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家长给孩子做孤独症康复时容易犯哪些错误?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6-13

孤独症能治好吗?孩子的未来怎么办?孤独症康复有哪些注意事项?在关于孤独症治疗的问题上,家长的焦虑和压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干预孩子的方式,以致走入教育孩子的误区。为了真正发挥干预的效果,家长在干预的路上应该避免犯一些错误。

 

从接受诊断到开始干预,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不仅要面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给孩子造成的社会功能损害,在干预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很多家长在重重压力下,常犯的几种错误有:

 

1)过度在意诊断结果

新家长接受不了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的事实,往往会反复求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查明病因,事实上并不能为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容易错过孩子的黄金干预期。

 

专业的诊断结果是要提醒家长,对于孩子已经存在的发育问题,一定要开始重视起来,正视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异常行为,积极寻求改善才是重点。

 

2)将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当成是孤独症的表现

家长自己也会给孩子贴标签,容易把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当孤独症处理,结果只能是加重自身的焦虑。孤独症孩子先是儿童,才是一个孤独症患者,他们也会有普通儿童都会有的行为,比如行为低幼,生活自主能力和独立性差等特点,或是在某个能力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短板。

 

家长在看待孤独症孩子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对比儿童发育里程碑,正确区分他的行为偏离和正常表现,不能将某些偶然行为都划为孤独症。

 

3)过度焦虑孩子的未来,忽视当下的需求

三岁的孩子刚被诊断为轻度孤独症,家长就开始担忧孩子的将来。能力储备是决定孤独症孩子预后的关键,及时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能力评估,弄清孩子当下的能力基线,才能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换句话说,孤独症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今天的努力。

 

 

4)对孩子进行大量的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只针对感统失调,对于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并没有显著效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肢体协调和运动能力。孤独症孩子是否存在感统问题以及对训练的需求程度,都要视评估结果而定,家长如果将孤独症康复寄希望于大量的感统训练,很可能浪费孩子的宝贵的康复时间。

 

5)盲目跟风各种奇效疗法

家长一听说某种方法治疗孤独症有用就跃跃欲试,甚至不惜投入大把的钱财和精力。在各类媒体报道中,某些宣称使用特殊疗法“治愈”孤独症的案例都存在一定的欺骗性,容易误导家长。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自闭症儿童有个体差异性,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同样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新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懂得识别各种治疗陷阱,某些不靠谱的方法不仅不能治疗孩子的自闭症,还可能对孩子的身体有害。

 

6)过度依赖机构

以为把孩子送进机构就万事大吉,因而不重视家庭干预。孤独症孩子在上机构的时间以外,还要接受大量的家庭训练来巩固、泛化所学的技能。家长在孤独症康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干预的功能是机构无法替代的。

 

7)问题行为处理不当

没有找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就随意干预,实施干预后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放弃,干预断断续续,不能长期坚持,由于方法错误反而强化了孩子行为问题等。

 

应对孤独症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需要一套科学的策略。家长要先从行为功能分析开始,做好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对于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孤独症干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做好长期干预的准备。在认清孩子能力的基础上,不能盲目乐观,更不必过分焦虑,对孩子的预后保持合理预期,制定适合孩子的干预目标,采取科学的干预方法,一点一点帮助孩子进步。