练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基于自闭症孩子有刻板的特征,当他们掌握了一种句式后,可能出现刻板使用同一种描述的情况。这一情况包括使用单一句式,比如仅使用【人物+地点+动词】;或仅使用在训练中学习到的固定词汇,比如只用【香喷喷的】来形容包子,而不会使用【香喷喷的】去形容其他东西,或使用其他形容词来描述包子。第二,语言能力不足的孩子会倾向于使用最少的语言来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即使在训练中掌握了不同词汇和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使用短语或单一句子来沟通。所以,在本项训练中,我们要求孩子在描述每一张图片时都要使用完整句子,并且句子中需要使用至少一个与之前所说句子不同的修饰词汇,以此来提高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张图片并提问:“你看到什么?”孩子能独立使用至少包含一个修饰词汇的完整句子来描述。要求回答时句子语法结构正确,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 修饰词包括:形容词、副词、地点状语、数量词、方位词、或其他适当的词汇。

 

教学材料:包含明显特征的人物/物件、地点及动作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图卡在孩子面前,并提问:你看到什么?

4. 第一个回合,只需要孩子使用包含有一个修饰词汇且语法正确的完整句子即算是正确反应。如,小熊戴着蓝色的手套。

 

  • 如果孩子说出的句子不达标准,教导者给予口语提示,提示可以是提问,如“戴着什么颜色的手套?”,也可以是完整的示范。

  • 正确反应必须是孩子连贯地说出整个句子,而不是填空式的。若孩子在辅助下不能连贯地说完整句子,教导者要求孩子再连起来说一遍。

5. 在后续回合中,教导者在每个回合中换新的图片,孩子仍然需要使用带一个修饰词且语法正确的完整句子来描述,并且(以下图为例):

 

  • 孩子使用的修饰词需要与上一回合不同。比如,上一回合中使用的修饰词是颜色形容词,在下一回合如果孩子说“穿着白衣服的小朋友在看电视”就不再作为正确反应。教导者提示孩子使用一个不同的形容词或不同的修饰成分,如“卷头发的小朋友在看电视”或“小朋友在客厅里看电视”;或“小朋友认真地看电视”。

  • 孩子使用与上一回合不同的句式,这时即使孩子使用了相同的修饰词汇,也算作正确反应。比如,在上一回合中,孩子说“红色的球在珠子的旁边”,在下一个回合时,孩子如果说“绿色的帽子在球的上面”算错误反应(相同的修饰词、相同的句式),但如果孩子说“红色的球上面有一顶帽子”(相同的修饰词、不同的句式)则算正确反应。

  • 辅助时,教导者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比如“小朋友在哪里看电视?”或直接示范完整的句子。

6. 当孩子完整说出句子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重复孩子说出的完整句子,同时给予代币。

7.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生活中的练习

  • 看绘本用完整句子描述:开始时选择简单的绘本,最好是一页一句话就能描述的绘本。

  • 描述生活中他人正在进行的事件,比如当妈妈在叠衣服时,可以提问孩子:说一说你看到妈妈在做什么?这时孩子只是回答“叠衣服”是不够的,需要孩子回答:“妈妈坐在沙发上叠衣服。

  • 在练习时,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使用不同的句式和不同的修饰词汇。

在练习或日常生活中

纠正语法问题

在训练中,我们教孩子使用固定的句式,同时在选择训练材料时也刻意挑选了适合的图片,确保了孩子不会犯语法错误。然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有一些习惯性的用法,包括省略一些词或加入一些词。这些习惯的用法并不会过度地影响听者的理解,但会影响听者的舒适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遵从日常的口语习惯,我们还是能听懂说话的人表达的意思,但总会觉得哪里怪怪的。自闭症孩子经常将学习到的书面语言使用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再小一点的例子如:当他人问“妈妈在哪里?”,我们可以回答“在厨房”;但如果他人问“碗在哪里?”,我们就不能回答说“在碗柜”,而需要说“在碗柜里面”。

     另外,因为要求孩子随机使用各类不同的修饰词,句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句子成份缺失或结构错乱的情况,比如:

  • 句子成份的缺乏,如:将“姐姐在认真地看书”说成“姐姐认真地”;将“妈妈在厨房做饭”说成“妈妈在厨房”;

  • 不完整短语,在句子表达中有时一些短词、字的缺失虽然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但是会让听者听起来连贯性不够。如:将“哥哥在细心地剪纸”说成“哥哥细心地剪纸”或“哥哥在细心剪纸”;

  • 句子语序混乱,如:将“帽子下面有红色的球”说成“帽子,红色的球下面”;将“哥哥在操场跑步”说成“在操场哥哥跑步”;

  • 词语搭配不对,如:将“热闹的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做游戏”说成“安静的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做游戏”。

所以,在日常对话中,当我们发现孩子所说的短语或句子有语法错误,或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口语习惯时,家长应及时提醒并纠正。纠正时要温和地告诉孩子:1)正确的短语或句子应该怎么说;2)指出常用的规则;3)给出2-3个其他例子,让孩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