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能治好吗?孩子确诊孤独症,家长怎么办?
孤独症能治好吗?孩子确诊孤独症,家长怎么办?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多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孤独症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要依靠教育干预,早期诊断对孤独症预后意义重大,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确诊孤独症以后,都需要及时接受针对性的帮助。
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语言落后,上学不合群、没有朋友,各项技能发育明显落后同龄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厌学,并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成年人行为举止异于常人,社会适应困难,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这些容易被归结为发育迟缓、性格问题、心理疾病的异常状态,实际上可能与孤独症有关。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三岁左右的婴幼儿,大部分孩子在6岁之前都能得到确切的诊断,但由于症状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也有部分轻度的高功能孤独症或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只有到青少年或是成年后才有机会被诊断。
孤独症病因未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人士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确诊时间的早晚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越早诊断,意味着孩子能及时得到针对性的干预支持。诊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明确孩子的问题所在。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症状和语言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发育障碍的症状相似,甚至高度重合,普通家长或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但通常很难定义孩子的问题。此时需要及时就医,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诊断。明确的诊断一方面能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比如有些家长会怀疑孩子的异常与自己有关,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家长弄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促使他们正视孩子的发育障碍。
第二,指导家长及时展开家庭干预。
家长拿到诊断结果的同时,也能从医生那里获取一份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南,督促他们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方法去帮助孩子。
第三,让患者更了解自己。
对于部分确诊孤独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一纸明确的诊断是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自身的社会适应困难处境有所自觉的孤独症人士而言,诊断结果不但可以解释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还能帮助他们他们获取专业的特殊支持,及时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来减少适应性障碍,得到家人朋友的包容和理解。
孤独症是对个体及其背后家庭整体的挑战,孩子确诊以后,家长必须要通过以下做法来为孩子提供专业性的支持:
(1)科学认识孤独症
了解孤独症的特征、成因以及治疗方法,认识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2)及时展开家庭干预
孤独症康复的目标是提升孩子的社会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而不是为了消除孤独症的症状。家长要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能力评估结果,坚持对孩子展开科学的干预训练,合理期待孩子的未来。
(3)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康复机构
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任何单一的干预方法可能都无法满足孤独症谱系儿童的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同一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领域的需求。高质量的干预需要治疗师综合运用多种循证干预方法,依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情况及行为需求设计个别化的干预目标,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多种环境中进行一致性干预。
所以,为了把握好孩子的干预黄金期,提高早期干预的效率,家长应该综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喜好,以及家庭实际情况,为孩子挑选专业的康复机构。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确诊孤独症以后,他们都需要所在环境提供特殊支持。家庭和同伴的包容、理解,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孤独症虽然不可治愈,但已有大量和科研和实践证实,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孤独症人士未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潜能发展,有效改善他们的预后。
家长应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接纳现状的基础上,给与孩子必要的支持。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需要持续进行,家长应该调整好家庭干预的节奏,统筹可以调动的资源,做好时间、精力、金钱方面的安排规划,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