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自闭症算不算残疾?家长要不要给自闭症孩子办残疾证?

作者:ALSO孤独症 2023-01-06

自闭症算不算残疾?家长要不要给自闭症孩子办残疾证自闭症又名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各异,障碍程度从轻到重呈现谱系分布。自闭症在国内的疾病分类中属于精神残疾,自闭症儿童在接受过专业的医学评定后,可以办理残疾证并享受相应的康复补贴。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属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范畴,《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对自闭症有明确的定义,并规定了详细的诊断标准。

 

在我国的疾病分类中,自闭症属于精神残疾,是儿童疾病中致残程度较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占据儿童精神残疾的首位。自闭症的两大核心障碍为社交沟通障碍,局限的兴趣和活动范围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会给个体的社会适应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部分伴随有严重智力、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孩子生活自理困难,难以脱离他人的照料。

 

从医学定义上来看,将自闭症归为残疾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自闭症是一种残疾。但在社会层面,为了让普通人意识到自闭症人士的价值,也有理念倡导不把自闭症视为一种疾病或障碍,仅仅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比较典型的说法就是“神经多样性”,该主张认为人类大脑和心智的差异、多样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的正常的大脑或心智类型,自闭症是神经多样性的一种。

 

自闭症群体参照生物多样性提出的这一概念,目的是为了争取平等,不被当作病患对待。这对帮助人们理解人群多样性,接纳特殊障碍群体有积极意义。但用多样性来模糊所有自闭症群体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忽视自闭症人士的个体差异,统统认为自闭症不是病、不是残疾、不需要治疗是一种激进的说法,会影响谱系家庭获取必要的帮助和社会支持,尤其是会影响到部分中、重度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享受医疗、干预服务的机会。

 

医学上对各种疾病的定义都存在医学和社会学两种模式,自闭症的疾病分类和残疾评定直接关系到谱系家庭能否及时得到社会救济和官方医疗服务的支持,会产生直接的、现实的社会效益。有时候拒绝承认自闭症是残疾,等于拒绝承认自闭症儿童需要帮助。将自闭症划为残疾,并非出自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的歧视或区别对待。部分完全不接受将自闭症视为障碍或残疾的群体,有必要转变观念,理性看待自闭症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在自闭症孩子是否需要办理残疾证的问题上,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考虑:

第一,办理残疾证的好处。

首先自闭症孩子办理残疾证并非强制要求,家长可以灵活选择办或不办,在办证类别上,根据专业医疗机构的评定结果,有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之分,具体视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准。

 

 

残疾证是自闭症孩子申请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凭证,能为孩子争取康复费用报销,在入学、融合上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还有其它一些社会福利,比如免费乘坐交通工具或去旅游景点,申请其它针对残障群体的补贴、救助等,这些实际的经济补贴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外,自闭症孩子如果有残疾证,当他在某些场合表现出能力不足时,残疾证可以提供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注解,是一道挡箭牌。

第二,办理残疾证的不利影响。

办理残疾证以后,家长担心孩子会被贴上残疾的标签,就像“黑档案”一样影响孩子日后的升学、工作,不能享受跟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服务等。

 

部分家长觉得残疾两个字听起来很刺耳,不愿意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或评判,认为一办证就意味着板上钉钉,万劫不复,所以十分抗拒给孩子办残疾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家长还没有接受孩子有自闭症的事实。

 

客观上,社会整体对残障人士的包容度还有待提升,自闭症谱系群体及其家庭容易遭遇社会歧视,很多家庭在重重压力下选择不给孩子办理残疾证情有可原。

 

综上,家长在自闭症孩子的残疾证问题上,应该基于孩子的实际表现和特殊需求,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审慎考虑,不必太过纠结。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到自闭症具体权益的事务上,家长应该认真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比如自闭症孩子有残疾证能不能考公务员或是参与其它社会活动等,实际上都有详细的法律规定或规范。而且持证1年以上,可以变更残疾类别、等级,还可能因为孩子的状况好转被撤销,残疾证并非一贴上就撕不下来的标签。家长要提前做好信息搜集,深入了解相关的程序和规定,避免主观臆断。

 

我国残疾证的办理流程,包括申请、受理、评定、政审四个环节,各地区的具体申办流程有细微差别,家长可前往当地相关部门咨询细节,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决定办或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